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 标签: 批评家主体意识 现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个性
  • 简介:<正>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入主出奴,聚讼不休,在文学批评史上形成长期之争论。总结此长期之争论,就纵的方面而言,有助于了解南宋以来历代诗坛风尚之嬗变;就横的方面而言,则又可以了解唐、宋诗之特点,以及

  • 标签: 江西派 唐人 后村 唐宋诗之争 晚唐体 唐诗
  • 简介:<正>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 标签: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前后七子 江西派 诗必盛唐
  • 简介:《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杜诗思想论方面的价值是对历代杜诗思想论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杜诗艺术论方面的价值是对杜诗艺术魅力与章法文脉进行了深刻体悟和理性阐发;在杜诗阐释方法论方面的价值是复合式阐释方法的运用。因此,《读杜心解》确实是杜诗批评史上的一篇力作。

  • 标签: 《读杜心解》 杜诗思想论 杜诗艺术论 杜诗阐释方法论
  • 简介:党报批评“同级党委”(党的领导机构)问题,实际上是党报与党的关系的处理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我国几代党的领导人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和总结。它涉及到党的自身建设、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各项事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160多年来国际共运实践始终都未能很好解决,其争论和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

  • 标签: 领导机构 党报 争论 批评 理论与实践 党的自身建设
  • 简介:毋庸讳言,当今的文学批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症候,比如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重作家不重作品的人情文章越来越常见,术语翻新但内容陈旧的文字比比皆是,许多批评不见心血毫无功力,纯粹是概念游戏.有的批评甚至动机不当或者目的可疑。相比之下,严肃而富有创见的文学批评却越来越鲜见。因此,对武器的批判,对批评本身的批评,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成了当务之急。

  • 标签: 文学批评 功利色彩 概念游戏
  • 简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 标签: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 政治家 后裔 秦国
  • 简介:有小说家说:"中国的小说评论家是一群苍蝇。"(李师江)更早的时候,同样是一个小说家说:"当代文学评论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伙面目猥琐的食腐肉者。"(韩东)我相信,大多数文学批评从业者面对这些鄙薄文学批评的言论肯定心怀沮丧。批评和创作"强烈的敌意"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远的不说,新时期开始的1980年代那真是一个创作和批评耳鬓厮磨的蜜月期。余生也晚,没有咸与革命,但从前辈往事中还是能隐见盛景的。

  • 标签: 李师江 文学批评 蜜月期 文学评论 代那 韩东
  • 简介: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直到升人空中,升到宁静安全的高空,他才会再睁开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他眼也不睁地系上了安全带,这个本事他早已练会。之后他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股大力将他向座位上一推,将他拉向天空,那一片辽阔高远的蓝色里。

  • 标签: 人空 轰鸣声 托瓦 相信自己 黑胡子 窗下
  • 简介: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也只有两年多,但是这份工作却深深影响着我,我感觉自己和学生一样,在逐渐地成长,孩子毕竟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所以老师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表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心灵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 标签: 批评 艺术 班主任工作 心灵 孩子 表扬
  • 简介:一有文学就有批评,自古亦然。文学与其批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批评是文学事业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借助于批评,文学在社会中伸展开来。建安时曹丕是诗人,同时又是文论家,他的文论史上划时代的《典论论文》就是“建安风骨”的张扬;西晋诗人陆机的《文赋》更是建安以后诗歌抒情化方向的深入拓展。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也没有忘记批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为评介“清真”诗风的千古绝唱。然而到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情况:似乎不会也无能于文学创作的人才会去“批评”文学;批评家象“看守”,文学则是其监视对象,偶有赞誉,也常令文

  • 标签: 大诗人李白 建安风骨 文论史 文论家 典论论文 曹丕
  • 简介:2014年9月,地球爆发了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而且一来就长达21个月之久,直到2016年年中才结束。在此期间,这个名号响亮的“大恶魔”横行霸道,简直让地球苦不堪言——太平洋沿岸的鱼虾大量死亡,尸体堆积海滩,污染海水。

  • 标签: 厄尔尼诺 太平洋沿岸 地球
  • 简介: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化人的主流追求,诗人孟浩然也不例外。但老孟凭借诗才孤芳自赏,想追求进步却方法失当,当着唐玄宗的面吟诵“不才明主弃”,搞得李隆基很不爽,直斥:“你不来求我,何谈我弃你不顾?”

  • 标签: 大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对近年文学批评批评》撰写于1990年.文章批评了八十年代末的文学评论界存在的六种不良现象:一、批评的偏颇;二、批评对创作的趋附性;三、批评与创作的对立性;四、批评立论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五、批评方法上的生搬硬套;六、批评中的“术语爆炸”和“文字魔方”.文章指出:生活的前进呼唤着创作的繁荣,创作的繁荣又同样呼唤着批评的发展.文学批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历史的基石上书写自己更新更美的篇章.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方法 批评家 新写实小说 现代派 弗洛伊德
  • 简介:<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4年第2期)发表陈伟《文艺批评要旨》,说:近代批评实际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把作品作为客体知识的对象,对它进行注释、释义,为欣赏者作导读.其二,把作品作为自己各种思想的缘起物,重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向欣赏者灌输作品的信息观念或某种普遍意识.

  • 标签: 阐发性 释义 文艺批评 上海师范大学 理解的多样性 欣赏者
  • 简介:受"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法律批评经常被应用于艺术作品的批评中,但其相关成果却始终难以实现对艺术的有效应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艺术批评意识的滞后与开放性不足。杜威对于司法式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反思工作,为法律批评应用于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批评寓于创作、批评具有司法性、批评的思路与方式基于司法、司法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有机整合等思想对于解答法律批评与艺术批评的错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实现两者的对话,可以尝试从"法律人物"的塑造出发,将法律知识的"硬伤"批评转移到"症候"批评的方向;突破法文化批评与法史批评的局限,将其提升至伦理精神的层面;同时开辟法律意象的审美批评的空间。只有这样,法律批评才能够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 标签: 法律批评 艺术批评 错位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