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角化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和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角化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角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角化(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角化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角化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角化(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中开窗减压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KCOT患者开窗减压前后的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OPN及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窗减压前,OPN及CD44v6在KCOT中均呈高表达。减压后,16例患者OPN均呈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CD44v6在开窗减压后标本中,10例(63%)表达下降,5例(31%)表达未发生变化,1例(6%)表达升高,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OPN及CD44v6在KCOT中呈高表达,开窗减压后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开窗减压术治疗KCOT的部分机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骨桥蛋白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
  • 简介:目的研究CT、MRI引导立体定向内放射治疗颅咽管的疗效.方法对100例颅咽管部分行CT、MRI引导立体定向腔内置入Ommaya,吸除液、注入胶体磷酸铬,对颅咽管的实质部分行伽玛刀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排出液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腔内放疗后6~84个月随访90例病人,CT及MRI扫描显示42例腔持续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18例肿瘤显著缩小,症状持续改善;20例肿瘤无明显改变;复发10例,其中再手术6例;死亡7例.结论CT、MRI引导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咽管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咽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疗效 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的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的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的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的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上颌窦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高血压"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是针对牙龈健康与高血压的研究却很少,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强化周治疗可降低牙周炎合并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调查报告显示,跟十年前相比,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状况均有改善,但35-44岁的中青年牙结石和牙龈出血却没有实质的好转,而且牙龈出血的检出率还上升了10.1%.

  • 标签: 牙周炎症 高血压 牙源性
  • 简介:目的:了解皮瘘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总结2011年3月—2014年2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皮瘘临床特点、误诊、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例因面部皮损到皮肤科就诊的患者,经口腔科治疗病后,皮损均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皮瘘患者常因牙齿症状不明显而在皮肤科、外科等诊治,最终被误诊、漏诊。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患者避免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手术治疗。本病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接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 标签: 皮瘘 牙源性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临床上上颌窦病变的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上治疗上颌窦病变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将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上颌窦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13例单侧上颌窦囊肿,6例单侧上颌窦炎,了解患者在鼻内镜结合上颌前庭沟小切口入路术后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治疗效果良好,症状基本消除。结论对于上颌窦病变的患者在运用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在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牙源性 上颌窦病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非牙痛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6例非牙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三叉神经痛21例、蝶腭神经痛5例;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9例;涎石症7例;面肌筋膜疼痛综合征2例;心源性牙痛4例;脑血管病变4例;上颌窦疾病4例。咽部炎症6例;带状疱疹2例;非典型牙痛2例。结论非牙痛临床有很多特点,需认真鉴别诊断。

  • 标签: 非牙源性 牙痛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窗、负压吸引、刮治术治疗颌骨性病变的临床对比。方法:93例颌骨性病变者(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随机分为甲组31例,乙组31例,丙组31例。甲组采用开窗引流术治疗。乙组采用开窗减压术后7天采取负压吸引。丙组采用刮治术。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2、4、6个月囊肿体积减少率、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结果:同乙组和丙组对比,甲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更少(P

  • 标签: 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 开窗 负压吸引 刮治术 治疗 临床对比
  • 简介:目的:总结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2019版Bosniak分级,分析多房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和(cystic nephroma,CN)的MRI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24例MCRCC和16例CN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对两组样本进行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影像特征,并对病变进行Bosniak分级。结果24例MCRCC病变大部分外凸生长,壁及分隔多不规则增厚,平均厚度为(3.87±1.41) mm,12例伴有附壁结节,平均结节直径为(8.47±1.31) mm,皮质期明显强化。CN病变的壁及分隔厚度较薄且均匀,均值为(2.17±0.63) mm,只有3例可见附壁结节。MCRCC和CN在患病年龄、病变是否外凸生长、壁及分隔厚度和附壁结节大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壁及分隔厚度大于3.25 mm,附壁结节直径大于3.7 mm时,可作为诊断MCRCC的最佳临界值。结论MRI对MCRCC和CN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壁及分隔厚度和附壁结节的大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 标签: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囊性肾瘤 磁共振成像 Bosniak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