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应用中也会有异常情况发生,在护理上,我们根据病情的不同,谨遵医嘱,选用适合的护理方法,通过反复观察,不懈学习,总结经验,全面提升自身护理水平。

  • 标签: 消化内科 PICC 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消化内科鼻胆管意外拔的风险防范,为临床护理安全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实施原有风险防范以来发生的鼻胆管意外拔16例,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实施改进风险防范以来发生的鼻胆管意外拔1例,进行分析比较,探析新改进风险防范在鼻胆管护理中重要性。结果消化内科鼻胆管意外拔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改进固定方法等防范措施,意外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措施是有效保障消化科鼻胆管引流患者的安全,降低意外拔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推广。

  • 标签: 消化内科 鼻胆管 风险防范 固定方法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由于疾病复杂,临床医生不熟悉相关指南等因素,我院消化内科抗生素的使用存在适应症不足、疗程长、单次剂量大等问题,导致该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诱发细菌耐药性,从而导致医疗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手段。临床药师通过沟通干预了抗生素的使用,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在消化内科建立了常见病抗生素的药物临床路径,并进行实时监督和反馈,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模式为医院规范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路由控制 消化内科 抗菌药物使用 干预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来,消化科住院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消化科住院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方法。通过实施这些控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消化科住院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率。

  • 标签: 消化科住院患者 院内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管控方法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成年人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瘤。小肠淋巴瘤罕见,多见于婴幼儿,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可表现为出血、梗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小肠CT重建、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后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淋巴管瘤 胃肠出血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成年人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瘤。小肠淋巴瘤罕见,多见于婴幼儿,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可表现为出血、梗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小肠CT重建、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后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淋巴管瘤 胃肠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我科收治的200例接受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置方式进行化疗,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比较两种途径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置成功率(98.0%)、导管放置时间(157.5±5.76)明显优于对照组(90.0%、1.7±0.75,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2例,静脉炎4例、药物外渗0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0%、0%,而对照组患者导管堵塞9例、静脉炎24例、药物外渗4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24.0%、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68.0%)相比,观察组患者(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PICC后一次性置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堵塞率低、药物渗出率低、舒适度高,能有效提高患者诊疗的依从性,对保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存期、完成化疗计划起积极作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PICC置管 肿瘤 化疗 效果
  •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减少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所致感染。并找出预防感染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93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的导管出皮肤处、导管接口、拔前的血培养和拔后的导臂末端共504个样本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结果发现四个检测部位的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都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的留置时间愈长,导致感染的机会愈大。从细菌学监测得出的细菌菌群和药敏分析,合理使用抗生素势在必行。

  • 标签: 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使用三腔二囊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本院治疗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计 50例,单双号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难耐受、食道黏膜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临床上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三腔二囊开展针对性护理效果良好,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三腔二囊管 置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使用三腔二囊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本院治疗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计 50例,单双号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难耐受、食道黏膜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临床上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三腔二囊开展针对性护理效果良好,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三腔二囊管 置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腔二囊压迫止血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奥美拉唑+三腔二囊压迫止血治疗),每组36例。对2组患者的止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5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三腔二囊压迫止血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三腔二囊管 压迫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输液港与 PICC 置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8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1 月份,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00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350 例,应用 PICC 置治疗)与观察组( 350 例,应用输液港治疗),置成功后,随访一年,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 结论: 相对于 PICC 置而言,应用输液港对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提高置成功率及延长置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消化道恶性肿瘤 输液港 PICC 置管 应用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型吻合器消化道重建术后出血原因与处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行管型吻合器消化道重建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浆肌层包埋预防出血31例患者中,术后吻合出血5例,其中,胃癌手术3例,结肠手术2例;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5例保守治疗无效,17例全层环周加固吻合口预防出血患者中,未见出血病例,术后胃引流有少量咖色液体流出。结论应用型吻合器消化道重建术后出血常见,引起出血原因很多,术中采用全层环周加固吻合口可减少出血。

  • 标签: 管型吻合器 消化道重建术 出血 对策分析
  • 简介:临床营养支持是适应现代治疗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分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由于肠内营养具有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等特点,因此其常被看作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我科先后对15例重症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螺旋型鼻空肠营养施行鼻空肠营养,均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螺旋型鼻空肠 营养管 消化系统疾病 营养支持 置管方法 内分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静脉输液脱现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8月经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参考对象,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输液脱现象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脱现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干预 消化内科 静脉输液脱管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和肝素钠用于消化道出血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的效果。方法将82例消化道出血謦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1例采用生理盐水封,B组41例用肝素钠溶液封。结果1~3d发生堵、回血、外渗、静脉炎A组共3例,占7.32%;B组共2例,与4.88%,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4~5d发生堵、回血、外渗、静脉炎A组共8例,占21.05%;B组共2例,占5.13%,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短期(1~3d)内封,生理盐水与肝素钠在并发症发生上无显著差异。生理盐水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更安全。

  • 标签: 生理盐水 肝素钠 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胰出血是消化道出血罕见的原因,腹痛和间断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胃镜、血管造影等检查对明确诊断意义重大。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胰管出血 胰腺血管瘤 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0.9%氯化钠封与原液封消化性溃疡病人静脉留置针实用的效果。方法我科2009年度200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两组,观察组输液后用原液封,对照组用0.9%氯化钠封,两种封液均直接从肝素帽均匀推注。结果两种封方法的堵率,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留置针的平均保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器内原液的压力封可以代替生理盐水封,操作简便,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留置针 原液封管 0.9%氯化钠封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PICC置在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30例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PICC置的患者,认为置时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宣教,置中应注意无菌操作,置后加强置的护理,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的预防。结论PICC置在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保保障了静脉途径的通畅有效,保证了医嘱的有效及时执行,3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果PICC置管保证了静脉通道的畅通,但置亦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移位、出血、脱、感染,故加强置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亦置重要,PICC置应用较少,我们还将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置的成功率。

  • 标签: PICC置 肝硬化大出血 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