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T1-4N0-1M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lymphaticdrainagepathway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内乳(internalmammary,IM)、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mammary,A-IM)、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胸肌间(interpectoral,I)、上腹(epigastriumtype,E)和其它;其中A、A-IM、IM较为常见,在这三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mammarylymph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lymph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25例占5.6%、A-IM75例占16.7%、A345例占76.7%、S2例占0.4%、I2例占0.4%、E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A-IM、IM共占98.9%,对比发现:A、A-IM、IM这三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A-IM分别与IM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约是A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约是A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引流途径 淋巴流域 淋巴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显像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腹部影像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在直接淋巴造影术后胸腹部MSCT联合扫描。结果经MSTCT淋巴管成像图片显示所有患者均为病变肠管和肠管以外病变,其中有8例为肠管扩张,有8例为肠壁增厚,有4例为胸腔积液,有6例腹腔积液,有2例为心包积液,有8例为肠系膜水肿包纵隔淋巴反流,有5例为肠系膜结节,有1为腹腔淋巴管瘤,有5例肠淋巴干反流,有8例腰淋巴肝反流。结论MSTCT淋巴管成像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诊断具有十重要意义,可准确的诊断出患者肠管中的病变组织位置。

  • 标签: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部影像 淋巴显像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逐渐过渡到COO与侧重于驱动性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极高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免疫化学疗法作为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仅能保证60%的总生存率。寻找新的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分类和预后分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一系列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相关研究,对DLBCL的及其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免疫疗法 基因组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了解肺癌患者的基线免疫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D19(+)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降低趋势,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可作为肺癌患者免疫监测的一种方法。

  • 标签: 肺肿瘤 淋巴细胞免疫分型 免疫监测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病理、临床表型及预后都有明显异质性。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EZB、BN2、MCD、N1四个亚型或C1~C5五个亚型。新的分子病理从基因和分子层面对DLBCL进行了更深入的认识,使预后的判断更为准确,有利于临床筛选更精准的靶向治疗。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病理学,分子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17例LELC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方法对组织学进行分组。分析LELC中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结合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预后信息,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0.9∶1.0,发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部位:位于头颈部68例、肺部26例、胃部15例、其他少见部位8例。形态学Ⅰ54例,Ⅱ62例,1例无法分组。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局灶可见到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从不可见到硬化明显;42例患者间质内见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31例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73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包括CD3+总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19+B细胞、CD4+CD45RA- T辅助诱导亚群、CD4+CD45RA+ T抑制诱导亚群、CD4+CD45RO+记忆T细胞亚群、CD45RA+CD45RO+活化T细胞亚群、CD8+CD38+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另有CD25+淋巴细胞及CD44+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各亚型淋巴细胞在大部分患者中比例正常,但有61例(83.6%)患者CD44+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有53例(72.6%)T细胞抑制诱导亚群比例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和NK细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23);肿瘤组织学分和细胞毒性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12);而肿瘤细胞形态分化与总T细胞(P=0.003)及NK细胞(P=0.026)显著相关;间质淋巴滤泡形成与记忆T细胞亚群呈正相关(P=0.025);肿瘤间质纤维化与T抑制诱导亚群显著正相关(P=0.004),与总T细胞(P=0.023)及与CD44黏附分子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生存分析发现,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良性预后因素(P=0.001)。结论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免疫相关特征与外周血T淋巴亚型关系密切,间质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的良性预后因素。

  • 标签: 免疫学 病理学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 标签: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论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非霍奇金淋巴癌免疫学和骨髓血液学的临床资料的了解及相关病史的研究,确定免疫组化和骨髓形态对非霍奇金淋巴癌的使用价值,从而方便非霍奇金淋巴癌患者的病情缓解及治疗。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4月-2015年7月入住的非霍奇金淋巴癌患者48位,对他们进行骨髓血液形态方面的相关检测,再对前期制作的非霍奇金淋巴癌标本使用克隆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测验。结果据研究显示,在进行免疫组化的的标本实验中,显示出了具有89.65%而阳性率的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20,而T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3的阳性率则为85.00%,CD45RO呈现90.47%的阴性占有率;而对于骨髓血液进行分析的非霍奇金淋巴癌的患者,淋巴瘤骨髓受到侵犯的7名病患中进展为淋巴癌-白血病的有6位,另外还有20例患者淋巴瘤细胞据监测到<5%的信息,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我们应当给予更加密切的观察和记录,掌握其动态过程中的骨髓形态变化信息。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对非霍奇金淋巴癌进行免疫可以确定T、B淋巴瘤的类型,进一步补充组织形态学的相关资料,更加准确可靠的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的骨髓血液分析则可以及时的了解到患者是否遭受到骨髓侵犯及是否转化成淋巴癌-白血病的病理变化状况,从而进一步确定临床分期。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组化 骨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患者的中医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发现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66例HNL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等进行中医证候判别;行完整淋巴结活检以病理组织学确诊,进行病理;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HNL患者中医证与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6例HNL患者中,属风热痰毒证96例(57.83%)、热毒壅盛证57例(34.34%)、痰瘀互结证13例(7.83%);病理为增生96例(57.83%)、坏死59例(35.54%)、黄色瘤样11例(6.63%)。临床特征资料显示,3种中医证的靶淋巴结最大径、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37、34.484、34.805,P值均<0.05);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4,P>0.05)。3种病理的靶淋巴结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153、25.931,P值均<0.05);靶淋巴结最大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49、0.671,P值均>0.05)。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与增生、热毒壅盛证与坏死的点集合基本重合,痰瘀互结证与黄色瘤样的点集合最接近(χ2=235.100,P<0.001)。结论HNL的3种中医证与病理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其中,风热痰毒证病理学改变多倾向于增生,热毒壅盛证多倾向于坏死,痰瘀互结证多倾向于黄色瘤样

  • 标签: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辨证分型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数据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淋巴结转移、疾病预后之间关系。方法选择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病理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病理同死亡率之间关系;淋巴结转移同年龄之间关系。计数资料采用百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包膜有48例(48.00%),其中有33例(68.75%)发生淋巴结转移;非包膜有52例(52.00%),其中38例(73.08%)发生淋巴结转移。在包膜中,毛玻璃核、滤泡、水肿乳头、分支乳头、侵出包膜、侵及包膜以及未侵及包膜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7.78%、87.50%、50.00%、71.43%、71.43%、0.00%;在非包膜中,微小型、弥漫硬化、单灶以及多灶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33.33%、60.00%、75.00%、77.78%。水肿乳头型同未侵及包膜淋巴结转移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死亡率为12.00%。其中包膜与非包膜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2.50%、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82.35%、63.64%(χ2=3.7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理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疾病预后。

  • 标签: 淋巴结转移 乳头状癌 甲状腺 预后
  • 简介:形是20世纪才开始研究的几何图形,它的每一部和整体都相似,更宜于刻画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并探究下列问题。

  • 标签: 分型探究题 课程标准 初中 试题解析 数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的FAB与免疫学分的相互关系,分析并确立免疫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依据FAB初诊的72例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FCM)的免疫,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在40例经FAB诊断为AML的病例中,有38例细胞形态学诊断与免疫表型相符合。2.28例FAB诊断为ALL的病例中,通过免疫表型的分析检测可明确的区分为T-ALL(9例)和B-ALL(18例)以及T、B混合ALL(1例)。结论比较FAB与免疫学分,在AML中白血病抗原表达的专一性不如ALL强,不如细胞学直观、仔细;在ALL中,免疫学分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FAB分型 免疫学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3月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收治的72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疾病分为普通(纳入非重症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第2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对新冠肺炎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新冠肺炎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普通52例,重型17例,危重型3例。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70.8%)、咳嗽(36.1%)、胸闷气喘(37.5%)、腹泻(15.3%)、乏力(15.3%)及恶心呕吐(11.1%)等,偶尔伴有急性呼吸困难(2.8%),仅1例(1.4%)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重症组患者WBC、NEU、IL-6、D-二聚体水平和NLR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WBC(×109/L):7.81±3.65比5.34±1.69,NEU(×109/L):5.83±3.13比3.24±1.53,IL-6(ng/L):133.63(71.09,249.61)比28.05(6.41,101.24),D-二聚体(mg/L):0.86(0.31,2.56)比0.33(0.20,0.71),NLR:6.14±4.75比2.66±1.93,均P<0.05〕,LYM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组(×109/L:1.09±0.56比1.49±0.7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诊断新冠肺炎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WBC 0.790 〔95%可信区间(95%CI)为0.684~0.897〕,NEU 0.869(95%CI为0.789~0.949),LYM 0.719(95%CI为0.592~0.847),IL-6 0.790(95%CI为0.682~0.898),D-二聚体0.676(95%CI为0.526~0.827),NLR 0.888(95%CI为0.814~0.963),以NLR的AUC最大,说明NLR的诊断价值最大;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00时,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3.1%。结论NLR可作为一种独立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能够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分型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胃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对该病进行详尽的辨证,是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的基础,对临床大有裨益。

  • 标签: 胃痛 辨证分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