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当今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下,“语言接触”时时发生。本文中笔者提出由语言接触产生的语言影响也时时发生。赵江民在《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及其对世居汉族的影响》一书中指出“语言接触不一定必然导致语言影响”,笔者对此经过调查,得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并提出语言影响的结果与语言接触密切程度相关,而不是与时间相关

  • 标签: 语言接触 影响 时间 频率
  • 简介:关于介词“基于”的来源,学界观点有二:其一,源自古汉语动介跨层结构“基+于”;其二,是国人在翻译日语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献用例,以及联系语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否定了前说,并结合时代背景及早期用例,论证了介词“基于”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语翻译的影响下由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现象,是在对日语“に基づく”摹译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之后又在“至于、关于”等的同化下经历了“前移句首”的快速调整,从而日渐不同于“に基づく”而更加汉语化。

  • 标签: “基于” 考源 语言接触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维西县塔城镇玛丽玛萨东巴家藏藏文经书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其中一本经书(当地藏族喇嘛译为《救命书》)为契机展现当地民族接触在宗教、语言上的一些表现,并为当地藏文文献的保存提供初始材料。

  • 标签: 玛丽玛萨人 民族接触
  • 简介:本文通过共时分析和亲属方言土语比较,揭示小陂流苗语受汉语影响已进入核心领域,应属于深层影响,开放型影响;语言影响引起的语言演变已进入与汉语逐步趋同的状态,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出现了与汉语相同的特点;并用、竞争、弱化、泛化是小陂流苗语语言接触出现的几个特征,是我国不同语言之间语言接触的一种类型.

  • 标签: 语言接触语言演变 变异深层影响
  • 简介:本文全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对这些语法现象的欧化性质、产生时间和发展状态进行了考察,以此说明间接语言接触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

  • 标签: 间接语言接触 汉语书面语 欧化 汉语介词
  • 简介:东晋时期的西行求法僧人法显所著游记《法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的影响。通过对《法显传》中“V+(O)+已”句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汉译佛典中一些新兴的语法现象首先是通过《法显传》这样一类由具有汉语母语背景的译经者所著的佛教撰述,逐渐扩散到中土文献中去的。

  • 标签: 《法显传》 语言接触 句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所谓相关条目,一般说来,就是指书写形式不同而内容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目。如:“断火”与“寒食”,“垂青”与“青白眼”,“洛阳纸贵”与“纸贵洛阳”等等。在辞书编纂中通常采用“同”、“即”、“见”、“犹”、“详”、“参见”、“亦作”等字样来作为相关条目的标志。互相照应,详略有致地处理相关条目,这在我国古代的辞书中亦屡见不鲜。如《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 标签: 相关条目 汉语大词典 书写形式 辞书编纂 妥善处理 我国古代
  • 简介:摘要泰国定中结构中使用结构助词kh2、h22、sam2rap22时,虽然中心语与定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都是领属关系,但是不同结构助词的使用的频率、表达的情感、省略的情况和与之连接的定语性质是不一样,本文试图通过探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希望对今后的泰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 标签: 泰语 定中结构 结构助词kh 2 h 22 sam2 rap22 用法
  • 简介:由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三家主办,泉州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14~15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与会代表均是近年来在语言接触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10余所高校研究所。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语言接触 中国语言 泉州市 方言 中央民族大学
  • 简介:<正>0汉语的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和"来、去",以及"上、下……"等与"来、去"结合起来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均可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通常叫趋向补语。这些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思十分复杂,以往有过不少分析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些分析研究缺乏系统性。比如"上",《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是:

  • 标签: 趋向补语 立足点 形容词 语法意义 反义关系 趋向动词
  • 简介:对现见切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韵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韵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 简介:本文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在汉语媒介接触中性别因素对其汉语使用变异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对补充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传播学效果理论以及验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都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语言变异 媒介接触 归因
  • 简介:通过对中国境内的倒话、诶话、莫语、回辉话等特殊语言的分析研究,发现深度接触语言间的类型差距大小与其语言质变的不同结构模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进而探讨了语言质变的充要条件、语言质变结果的预测等理论问题。

  • 标签: 语言类型 语言接触 语言质变 结构模式
  • 简介:文章首先界定了“N1+A+D+N2”格式的讨论范围,提出了A的语义指向类别,并用“指示代词或数量词插入法”从形式上验证A语义指向的规律性。其次,根据N1与N2的语义关系及其句法结构差异,对格式的类别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在语义前指上提出了属体关系、构体关系、喻体关系、逻辑关系四类;在语义后指上提出了领事限定、处所限定和时间限定三类;在语义歧指上提出了同位交叉关系。最后对A的语义前指和后指从双向凸显和双层限制两个角度给予了认知解释。

  • 标签: 语义指向 语义关系 凸显 构体 属体 喻体
  • 简介: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和满足国家语言战略发展需要,我国亟须制定统一的汉语语言能力量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已有语言能力量表制定情况基础上,立足汉语特点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尝试对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认为在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过程中应涉及语言能力的神经机制、汉语标准母语的语言知识、汉语社会语言能力和汉语艺术语言文化能力四个层面。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量表 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
  • 简介:汉字中含部件“立”的字较多,如立、辛、音、妾、能等,它们的来源其实不同,独体字“立”像人立于地面,“辛”上之“立”为古代一种刑具的刀面,“音”上之“立”来源于舌形,“妾”上之“立”为发髻形,“能”上之“立”为王冠形。此外,商、帝等字的上半部虽均从“寺”,但其实也有差异,“商”之“寺”与“花”之“立”同,“帝”之“寺”为花蒂形。

  • 标签: 青皂
  • 简介:本文分析山东郯城方言的叫字句以及与之相关的几种句式,就其语法功能和格式做具体的描写,着重说明它兼具了施动和被动两种功能,并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歧义.

  • 标签: 郯城方言 叫字句 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