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用途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LMDI方法分析1949~2014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及单产时空特征和产量要素贡献得出结论,1949年至今,我国玉米产量增长17倍,目前玉米产量属于面积主导型增加,种植面积贡献率为51.9%;玉米单产波动幅度较大;玉米生产呈集中趋势,主要集中于华北和东北地区;1978年以来,我国玉米种植省份中由单产主导的产量增加省份减少。为保障玉米产量稳定增长,应依靠科技提高玉米单产,推进玉米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畜牧业发达地区玉米自给率。

  • 标签: 玉米 时空 主产区 LMDI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Et再分析场(2.5°×2.5°)的经向风资料,初步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通道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垂直不对称性和沿经向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在时间分布上,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无论高低层都强于冬季。这些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此外,夏季在140°E~150°E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强度逐年增强,在冬季位于120°E~130°E处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在逐年减弱,且在1958年前后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出现突然增强期。

  • 标签: 越赤道气流 空间分布 时间特征 趋势变化
  • 简介:析了排球网上攻防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给教学训练带来的启示在于利用时间上的变化加快速度、改变节奏;创造和利用网上三维空间。

  • 标签: 排球 时间 空间 攻防 网上
  • 简介: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体化现象的大量涌现。使得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联系及其复杂性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中心。基于经济联系发展与空间结构演替的共轭关系,通过相关统计资料统计分析,从城市化、交通化、工业化、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五方面归纳了建国来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发展历程:波动发展阶段(1949-1965年)、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从经济联系作用的交通扩展与功能集散角度分析了武汉都市圈地域结构形态演变特征,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空闻结构在城市扩展方向上呈现孤立—向心—离心—圈状—轴向变化。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块状—星状—组群—圈状—带状演替,并对其未来高级形态——中部都市带发展提出空间组织构想。

  • 标签: 武汉都市圈 经济联系 时空演变 中部都市带
  • 简介:利用辽西北地区14个气象站与水文站1971年-2010年的基础数据,得到降水量距平值、连续无雨日数、河道来水量距平值和相对湿润度,并以这四项指标为基础,利用可变模糊评价法得到辽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级别特征值,再结合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2Kendall趋势检验与反距离权重法对辽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整体旱情呈显著加重趋势,1971年-198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旱情较严重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后,1981年-1990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1980年-2010年是重度干旱高发期,但特大干旱少有发生;辽西北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加重趋势,而中部地区干旱较轻,因此抗旱减灾的重点应集中在该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 标签: 辽西北 综合干旱 可变模糊 时空变化 级别特征值
  • 简介:降水是十分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5年福建省66个县市区逐年降水量数据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显著性检验、突变检测等气候统计与诊断技术,对福建省近55年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对其降水空间特征进行区划和演示.结果表明,福建省年际及年代和区域降水分布都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递增率为34.11mm/10a),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节降水春雨最多,秋雨最少,月降水存在单峰与双峰型两种结构;年降水在1980年发生突变.降水的地域分布呈现东南部向西北部、东北部递增的特点,福建降水分布与其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关系密切,降水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各县市降水变化分布也不一致,中部变化小,沿海变化大.1961—1990年,大部分年份降水为负距平,干旱多发,1991年以后,大部分年份降水为正距平,洪涝多发,距平振幅加大,降水更不稳定,发生洪涝或干旱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 标签: 福建省 降水资源 时空变化 特征
  • 简介:摘要:利用晋城市2019年5个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晋城市的分布规律,包括雾日数的月变化、季变化特征,为防治大雾天气造成的危害、改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信息。结果表明:2019年晋城市全市雾的月变化不尽相同。城区雾日数的月变化气候倾向率为0.0909,说明2019年晋城市雾日呈现出缓慢上升的状态,且以多峰结构为主;2019年晋城市共出现雾日8d,尤以冬季出现频率最高,占50%,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别占25%,夏季没有雾天出现,说明晋城市雾日的季节性变化较为突出。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的川藏地区的雷电以及大风灾害天气较大,设计的地形种类较多。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站点分布密度并不高,再加上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对川藏地区的雷暴湖活动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基于此,本文统计和分析2010年—2017年期间的天气报、地面观测情况和探空资料等,统计和分析川藏铁路地区的高原和盆地雷暴大风的特征和环境资料进行分析,为当地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雷暴大风天气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川藏铁路 雷暴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的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对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三江平原地区NPP时空变化规律。

  • 标签: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三江平原 时空变化 相关性
  • 简介: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 标签: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雷电灾害也越来越多,公众和媒体对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自2007年起,浙江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具有完整的闪电时间、空间、强度等参数资料,为了能让公众完整了解金华市雷电监测信息和雷灾特征,本文利用2012年金华市闪电定位资料,对地闪的密度、月份—时段、地闪强度累积百分比、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及对雷电灾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金华市雷电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兰溪东部、金华西部、东阳东部、永康南部及义乌北部等金华市周边区域闪电次数较多,而东阳、兰溪、浦江的年平均闪电密度最高,分别达到4.98、5.16和4.89次/年·km~2。从时间上看,2012年主要集中在6-8月13-17时。从地闪强度分布特征看,主要为负闪,超过95%,其中0~-50kA比例最高,达到86.62%。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从雷灾受损类别看,主要集中在办公和家用的电子电器设备及农村地区,其中人员伤亡均出现在农村。从雷灾事故主要行业统计来看,电力、通讯、金融比例相对较高。

  • 标签: 雷电 时空特征 雷电灾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于广西25个气象台站1958-2016年的气象资料,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Lee-Heghinan变异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R/S分析法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广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广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各气象要素分别在1979年、1974年、2011年、2002年和1997年发生变异;各气象要素均表现出多时间尺度耦合的复杂特性,第一主周期分别为22a、29a、31a、26a和13a;各气象要素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说明未来变化趋势将继续与过去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在空间上,广西年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平均风速、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

  • 标签: 气象要素 趋势分析 变异分析 周期分析 空间分析 广西
  • 简介:将SRT项目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网页将SRT项目的研究区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数据成果进行动态展示,将展示系统上传到网端服务器,可让更多的人参与交流和学习,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是传统展板和PPT无法比拟的,

  • 标签: 网页制作 超文本标记语言 展示系统
  • 简介:摘要:利用2019~2021年湖北省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云地闪电资料,分析了武汉市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云闪、地闪次数均呈逐年增多趋势,云闪增多趋势更为明显,云闪次数略多于地闪;正闪电占比少,总正闪比为27.4%;闪电的月变化特征呈双峰型分布,5~8月闪电最为频繁,总闪和云闪次数均为5月最多;武汉市一天之内的任一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闪电,云地闪电活动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单峰单谷”特征,最高峰出现在15时,次日11时达最小值,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倍左右;武汉市闪电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主城区的密度总体高于远城区,新洲区闪电密度为各区之首。

  • 标签: 武汉 三维闪电 闪电密度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2016~2020年乌恰县域内19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该县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2020年新疆乌恰县夏季降水量以-120.11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且年夏季降水量之间的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峰值与谷值分别出现在2016年与2019年,数值依次为207.2mm与132.6mm;2016-2020年随着年份的递增,吉根乡喀拉铁列客村、吉根乡、铁列克乡、乌鲁恰提乡、膘尔托阔依乡膘尔托阔依村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除上述站点之外,其它14个站点夏季降水量均有所下降。以吾合沙鲁乡夏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乌鲁恰提乡的变化趋势最为平缓;研究时段内乌恰县夏季降水量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8月份,其中以5月份降水量最多,相对比而言,10月份降水量最少。尽管每年降水量有所不同,但是其月降水量均在10月份达到最低。;2016-2020年乌恰县夏季降水量东西方向上整体呈阶梯状的变化趋势。铁列克乡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为221.32mm;吉根乡、托帕口岸、乌鲁恰提乡等一带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少。

  • 标签: 降水 分布 变化特征 乌恰县
  • 简介:摘要:本文依托四川省广元市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与雷电监测记录,结合地理、气候条件,借助统计学方法,利用EOF经验正交分解,提取主要数据特征量,构建了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模型,对该县雷电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当地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 标签: 广元市 雷电活动 EOF分解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a、5~6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 标签: 云量 时空变化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利用雷电监测定位网2007—2010年4a时间的雷电资料,对金华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雷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受季节性变化以及昼夜变化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到纬度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金华地区 雷电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