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心等对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沉积相进行分析,识别并总结出台地-泻湖、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和河流4大沉积体系以及若干沉积相类型。该区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期主要发育台地-泻湖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期以障壁岛-泻湖-潮坪的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其次发育碳酸盐台地相和沼泽相。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期及以后,整个地区发生区域性海退,以浅水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为特征。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早期的陆表海、中期海陆过渡沉积和晚期的三角洲、陆相河流沉积,聚煤作用发生于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

  • 标签: 太原西山 沉积体系 演化 石炭-二叠纪
  • 简介:在野外剖面、钻孔岩心宏观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根据各类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识别出障壁-泻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及湖泊相等4种沉积相及其多种亚相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垂向沉积序列。其中障壁岛-泻湖沉积相发育于本溪组—太原组中下部,三角洲沉积相对应于太原组上部—山西组,河流沉积相主要发育于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湖泊沉积相发育于双泉组。研究区总体上沉积环境有从海到陆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从温暖潮湿到相对炎热干燥的变化,聚煤作用发生于气候温暖潮湿的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在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及双泉组沉积期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区内聚煤作用停止,没有发育煤层。

  • 标签: 潭柘寺地区 北京西山 沉积环境和相 聚煤作用 石炭-二叠纪
  •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 标签: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 简介:兴山下奥陶统由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和牯牛潭组组成。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白云岩等,为一套典型的台地或沉没台地型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颗粒灰岩在剖面中占绝大多数,其中,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多数生物碎屑灰岩均为亮晶方解石胶结。缅粒和砂屑的粒度参数和曲线分布特征说明,砂屑和角粒在形成过程中均经历了较强的水动力搬运或搅动。早奥陶世从西陵峡组沉积开始到牯牛潭组沉积结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再到浅海陆棚的演化。其中,潮坪环境包括云坪、灰坪、灰云坪等,而开阔台地环境为各种颗粒滩和生物礁。环境演化反映了从早到晚海水逐渐加深的过程。

  • 标签: 湖北 兴山 早奥陶世 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 简介:摘要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滞流还原环境

  • 标签: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 简介: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采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和现有资料,绘制环境因子分布图,结合地面实测,童清了河北省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等);植被(森林、草地等)结构及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建设对策。

  • 标签: 遥感 土地利用 植被环境 演化趋势
  • 简介:含煤层系沉积环境是影响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通过岩心观察、区域地质、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主要煤系地层太原组、山西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太原组主要为滨浅海障壁岛-泻湖-潮坪沉积和碳酸盐台地环境,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环境

  • 标签: 沉积环境 太原组 山西组 和顺区块
  • 简介:为查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磷矿床的沉积环境,本文选取瓮安磷矿区和开阳磷矿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稀土元素和铁同位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黄铁矿,显示重稀土亏损、无铈异常的特征,δ^56Fe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33‰~0.27‰和0.1‰~0.54‰之间)。瓮安上磷矿层和厦安磷矿床、英坪磷矿床的磷块岩中含铁矿物为铁氧化物,δ^56Fe在~0‰附近,具明显的负铈异常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方面,瓮安上磷矿层呈现出"帽子"型的配分特征,厦安磷矿床类似于现代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英坪磷矿床类似于热液的稀土配分模式。瓮安下磷矿层和开阳磷矿床在还原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厦安上磷矿层、厦安磷矿床及英坪磷矿床形成于氧化的沉积环境

  • 标签: 磷矿 氧化还原环境 铁矿物 稀土 铁同位素
  • 简介:摘要: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受地形、水动力条件控制,近岸海域的沉积特征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根据北海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使用萨哈-兰判别式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有:砾砂、砂、粉砂质砂、粘土质砂、砂—粉砂—粘土、粉砂质粘土共6种类型;沉积环境有风海滩环境、动荡海滩、浅海冲积环境、河口冲积环境、冲积环境、浊积环境和其它沉积环境。关键词:粒度参数沉积作用沉积环境萨哈-兰判别中图分类号:TV148文献标识码:A研究区位于北部湾的顶部,北边与大风江口与廉江湾相连接,南面与涠洲岛隔海相望。注入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南流江、那彭江等9条,其中南流江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入海河流,年平均入海水量达51.5亿m3。周边海岸类型较为复杂:南流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洲岛密布,并有水下沙洲发育;大风江口为典型的溺谷海岸,海水可深入离海滨数十公里的谷地中;北海市冠头岭一带的海岸属台地型海岸,台地逼近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因台地受海水侵蚀成为海崖,崖前有沙堤和海滩。水下地貌类型主要为水下三角洲及潮成深槽,其中南流江口为水下三角洲,三角洲向外堆积旺盛,形成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北海市地角嘴至冠头岭一带为弧形分布的潮成深槽。

  • 标签: 北海西部 沉积物粒度 海域表层
  • 简介:摘要:南缘西部第三系的油气勘探由来已久, 而且几经波折。丰富的地面和井下油气显示以及非常发育的构造圈闭都预示着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复杂的工程和地质条件一直制约着勘探进展。沙湾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其砂体成因类型、沉积环境沉积相分析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南缘 准噶尔盆地 沙湾组 沉积环境 沉积相
  • 简介: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岩的52.63%)。(2)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 简介:摘要新疆伊犁处于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地理形态属于盆地,并具有断陷地域特征。伊犁地区主要土壤成分为黄土,同时盆地呈现较大面积范围沉积。本文将通过对伊犁地区的黄土进行抽样特征研究,深入分析该地区土壤含矿特征以及整体沉积环境

  • 标签: 地质勘查 黄土矿物 沉积环境 新疆伊犁
  • 简介:摘要:上允盆地聚煤区位于澜沧县上允镇境内,通过对矿区沉积古地理环境沉积岩相进行研究和分析,基本掌握上允压陷盆地的聚煤规律和聚煤总体特征,有利于了解我省西部地区煤的沉积特点,对以后在滇西地区找煤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上允盆地 古地理环境 沉积岩相 聚煤规律及特征
  • 简介:近年来对罗布泊地区北缘地质、水文、环境及气候的研究发现:1)罗布泊地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活跃.中、晚更新世期间,先后发生三次构造活动,形成了三条北东东向的构造线,这可能影响到同时代该区古湖边界的进退.其中,F1断裂向北逆冲,致使晚更新世古湖边界向南退缩,罗布泊逐渐萎缩,期间也有湖进,但始终未越过晚更新世古湖边界线.古湖北岸各时期的古湖岸线变迁表明,早更新世以来,除中更新世晚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湖进事件外,其他时期的古湖岸线均向东南推进,期间也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湖进湖退现象.2)在晚更新世古湖相沉积时段内,罗布泊完成了由深湖亚相到三角洲亚相再到深湖亚相的旋回,期间有几次沉积间断,间断面伴有数cm厚的风积物及薄层盐碱壳.3)罗布泊古湖位置和湖面规模多次变化,既有地壳活动的原因,也与气候波动有关,多因素的环境变迁机制造成该地区同一时期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生态景象,中更新世地层中孢粉类型与同时期中部和东部地区有一些差异,反映了当时罗布泊东部为半干旱荒漠草原,西北部为疏林草原.

  • 标签: 第四纪 构造地质学 古湖相 环境
  • 简介: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在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约在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脊地貌:约在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 标签: 古沙脊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
  • 简介:广东南雄盆地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红色地层,厚5千多米,面积约1020km^2。前人普遍认为该套地层属山间盆地河湖相碎屑沉积,同时在湖底还沉积了大量钙质结核及多层泥灰岩。野外观察发现,地层中红颜色随层理/层次变化也发生深浅变化,说明地层的红色是与层理同期形成,属沉积阶段的原生色。所谓湖底沉积结核及泥灰岩实为红色古土壤层中的钙结核与钙板层。磁性矿物测量表明,地层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且相对含量较黄土一古土壤高得多,表明该地层是长期处于地表高温干旱氧化环境中形成。红色粉砂层和黏土层中发育的钙质结核及钙板层与古近系红黏土类似,属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黏化层下部。因此,南雄盆地白垩纪红层的“水成”只是局部或者短暂特点,总体是地表干旱氧化条件下经成土作用形成的红仁.土壤序列。

  • 标签: 南雄盆地 白垩纪红色地层 岩石磁学 赤铁矿 沉积环境
  • 简介: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历史;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之下发育的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的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1)230kaBP以来的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的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2)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的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_2黄土中,造成L_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与磁化率的差异;(3)从S_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和CaCO_3淀积层构成;(4)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与现今江苏泗洪和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黄土 古地壤 磁化率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北坝上
  • 简介:本文通过作者本人野外地质工作实践,结合钻探、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东胜煤田台格庙普查(北区)区,依据台格庙普查(北区)钻孔资料进行分析,该区与东胜煤田的沉积环境基本一致,每个环境的变化,其成煤作用也有不同,根据不同沉积环境,选择成煤环境较好地段进行下一步勘查工作有一定参考作用.

  • 标签: 东胜煤田 台格庙普查(北区)区 沉积环境分析
  • 简介: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21°23′02″N,116°47′13″E,水深405m)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分析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0.2cm)的砂质沉积层为经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下层(2.130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4期海退至MIS3期海进与MIS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韵律。

  • 标签: 硅藻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末次冰期 南海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