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焦虑症状并以胃高敏感为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天麻素(Gas)可能具有调节胃敏感性和焦虑行为的双重作用。目的:探讨Gas对焦虑胃高敏感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和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生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螺环酮组、Gas低剂量组和Gas高剂量组。序贯采用母婴分离、急性胃刺激和束缚应激法制作焦虑胃高敏感大鼠模型。第8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9%NaCl溶液2.0mL/kg,丁螺环酮组给予丁螺环酮3.125mg/kg,Gas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62.5mg/kg和125.0mg/kgGas,连续7d。末次给药后行高架十字迷宫(EPM)试验、旷场试验、腹壁回撤反射(AWR)和肌电图(EMG)。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PM试验示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的比例、开放臂停留时间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旷场试验示虚拟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1);胃气囊扩张压力为40mmHg或以上时,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EM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Gas均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P<0.05)。结论:Gas对焦虑胃高敏感FD模型大鼠脑-胃轴调节中胃敏感性和焦虑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

  • 标签: 天麻素 焦虑 胃高敏感 消化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铅染毒是否会导致斑马鱼焦虑的发生,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于2020年5月,收集受精后4 h(4hpf)的斑马鱼胚胎,以E3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不同的铅染毒浓度(6、12、24、48 μmol/L)作为染毒组,染毒时间为140 h。计算144 hpf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胚胎孵化率和幼鱼畸形率;观察144 hpf幼鱼的行为学变化(运动速度、移动距离、活跃度、绝对转角、光照惊恐反应、黑暗逃避反应和趋触性)。并且检测斑马鱼幼鱼头部的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与焦虑相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表达量。结果12、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斑马鱼胚胎死亡率高于对照组,胚胎孵化率低于对照组,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斑马鱼幼鱼畸形率高于对照组(P<0.01);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运动速度、活跃度和趋触性低于对照组,绝对转角高于对照组,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移动距离和黑暗逃避反应低于对照组,12、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的光照惊恐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头部ROS水平和MDA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12、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头部NA和D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24和48 μmol/L铅染毒组幼鱼头部5-HT和CRH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铅对斑马鱼有一定的胚胎发育毒性,且可导致斑马鱼发生焦虑神经行为、神经递质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

  • 标签: 斑马鱼 运动能力 焦虑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SK-3β/β-catenin对慢性睡眠剥夺致小鼠焦虑抑郁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48只10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抑制剂组(LiCl)、慢性睡眠剥夺组(CSD)和抑制剂+慢性睡眠剥夺干预组(LiCl+CSD),每组n=12。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强迫游泳实验对小鼠进行焦虑抑郁行为学测试;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海马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β-catenin、GSK-3β和p-GSK-3β蛋白表达量。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SD组小鼠体质量[(26.53±0.76)g]增长低于对照组[(28.00±0.37)g](q=4.119,P=0.041),LiCl+CSD组[(28.04±0.86)g]体质量较CSD组升高(q=4.240,P=0.036)。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CSD组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比[(48.44±9.16)%]、开放臂停留时间占比[(16.47±10.42)%]均较对照组[(68.92±11.71)%,(42.93±15.89)%]显著下降(q=4.660,P=0.018;q=4.346,P=0.029),LiCl+CSD组小鼠开放臂停留时间占比[(32.92±12.05)%]较CSD组显著升高(q=2.432,P=0.038)。强迫游泳实验中,CSD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百分比[(55.00±5.36)%]显著高于对照组[(39.95±2.87)%](P=0.023),LiCl+CSD组小鼠[(42.00±7.92)%]较CSD组有所下降(P=0.04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SD组小鼠海马组织p-GSK-3β和β-catenin表达均显著降低(P=0.040,P=0.008),GSK-3β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CSD组比较,CSD+LiCl组p-GSK-3β和β-catenin明显发生逆转(P=0.034,P=0.038)。结论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CSD致小鼠焦虑抑郁行为的发生。

  • 标签: 慢性睡眠剥夺 焦虑样行为 抑郁样行为 GSK-3β/β-catenin通路 氯化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elective nerve injury,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抑郁行为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n=12):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假手术组) 、SNI+标准环境组(标准环境组)、SNI+丰富环境组(丰富环境组)。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构建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丰富环境从术前7 d开始,持续至术后21 d。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以评估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行为,测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以评估焦虑、抑郁行为。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及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及其磷酸化形式(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以及神经连接蛋白2(neuroligin 2,NLGN2)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测定CREB、BDNF在ACC中表达含量的改变。采用GraphPad prism 8.0和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WT、PWL结果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PWT、PWL实验中,各组大鼠PWT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13.4,39.6,369.6,均P<0.05),PWL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3.8,10.3,58.8,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PWT[(8.0±3.5) g,(2.4±1.4) g,(2.3±1.1) g,(2.2±1.6) g,(1.6±0.5) g]与PWL[(8.6±1.3) s,(7.3±1.5) s,(7.9±1.0) s,(6.6±1.1) s,( 7.7±1.4) s]各个时间点均较低(均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央区次数[(1.3±1.7)次]及停留时间[(1.6±1.3) s]显著减少(t=4.585,5.423,均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的比率[(8.0±7.8) %]及停留时间的比率[(1.3±1.2) %]也明显减少(t=4.682,5.202,均P<0.05),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中进食潜伏期[(365.2±94.4) s]及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127.6±24.3) s]显著增长(t=6.008,14.290,均P<0.05)。丰富环境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均高于标准环境组(均P<0.05),进食潜伏期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低于标准环境组(均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CREB:(1.6±0.2),(0.8±0.5);BNDF:(0.8±0.5),(1.0±0.4)],标准环境组脊髓和ACC中CREB[(1.8±0.1),(1.5±0.2)],BDNF[(0.9±0.6),(1.4±0.3)]表达增多(脊髓:t=3.283,4.989;ACC: t=5.502,4.257,均P<0.05),ACC中突触标志物PSD-95[(1.6±0.2),(1.0±0.2)]以及NLGN2[(1.5±0.5),(1.1±0.2)]表达增多(t=4.257,2.214,均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脊髓中CREB(1.3±0.3)、BDNF(0.7±0.4)、PSD-95(1.0±0.3)以及NLGN2(1.1±0.4)表达降低(t=5.007,2.166,2.358,2.322,均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ACC中PSD-95(1.2±0.3)和NLGN2(1.1±0.2)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t=2.674,2.944,均P<0.05),而ACC中p-CREB(1.7±0.6),BDNF(2.4±0.2)表达水平却显著升高(t=4.180,7.610,均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所致焦虑、抑郁行为,这可能与干预脊髓及ACC中突触可塑性相关。

  • 标签: 丰富环境 神经病理性疼痛 焦虑 抑郁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edaravone dexborneol group,ED)对大鼠卒中后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依达拉奉组(Eda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ED组),每组3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结束后Eda组及ED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依达拉奉(8 mg·kg-1·d-1)和依达拉奉右莰醇(依达拉奉8 mg·kg-1·d-1,右莰醇2 mg·kg-1·d-1),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部分大鼠连续给药3 d后处死,检测分子指标,剩余大鼠持续给药14 d后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大脑梗死周围皮质核因子κB(neclear factor κB,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 NF-κB,p-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表达;RT-qPCR检测TNF-α、IL-1β、分化簇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CD68标志的M1型小胶质细胞及离子化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标记的神经元;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卒中后抑郁焦虑行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14 d后,MCAO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开放臂停留时间、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均低于sham组(t=20.77,6.02,14.63,均P<0.05)。ED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16.22±0.49)次]、开放臂停留时间[(69.11±17.08)s]、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3.80±0.37)s]均多于MCAO组[(8.14±0.60)次,(41.18±9.81)s,(0.33±0.39)s](t=4.69,0.38,2.27,均P<0.05)和Eda组[(11.11±0.26)次,(45.26±17.16)s,(1.14±0.19)s](t=8.63,2.50,7.86,均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3 d后,MCAO组p-NF-κB/NF-κB、TNF-α、IL-1β表达均高于sham组(t=15.35,12.35,7.23,均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p-NF-κB/NF-κB(0.49±0.02),TNF-α(0.73±0.03),IL-1β(0.61±0.01)相对表达量低于MCAO组[(1.14±0.05),(1.13±0.07),(1.34±0.14)](t=14.58,7.86,5.65,均P<0.05)和Eda组[(0.93±0.03),(0.89±0.02),(1.04±0.36)](t=9.82,3.07,3.30,均P<0.05)。(3)RT-qPCR结果显示,ED组梗死周围皮质中TNF-α mRNA(1.98±0.18),IL-1β mRNA(2.00±0.35),CD86 mRNA(1.56±0.20),iNOS mRNA(2.01±0.12)表达量低于MCAO组[(5.12±0.24),(8.15±0.22),(6.03±0.13),(7.20±0.09)](t=7.86,16.88,16.55,37.25,均P<0.05)及Eda组[(2.85±0.07),(5.43±0.26),(2.67±0.27),(3.58±0.11)](t=3.71,9.41,4.13,11.30,均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中抗炎因子CD206 mRNA表达水平(3.98±0.25)高于MCAO组(2.00±0.11)(t=7.08,P<0.05)及Eda组(3.17±0.09)(t=3.25,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D组梗死周围皮质及纹状体区极化为M1型小胶质细胞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比值百分比[(20.36±9.23)%,(18.26±5.98)%]低于MCAO组[(83.69±12.79)%,(61.25±33.26)%](t=5.23,3.02,P<0.05)及Eda组[(42.16±13.13)%,(40.23±14.22)%](t=3.12,2.08,均P<0.05)。此外,MCAO组梗死周围皮质神经元数量少于sham组(t=8.02,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MAP2标志的神经元数量[(53.07±17.90)个/视野]多于MCAO组[(26.27±9.95)个/视野]及Eda组[(38.69±12.03)个/视野](t=6.89,5.26,均P<0.05)。(5)TTC染色结果显示,ED组脑梗死体积[(10.31±1.03)%]低于MCAO组[(34.71±1.74)%](t=15.31,P<0.05)及Eda组[(26.05±1.00)%](t=9.88,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下调NF-κB炎性信号通路及增强神经元结构稳定性有关。

  • 标签: 卒中后焦虑 卒中后抑郁 依达拉奉右莰醇 依达拉奉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持续的担忧和恐惧为特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综述了CBT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评估和最新进展,并探讨了CBT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现有文献,本文旨在为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Spautin-1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焦虑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6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每组12只。后2组小鼠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TBI模型。造模后10 min,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侧脑室注射2 μL Spautin-1溶液(10 mmol/L),另外2组注射等量溶剂。造模后1、7、14 d采用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SS)评估小鼠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造模后15、16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行为。造模后16 d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数、白细胞介素(IL)-18及IL-1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杏仁核区自噬、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1、7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NSS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5、16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旷场实验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比、开放臂停留时间(OT)百分比下降;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OE百分比、OT百分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增加;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OD受体家族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成孔蛋白D-N末端片段(GSDMD-N)、泛素特异性肽酶(USP)13及B淋巴细胞瘤-2相互作用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值升高;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LRP3、活化Caspase-1、GSDMD-N、USP13、Beclin1蛋白的表达下调,LC3Ⅱ/LC3Ⅰ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抑制剂Spautin-1能够改善小鼠TBI后的焦虑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鼠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依赖性焦亡相关。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焦虑 自噬 杏仁核区 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牙科焦虑和社交焦虑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于2013年7月—2016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干预。对实验组患者则需要应用心理行为干预进行有效的护理。并使用改良柯式牙科焦虑量表以及社交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牙科焦虑以及社交焦虑的临床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的患者的有效干预发现,首次进行正畸治疗时,其牙科焦虑量表评分为实验组10.25±3.51,对照组12.46±3.68。出现焦虑的人数比例为实验组10.6%,对照组25.3%。经过干预治疗1年后,社交焦虑量表评分为实验组35.16±10.12。对照组59.36±9.45。社交焦虑发生率为实验组20.05%,对照组30.9%。其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年的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牙科焦虑以及社交焦虑评分都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但是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容易发生牙科焦虑以及社交焦虑,而在牙科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其焦虑症状,应该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成人正畸治疗 牙科焦虑 社交焦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初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在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后,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不适应的反应:如哭闹不止、不肯去幼儿园、不参与活动、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情绪不稳定、不正常进餐和午睡等,俗称“分离焦虑”。对于接触到陌生的幼儿园生活环境、陌生的照顾者、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而促使产生烦操、忧伤、紧张、恐慌等情绪。本文针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行为表现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小班 幼儿 入园焦虑 行为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和腹外侧眶皮层局部一致性与焦虑抑郁行为的关系。方法24只4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噪声组大鼠置于宽带强噪声122 dB环境中2 h诱导双侧严重听力损失,对照组大鼠置于安静环境中。通过听觉脑干反应检测两组大鼠的听力情况,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采用fMRI评估大鼠脑内局部一致性的差异。采用SPM12处理fMRI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fMRI数据与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听觉脑干反应结果显示噪声组大鼠全频段听阈大于对照组大鼠[(85.417±6.463)dB,(20.083±8.853)dB,t=46.168,P<0.001],并在旷场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行为,即低活动水平。噪声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总距离[(39.912±5.696)m,(47.993±10.820)m,t=-2.289,P=0.032]、平均移动速度[(13.306±1.900)cm/s,(15.998±3.607)cm/s,t=-2.290,P=0.032]及站立次数[(13.333±5.960)次,(23.500±7.323)次,t=-3.730,P=0.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的局部一致性显著增强,而腹外侧眶皮层的局部一致性显著降低,且异常神经活动出现偏侧性。相关分析显示下丘的神经活动与噪声暴露大鼠在旷场中移动的总距离呈负相关(r=-0.691,P=0.013),而腹外侧眶皮层的神经活动与旷场焦虑抑郁行为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噪声性耳聋大鼠大脑下丘神经活动与焦虑抑郁行为密切相关,有助于阐明耳聋大鼠出现中枢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 标签: 噪声性耳聋 下丘 腹外侧眶皮层 焦虑 抑郁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认知行为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从江苏沿海地区10所小学6000名学生的学习困难调查中,筛检出714名具有焦虑情绪的学习困难儿童,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其焦虑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伴随较多的焦虑情绪与行为问题,其中焦虑情绪以“社交恐惧”最为突出,而行为问题以“学习问题”最为明显。(2)不同背景因素的学习困难儿童其焦虑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类型因背景因素不同存在差异。(4)父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期望能够预测学习困难儿童焦虑情绪。(5)焦虑情绪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影响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

  • 标签: 小学儿童 学习困难 家庭因素 焦虑情绪 行为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认知行为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是指对牙科治疗产生特有的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心理,可能导致患者拒绝接受治疗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治疗逐渐成为牙科焦虑症的优选治疗方法。本文对牙科焦虑症的病因、评估与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不适的牙科治疗体验是牙科焦虑症的主要病因,临床上常使用问卷法对牙科焦虑症进行评估。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无创性、适用范围广而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态度、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等,已被证明能够缓解患者的牙科焦虑症。然而,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其推广与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牙科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有必要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阐明。

  • 标签: 牙周炎患者 牙科焦虑症 心理行为干预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焦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名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号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人数共计30名,实施常规性护理方式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人数30名,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情况。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及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方式后,整体负面情绪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当前阶段来看,针对焦虑症患者来说,通过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绪指标,未来可在精神科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方式。

  • 标签: 认知行为 药物治疗 焦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与B组32例,A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B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9.2%,B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能够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避免药物治疗所形成的不良损害,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焦虑症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认知行为 焦虑症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