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30例胫骨骨折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时间与术式等治疗方法达到解剖复位,结合固定固定,序贯进行实时的固定调整和无痛功能康复锻炼,使开放性或闭合性胫骨骨折的肢体达到骨性愈合,获6个月以上随访,近远期效果满意。

  • 标签: 胫骨骨折 解剖复位 外固定支具 骨性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4例脊柱侧弯内固定术后应用固定的患者均进行佩戴前宣教和下肢活动训练,同时讲解佩戴和卸取的具体方法,佩戴的注意事项等。结果正确使用脊柱固定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有效稳定脊柱,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巩固手术疗效。

  • 标签: 脊柱侧弯 支具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应用传统固定器材和改良固定救治院前急性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院前创伤急救探求一种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救治的195例急性创伤患者,将其分为传统固定器材组(n=98)和改良固定组(n=97),分别在救治现场和转运途中,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固定牢靠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改良固定组的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143±27)s]、疼痛评分[(1.8±0.4)分]、患者满意度(100%)、固定牢靠度(100%)均优于传统固定器材组[(301±32)s、(2.8±0.8)分、57%、80.6%,均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时,选用改良固定可明显缩短现场外固定操作所需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固定牢靠,确保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伤情无加重,切实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所致的人为伤害或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治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的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外固定支具 院前急救 创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轴向叩击联合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我科治疗指骨骨不连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为骨折固定治疗术后骨不连。18例内固定患者,拔除内固定物,骨折段予节段固定,并予规律轴向叩击治疗,刺激骨折端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4例固定治疗患者,改用节段固定,规律轴向叩击。结果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以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段髓腔内骨质吸收为标准。愈合时间为9~12周,平均10周。愈合后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骨折部位未再发骨折。结论轴向叩击联合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经济、有效,早期进行干预效果更佳。

  • 标签: 指骨 治疗结果 骨不连 轴向叩击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子矫形应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9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应用代替传统石膏固定,使用后及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随访2个月至其停用,Ⅹ光片示脱位的股骨头纳至正常位置,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高分子石膏具有透气性及可适度调节松紧,在治疗中代替了传统石膏固定,可以使患儿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并能更好的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 标签: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外展支具 固定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固定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脊柱侧弯患者9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2组护理满意度和健康知识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脊柱侧弯患者护理满意度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脊柱侧弯患者健康知识评分(96.65±2.53)分,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脊柱侧弯患者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值得研究。

  • 标签: 外固定支具 脊柱侧弯 护理
  • 简介:背景:肱骨干下1/3骨折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拥护者各持己见,但鲜有相互比较的资料。我们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比较。方法:从创伤骨科资料库确定的连续性51例肱骨干下1/3关节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40例患者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或至骨折愈合,11例患者因随访不全被排除。19例患者行钢板螺钉固定,21例应用功能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组,1例固定失效,1例术后感染,1例因为术前桡神经麻痹没有恢复,而行肌腱转移术。3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最后评估时仍然没有恢复。手术治疗的所有骨折均愈合,成角畸形均〈10°,1例患者肩、肘关节功能受限20°;非手术组,2例患者因主诊医生考虑骨折对线及桡神经麻痹,改行钢板固定。仅有1例患者在各平面均有〉30°的成角。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皮肤破溃,经三角巾悬吊完成治疗。2例患者肘或肩关节功能受限≥20°。结论:肱骨干下1/3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对位,能更快的恢复功能,但是存在医原性神经损伤、感染及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功能可能引起皮肤的问题和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但常可获得优良的活动范围与功能。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肱骨干下1/3骨折 关节外骨折 支具治疗 钢板固定 桡神经麻痹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 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 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囊肿 腱鞘囊肿 腕关节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固定、开放手术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分组对照思路进行研究设计,项目立项、终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5月、2022年1月,研究资料选择院内确诊登记的40例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患者,设置组别为研究组(n=21)和常规组(n=19),比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腕关节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复发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组内患者复发时间相对更长;比较两组腕关节恢复情况,研究组各项参数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治疗期间,将固定、开放手术方案联合应用,更利于提高患者恢复效率,减轻不适症状。

  • 标签: 支具外固定 开放手术治疗 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 联合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伸缩式下肢固定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 201 6 年 11 月 ~201 8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前臂尺桡骨骨折使用改良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治疗的前臂尺桡骨骨折48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开始于2020年1月,分析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外敷加改良夹板组与改良夹板组,外敷加改良夹板组使用改良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治疗,改良夹板组采取改良夹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外敷加改良夹板组和改良夹板组治疗效果情况,外敷加改良夹板组治疗优良率是91.66%,改良夹板组是66.66%;外敷加改良夹板组并发症率是8.33%,改良夹板组是29.16%,(x2=11.671,p=0.018),结果有差异。(2)外敷加改良夹板组和改良夹板组治疗时间情况,外敷加改良夹板组消肿时间是5.38±0.67(d),改良夹板组是9.25±1.14(d);外敷加改良夹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是68.35±7.22(d),改良夹板组是89.40±9.47(d),(t=4.280,p=0.022),结果有差异。(3)外敷加改良夹板组和改良夹板组治疗后疼痛情况分析,外敷加改良夹板组VAS是2.36±0.45(分),改良夹板组是4.72±0.83(分),(t=3.479,p=0.036),结果有差异。(4)外敷加改良夹板组和改良夹板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外敷加改良夹板组SF-36是86.35±9.71(分),改良夹板组SF-36是76.05±8.52(分),(t=4.861,p=0.022),结果有差异。结论:前臂尺桡骨骨折采取改良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治疗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前臂尺桡骨骨折 改良夹板 中药外敷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状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组和改良组。传统支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改良的患者进行随访,就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组坚持佩戴患者的依从性高于传统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的依从性。

  • 标签: 改良支具 锤状指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为观察组,2008年1月~2010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后14天给予固定,限制性的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手术后常规卧床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平均提前下床活动63天,机体康复快,各种手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支具固定 护理
  • 简介:摘要“蛙式”位石膏固定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以使脱位的关节良好复位,且不容易发生再移位。

  • 标签: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石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简易固定支架治疗高危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高龄高危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7例,年龄75-97岁,平均85.7岁,使用改良简易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并按照Harri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77例患者中75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4-14个月,平均7.6个月,1例患者术后3周死亡,死于原有呼吸系统疾患。1例患者(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术后6周死亡,死于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固定钉折弯松动断裂脱落,无骨不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10例,差8例,优良率75.32%。结论改良简易固定支架治疗高龄高危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高龄高危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锁骨骨折行改良锁骨带固定治疗的价值。方法:以84例锁骨骨折患者为样本,单双数法分组,即改良组、常规组,样本量均是42例,前者行改良锁骨带固定,后者行常规绷带固定,研究落实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观察治疗指标,统计有效率。结果:固定前评估VAS分值测定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在改良组、常规组无差异,P>0.05。固定后同样评估以上内容,VAS分值在改良组比常规组低,肩关节活动度在改良组比常规组高,P

  • 标签: 锁骨骨折 有效率 临床分析 改良锁骨带外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医用弹力网套改良固定法对小儿周静脉留置针(PIVs)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2年12月我科行PIVs穿刺输液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医用弹力网套并改良固定方法。比较两组PIVs留置时间,敷贴卷边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儿PIVs留置时间>72h率为90%,平均留置时间为(84.95 ±9.78)h,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用弹力网套 改良固定法 小儿 外周静脉留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