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皮肤是侵犯表皮角质层或有角质结构的毛发和甲而引起人和动物浅部真菌病的真菌。目前已报道的皮肤约有45种,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约有20余种。皮肤所致的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 标签: 皮肤癣菌 浅部真菌病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须的抑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须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须引起的足、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 标签: 汉麻 亚麻 苎麻 须癣毛癣菌 振荡法
  • 简介:病例1: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周红斑伴痒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始出现右眼周红斑,瘙痒明显。外院诊断“皮肤过敏”,予外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红斑扩大,并出现少许小脓疱,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 标签: 眼周 癣菌 真菌 感染
  • 简介:肉芽肿,是由须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肉芽肿 特比萘芬
  • 简介: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发内链状孢子,真菌培养结果为须。提取病原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证实患者面病原与家兔被毛所携带的须同源性达99%。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眼睑 面癣 人兽共患病
  • 简介:报道1例由脓引起的急性丹毒样疹。患者女,68岁,因头皮多发性脓肿伴四肢肿痛入院。头发及脓痂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犬小孢子。经口服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皮疹基本消退。

  • 标签: 脓癣 癣菌疹 伊曲康唑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须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须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和须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h、36-72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h内红色毛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须在48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和须分别在48h和60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h以内两种皮肤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和须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更有效和持久。

  • 标签: 纺织品 汉麻 皮肤真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特异性镰刀鸡卵黄抗体(IgY)并检测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及抗真菌作用。方法取22周龄莱杭母鸡1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制备灭活镰刀菌丝悬液,将菌丝浓度2×107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悬液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充分乳化后,对实验组莱杭母鸡进行免疫,每只鸡注射1 ml,2周后换为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在免疫后的第5~16周每周收集卵黄,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IgY,将得到的蛋白溶液放入冻干机中制作成冻干粉,4 ℃保存。以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代替悬液按照同样方式进行阴性对照组莱杭母鸡的注射,以制备非特异性抗体作为实验中的阴性对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特异性IgY蛋白浓度,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其效价。将1×105 CFU/ml和1×103 CFU/ml镰刀悬液与不同浓度IgY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培养4 d后测定吸光度(A)值,用PBS及非特异性IgY与镰刀悬液共孵育作为空白对照组及阴性IgY组,绘制镰刀IgY的抑曲线。用pH 7.4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分别在30、40、50、60、70、80和90 ℃水浴中孵育30 min后冷却至室温;此外,用pH值为l、2、3、4、5、6、7、8、9、l0、11和12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4 ℃下放置1 h,均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活性,评估IgY对不同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取SPF级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BS对照组和特异性IgY治疗组,每组6只。用镰刀感染小鼠右眼角膜,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建模后1 d,特异性IgY治疗组用200 mg/ml特异性镰刀IgY点眼,PBS对照组用PBS点眼,于感染后1、3和5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根据炎症评分表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免疫后第5~16周的IgY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57、2.89、24.98、25.09、23.89、25.78、21.57、21.37、18.98、15.78、14.67和12.67 mg/ml。特异性镰刀IgY的效价从第5周开始升高,第7周时达到最高效价,为1∶10 000,可维持至免疫后12周,12周后抗体效价逐渐下降。抑曲线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IgY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镰刀生长缓慢。抗体效价高于1∶10 000的特异性IgY在60 ℃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4~6具有最高活性,在pH 3~9的免疫活性能够保持在70%以上,随着pH值的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其活性迅速降低。镰刀感染后1、3和5 d,PBS对照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50±0.55、7.33±0.82和4.00±0.63,特异性IgY治疗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33±0.82、4.17±0.75和2.50±0.55。2个组不同时间点炎症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47.35,P<0.05;F时间=23.19,P<0.05),其中镰刀感染后3 d和5 d,与PBS对照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炎症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硫酸铵盐析法可成功制备高效价特异性镰刀IgY,其稳定性高,对温度和酸碱度均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小鼠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减轻角膜溃疡的严重程度,降低炎症评分。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 镰刀菌 抗体 效价 鸡卵黄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法国梧桐树叶提取物对红色毛等皮肤的抗菌作用。红色毛和须是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常见1。方法采用体外抑、杀菌试验法对红色毛等皮肤测定了最小抑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并采用豚鼠止痒试验观察了法国梧桐树叶提取物对豚鼠磷酸组胺致痒反应的影响。结果法国梧桐树叶提取物对红色毛、须、絮状表皮、石膏样毛等皮肤均有较强的抑和杀菌效果。仅50%原药浓度的药液在1小时内将上述全部杀死。法国梧桐树叶提取物对豚鼠有明显的止痒作用,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 标签: 法国梧桐树叶 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抗癣菌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临床分离株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的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的硼酸明显抑制白念珠生长,其中对HJ0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的硼酸进一步抑制白念珠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的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的白念珠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的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白念珠抑制作用与CAI的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硼酸 耐受性 CAI
  • 简介: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38株)和红色毛(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和红色毛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皆为指(趾)间毛(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对于须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鉴定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皮肤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属1.1红色毛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
  • 简介:皮肤所致的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皮肤的传统分型手段主要是形态学特征为主的表型分型法,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的应用;基因分型研究在临床上对解释疾病的复发原因和治疗困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皮肤常用基因分型法及其在皮肤病的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 标签: 皮肤癣菌 基因分型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头部红色皮疹伴流脓1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母亲述1个月前因接触狗舌头皮开始出现红色斑块,之后皮疹池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出现流脓现象,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系统给予抗生素(具体不洋)、外用“鱼石脂软膏”等药物治疗,皮疹木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患儿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父母无手、足病史,家中及四邻无类似患者。

  • 标签: 粉小孢子菌 脓癣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一般以夏秋季发病较多。1990年12月10日,我们在一个三人构成的小家庭中发现二例皮肤病新感染者,病期约两周左右。例一为8岁的女学生,右面颊及主腋下皮肤有1cm×1.5cm和1.5cm×1.5cm的圆形红斑各一个;例2是34岁的家庭主妇,右胫骨外侧缘皮肤有1个2cm×1.5cm的圆形红斑。二例患者的红斑边界清楚,边缘可见针头大小的丘疹成堤状隆起,自觉局部皮肤极痒。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面

  • 标签: 癣菌病 面癣 胫骨外侧 秋季发病 家猫 毛癣菌
  • 简介: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花斑患者马拉色菌种分布情况。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方法对141例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患者,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培养皮屑。以标准菌株为对照,按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马拉色菌种构成情况。同时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优缺点。结果培养到95株马拉色,分离出5个菌种:合轴马拉色62株,糠秕马拉色17株,球形马拉色9株,钝形马拉色6株,限制马拉色1株。结论合轴马拉色占有明显优势(65.26%)。改良吐温试验易于操作、费时短,尤其适合多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值得推广。

  • 标签: 马拉色菌 花斑癣 吐温试验
  • 简介:摘要艰难类梭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来,国内艰难类梭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对公共健康造成了威胁。肠道群衍生的代谢物被认为是群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对宿主生理有着复杂的影响。胆汁酸代谢是肠道群的主要功能之一。胆汁酸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沟通的重要信号分子,并且多项研究发现不同胆汁酸影响着艰难类梭的菌体生长、芽孢萌发和毒素产生。本文对胆汁酸在艰难类梭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胆汁酸对艰难类梭感染治疗新选择的潜在价值。

  • 标签: 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艰难类梭菌 艰难类梭菌感染 肠道菌群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尼姑。主因头部脱屑伴瘙痒8年余加重半年,指趾甲灰白增厚1年余,于2007年9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年前发现头部脱屑增多,时有瘙痒,当地医院多次诊断为"脂溢性皮

  • 标签: 头癣 甲癣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