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解决目前核磁共振图像分析中存在的只能单点测量、微小病灶不易划分和无法通过时间-信号强度线进行全面分析的问题。设计实现了磁共振时间-信号强度线多点分析系统,使用了核磁共振多点时间信号曲线分析有效解决医学使用中需要多次测量、易出现误差、不能进行多参数分析等问题。

  • 标签: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核磁共振 多时间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5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时间-信号强度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评估肛瘘活动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肛瘘患者71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依据手术所见、病理组织成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42例)和缓解期组(29例),采用交叉表Pearson χ2检验对两组的TIC类型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的ADC值。结果TIC类型:活动期组Ⅰ型(流入型)[47.6%(20/42)]、Ⅲ型(流出型)[35.7%(15/42)]均显著高于Ⅱ型(平台型)[16.7%(7/42)](χ2=9.22、3.94,均P < 0.05);缓解期组Ⅰ型(流入型)[34.5%(10/29)]、Ⅱ型(平台型)[55.2%(16/29)]均高于Ⅲ型(流出型)[10.3%(3/29)](χ2=4.86、13.23,均P < 0.05);ADC值测定:活动期组[(0.932±0.074)×10-3 mm2/s]明显低于缓解期组[(1.164±0.061)×10-3 mm2/s](t=-13.87,P < 0.001)。结论磁共振动态TIC联合ADC值能有效评估肛瘘活动性,可以作为肛瘘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序列加以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磁共振成像 直肠瘘 评价研究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肉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反馈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时间-信号强度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及运动、感觉中枢反馈TIC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经临床确诊的ALS患者18位(ALS组)与18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被试者均知情同意且为右利足,分别嘱右足拇趾规律背伸、钝头竹签规律刺激右小腿下段背侧皮肤,行大脑BOLD扫描检测运动、感觉中枢反馈,统计比较两组大脑运动、感觉最高反馈区各TIC类型分布,并根据TIC斜率等级评分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ALS组运动最高反馈区、感觉最高反馈区TIC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大脑运动最高反馈区下降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水平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上升型TIC:ALS组=对照组(P=1.00);大脑感觉最高反馈区下降型TIC:ALS组<对照组(P=0.221),水平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上升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ALS组运动最高反馈区与感觉最高反馈区TIC斜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在ALS的BOLD-fMRI中,运动中枢反馈表现为下降型TIC多见,感觉中枢反馈呈上升型TIC多见,二者TIC斜率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功能磁共振成像 肌肉萎缩侧索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时间-信号强度线(TIC)在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抽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30例胰腺癌患者、30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作为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另以胰腺癌或肿块性胰腺患者的正常胰腺实质作为胰腺正常组(60例)。分析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患者的MRI常规序列与动态增强表现,统计分析三组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ADC值、TIC分布情况。结果胰腺癌组T1加权成像(T1WI)病灶主要呈低信号,其次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I)病灶主要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缓慢上升,门脉期强化显著,动脉期强化不显著。胰腺炎组T1WI病灶主要呈等信号和低信号;T2WI病灶主要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显著,增强后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邻近组织。胰腺癌组ADC值高于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组、胰腺炎组ADC值均低于胰腺正常组(P均<0.05)。胰腺癌组TIC缓慢上升更缓慢流出型比例高于胰腺炎组及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癌组TIC逐渐上升型比例低于胰腺炎组(P<0.05),高于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炎组TIC逐渐上升型比例高于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癌组TIC速升速降型比例低于胰腺炎组及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炎组TIC速升速降型比例低于胰腺正常组(P<0.05)。结论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ADC值联合动态增强MRI的TIC价值高。

  • 标签: 胰腺癌 表观弥散系数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及触发间隔对正常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正常人接受肝脏谐波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剂量分为0.1、0.3、0.5及0.7ml,触发间隔分为1.0、2.0、3.0及4.0s,分别观察造影剂量和触发间隔对正常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造影增强后图像灰阶变化用时间-强度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指标有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强度降半时间(HT)、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当剂量为0.3ml,触发间隔从1.0~3.0s时,PI、AUC、HT、MTT测值均逐渐增大,并在3.0s时达到最大值;当触发间隔为4.0s时,各项测值与3.0s时测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触发间隔为3.0s,剂量从0.1~0.7ml,AUC、HT、MTT测值均随剂量增大而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PI值在剂量0.1~0.3ml之间,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从0.3~0.7ml,PI值并不随剂量增大而显著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造影增强效果受剂量和触发间隔的影响,正常肝脏造影增强最大PI值约为(23.64±3.30)dB,最佳剂量为0.3ml,最佳触发间隔为3.0s,AUC、HT、MTT3项指标则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 标签: 造影剂 曲线下面积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线(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87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附件区囊实混合性肿物或实性肿物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中卵巢肿瘤良恶性组的时间-强度线形态和定量参数。结果卵巢肿瘤良性组中TIC表现为“缓升缓降”型有28例(占90.3%);卵巢肿瘤恶性组中表现为“速升缓降”型有18例(占94.7%),两组TIC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性组在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增强速率上明显要比良性组短、高、大,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线形态及定量参数为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客观(形态化和量化)信息,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造影 时间-强度曲线 卵巢肿瘤
  • 简介:摘要:随着室内场景中的定位需求猛增,基于蓝牙指纹的室内定位技术凭借着低成本、易部署、普适的优点成为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室内环境结构复杂、噪声干扰等现象,严重影响蓝牙的定位性能,同时,大多使用位置指纹的蓝牙定位方式的采集工作耗时耗力、整体定位精度不高。基于现有蓝牙指纹定位技术的不足,开展基于蓝牙的位置指纹定位技术研究,对推动室内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室内定位 蓝牙指纹 指纹库
  • 简介:摘要:随着室内场景中的定位需求猛增,基于蓝牙指纹的室内定位技术凭借着低成本、易部署、普适的优点成为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室内环境结构复杂、噪声干扰等现象,严重影响蓝牙的定位性能,同时,大多使用位置指纹的蓝牙定位方式的采集工作耗时耗力、整体定位精度不高。基于现有蓝牙指纹定位技术的不足,开展基于蓝牙的位置指纹定位技术研究,对推动室内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室内定位 蓝牙指纹 指纹库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铁路运输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列车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变得尤为关键。列车无线信号强度以及传输性能的评估对于确保列车通信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列车无线信号强度与传输性能的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列车无线信号强度与传输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标签: 列车无线信号 信号强度 传输性能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肿瘤灭活效果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55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比较治疗前后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病灶灭活程度,并且应用时间-强度线作为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术前肝癌病灶及残留或复发病灶与周围肝组织的TIC定量参数比较,上升时间、平均通道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TIC曲线可动态反映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血流灌注,在疗效评价中有较大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时间-强度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线分析,探析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共计存在乳腺肿块44个,给予44个乳腺肿块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线分析。结果恶性乳腺肿块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异性,时间-强度线形态与周围正常组织形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良性乳腺肿块的时间-强度线形态相似于周围正常组织形态。结论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线分析可以有效鉴别和诊断患者病情。

  • 标签: 乳腺良恶性肿块 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 时间-强度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伽马拟合时间强度线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拟行颈部浅表淋巴结病灶切除或穿刺活检术的患者60例,术前均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并记录病灶特征及参数指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诊断良恶(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60例浅表淋巴结经病理诊断确定良性29例,恶性转移31例。2超声造影结果示良性淋巴结在造影后主要表现为均匀显著灌注(24/29);恶性转移淋巴结则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22/31)或不均匀低灌注(5/31);3Q-LAB分析软件自动描记伽马拟合时间强度线定量分析,良性淋巴结组峰值强度(PI)、初始强度(C)、曲线上升支斜率(A)、曲线下面积(AUC)大于恶性转移淋巴结组(P〈0.05),良性淋巴结组曲线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浓度减半时间(T1/2)均小于恶性转移淋巴结组(P〈0.01)。超声造影诊断良恶(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准确性为85%。结论颈部浅表淋巴结造影后的灌注特征和伽马拟合时间强度线定量分析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淋巴结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方法7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手术中肿瘤的质地分为3组质软组(A组,36例),质中等组(B组,22例)和质韧组(C组,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扫描,测量T1WI及T2WI肿瘤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和强化前后肿瘤T1WI信号强度比值,与其术中所见腺瘤质地相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分别为1.32±0.18、0.89±0.32、0.76±0.2,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1.25±0.28、1.48±0.33、1.91±0.4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WI瘤体/白质均值2.29±0.22、1.87±0.12、1.38±0.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在术前简易而准确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上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值>2.0垂体腺瘤质地软,<1.7质地硬韧,比值介于1.7与2.0之间质地中等;对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腺瘤肿瘤质地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地铁知识城线列车在ATO模式下不同速度曲线运行时的牵引能耗进行测试与分析,计算出牵引能耗差异,通过调整运行图的编制策略,在保证旅行时间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实现降低列车牵引能耗的目的。

  • 标签: 地铁 ATO 速度曲线 牵引能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扫描信号强度(SS)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黄斑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20年9—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测量平均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和黄斑6 mm×6 mm浅层血流密度。提取血流密度(VD)、灌注密度(P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纳入SS为8、9、10的患者,并分为SS8组、SS9组和SS10组。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比较3组间VD、PD和FAZ参数之间的差别。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黄斑VD和PD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S、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以及mGCIPL厚度对黄斑浅层血流的影响。结果:75例(75眼)健康人纳入研究,其中SS8组20眼,SS9组20眼,SS10组35眼。黄斑总体V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9.86,P<0.001)。黄斑总体PD在SS8、SS9和SS1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5.51,P<0.001)。3组间FAZ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分析显示黄斑总体VD和总体PD呈正相关(r=0.97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mGCIPL厚度值每减少1 μm,总体VD减少0.05 mm-1,总体PD减少0.002;SS每减少1个单位,总体VD减少0.55 mm-1,总体PD减少0.02。年龄、性别和SE对VD和PD无影响。结论:在SS为8以上的扫描中,正常人黄斑FAZ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别,但是在黄斑VD和PD不同信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解读旁中心凹区域血流参数时需要考虑信号强度差别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信号强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成为了衡量无线通讯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通讯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的影响因素,随后探讨了传统优化方法的局限性,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优化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无线通讯网络 覆盖范围 信号强度 智能优化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信号强度下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采集的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讨论信号强度对其影响,为准确分析视盘RNFL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8月16日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进行OCT视盘扫描的患者90例(90眼),男43例,女47例,其中RNFL正常组30例(30眼),RNFL变薄组30例(30眼),RNFL增厚组30例(30眼),年龄(41.8±18.0)岁。所有患者屈光介质清楚,在采集过程中已获取了不同信号强度扫描图像,规定信号强度0~3为低信号信号强度4~6为中信号信号强度7~10为高信号,分别统计盘周3.46 mm直径RNFL平均厚度值及RNFL异常组在低信号与高信号强度下异常象限个数。组间年龄和性别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分析;不同信号组间整体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异常组低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之间异常的RNFL分布情况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一致性,kappa≥0.75表示一致性较好,kappa≤0.40表示一致性差。结果:RNFL正常组、RNFL变薄组和RNFL增厚组在不同信号强度下RNFL平均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F=137.78,P<0.001;变薄组:F=66.91,P<0.001;RNFL增厚组:χ2=60.00,P<0.001)。在RNFL变薄组中,低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下异常象限分布高度一致(kappa=0.88,P<0.001);在RNFL增厚组中,低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下异常象限分布不存在一致性(kappa=0.20,P=0.009)。结论:OCT扫描的视盘RNFL平均厚度值因其信号强度变化而有差异,信号强度越高结果可靠度越高。低信号强度时可以确定变薄RNFL的象限分布,但是不能准确判定增厚RNFL的分布。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信号强度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以溶解度曲线为载体,考查对化学图像的识别和分析,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目。如何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及运用曲线的相关规律解题呢?

  • 标签: 溶解度曲线 中考题 赏析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