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世界各地,死刑及其改革极为吸引眼球,极具热度。当前,废除死刑成为国际潮流,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则是我国大趋势。[1]我国基于国情,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为了严格控制死刑,我国采取立法和司法并进,实体和程序协同的路径。比如,创制死缓制度、收回死刑复核权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等等。一方面,这些路径和措施对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限制和减少死刑

  • 标签: 控制路径 死刑适用 适用控制
  • 简介:尊严死即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对晚期患者的生命维持技术,使其迎来自然死亡。尊严死在本质上是患者的拒绝治疗行为,其实施方式一般表现为不作为。以大陆法系违法阻却事由为视角分析尊严死的正当性,主要有社会目的说、法益衡量说以及社会相当性说。尊严死的实施并未侵害生命权人的法益,是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社会相当性学说为尊严死的非犯罪化提供依据。刑法对尊严死的处理应当坚持以非犯罪化为原则,犯罪化为例外。尊严死的非犯罪化是以基于患者的真挚请求为实施前提、患者处于生命末期且无治愈可能性为实施条件以及终止患者的生命维持设施为实施方式。

  • 标签: 尊严死 违法阻却事由 社会相当性 非犯罪化界限
  • 简介:索尔斯坦·塞林是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犯罪学领域的先驱和权威、直言反对死刑者"。在死刑研究领域,塞林著作颇丰,其中1959年向美国法学会提交的专题论文《死刑》集中阐释了他的观点。他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佐以案例分析,对死刑支持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认为不论是从报复正义的角度,还是从威慑的角度,死刑的存在都是没有依据的。塞林对于死刑问题的实证研究,既具有开创性,也具有可借鉴性,值得我国研究者重视。

  • 标签: 索尔斯坦·塞林 废除死刑 报复正义
  • 简介: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女性犯罪人被判处或执行死刑的数量与比例要远低于男性犯罪人。死刑适用中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引发了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他们主要从司法制度与公众情感两方面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骑士精神"、"邪恶女性"等理论,并就性别歧视与平等保护的原则冲突与协调展开深入论述。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死刑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除了严重违背女性社会性别的罪行之外,我国应当严格限制对女性适用死刑

  • 标签: 死刑 女性犯罪 女权主义 邪恶女性
  • 简介:死刑在当今存废趋势的显明性主要基于人权保障的需要。对多国宪法典废止死刑规定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立宪理念,结合了各国的实际国情与现实需要。我国宪法权利体系的完整性、宪法本身对死刑存废的态度确定都呼唤宪法典对生命权和死刑的条文与规范及时亮相,而对死刑适用的分步减少也成为宪法引导刑法修正完善的重要领域与表现。

  • 标签: 死刑 宪法 分析
  • 简介:从立法原意的角度看,"杀害被绑架人"应包括对死亡结果发生的要求。"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不适当地扩大了死刑的适用范围,而"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死亡"则合理地限缩了死刑的适用范围。立法者在对绑架罪绝对确定死刑规定的修订中对限制死刑刑事政策的贯彻可谓有得有失。基于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立场,对"杀害被绑架人"应当解释为"杀死被绑架人",对"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应以处无期徒刑为原则,以处死刑为极其罕见的例外。

  • 标签: 绑架罪绝对确定的死刑杀害被绑架人故意伤害被绑架人 致人重伤、死亡限制死刑
  • 简介:菲律宾总统大选2016年5月9日落下帷幕.71岁的前达沃市市长杜特尔特锁定胜局。2016年6月30日.杜特尔特宣誓就职。他口无遮拦,喜欢玩枪,好酒贪杯,草莽之气颇重。他2015年11月底才正式参选,12月初民意支持率就跃居第一.是菲选举史上蹿升最快的“黑马”。有人因此称他为菲律宾的“特朗普”。

  • 标签: 总统大选 市长 死刑 “黑马” 菲律宾 支持率
  • 简介:时间:2016年3月17日天气:晴上午11点多,我和小章在三里、红岩两个乡执结两个案件后,正驱车赶往院里。“这孩子也是累坏了,也难怪,早上我们6点多就出发了。”小章在车内睡着了。虽说是到了春天,但是早春的空气中微微地透着一丝丝凉意,我便将我的外套脱下给小章披上。下午2点,刚到家的我们顾不得沿途的劳累,简简单单吃过饭后,就匆匆地赶到了法院里继续忙碌着。刚到法院不久,就收到一条消息:张某在官店老家出现了。

  • 标签: 日志 法院 案件 张某
  • 简介:诞生于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并逐渐为司法解释所吸收和肯定的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在让难以执行案件退出执行的同时,面临执行名义所载之请求权并未完全实现而退出正当依据何在的尴尬。只有建立执行信息平台,真正解决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规范透明标准,辅之以多种预防和惩罚配套法规,才能获得当事人和社会认可和信用,破解'内终外不终'的怪象,让浪费在'执行不能'案件的司法资源,配置到能让司法发挥效能的执行案件中去。

  • 标签: 无财产可供执行 执行财产信息查询系统 穷尽财产调查措施
  • 简介:执行复议是指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服执行法院作出的执行行为异议审查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予以救济的制度,是对执行行为异议这种程序性执行救济方法的再救济。它具有权利救济、兼顾执行效率、分权制衡和利益平衡等价值。申请执行复议的主体、范围、形式、期间构成提起程序。执行复议的审查主体是执行裁判合议庭,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对于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可依法举行听证,审查范围限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复议请求,复议期间原则上不停止执行执行复议的裁决包括裁定维持执行行为异议裁定、撤销或者变更、撤销并发回重新审查、直接作出新裁定等类型。

  • 标签: 执行复议 执行行为异议 程序性执行救济 裁定
  • 简介:随着财产形式的多样化,民事执行中债权人权利的实现愈加困难,申请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直线上升。虽然我国确立了被执行人追加制度,但是却未将被执行人配偶纳入追加的范围。为此,本文选取了我国各级法院追加被执行人配偶的生效执行裁定书进行分析,论述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追加被执行配偶的司法实践产生原因,构建我国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的具体程序。

  • 标签: 执行 被执行人配偶 追加
  • 简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立法规范的嬗变进行系统梳理可以看出,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的适用应当采取"数额+情节"的二元标准,刑法立法在确立贪污受贿犯罪死刑适用数额标准时应以概括数额为宜,并且摒弃绝对确定死刑的立法模式。2016年"两高"制定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刑法修正案(九)》的基础上确立了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的具体适用标准。基于严格控制和限制适用死刑之精神,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的确定,应当在参考司法审判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死刑适用的数额基点;"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判定主要考虑行为造成的物质性、经济性损失;"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之认定,主要是对死刑适用总体标准的强调性规定,以体现死刑适用的慎重性;"社会影响特别恶劣"则主要从贪污受贿主体、发生领域等角度考虑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

  • 标签: 贪污受贿犯罪 司法解释 死刑适用标准
  • 简介:目前宪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讨论,多从“死刑是否违反生命权或平等权保障”角度入手,鲜少将死刑制度或具体死刑罪名存废的合理性,置于宪法层面,进行整体考察。以《刑法修正案(九)》取消的集资诈骗罪死刑作为分析对象,从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及宪法规范三个层面对该罪死刑废止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判断死刑存废合理性的三个判断要素,即是否具有民意基础、是否侵犯生命权和是否违反平等保护原则。在此标准的考量下,我国应当选择“保留死刑、减少死刑罪名、限制死刑执行”的路径,加快对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废止进程,同时限制死刑的实际执行数量,推动死刑改革的进程。

  • 标签: 死刑 集资诈骗罪 非暴力犯罪 宪法判断标准
  • 简介:本市开展“集中清理判处实刑罪犯未执行刑罚专项活动”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长宁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的罪犯许某,虽经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仍逍遥法外,在判决后逃匿将近一年。今年10月14日,许某在青浦区被捉拿归案。这是从今年4月起本市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清理判处实刑罪犯未执行刑罚专项活动”以来,检察机关协调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在专项活动的又一项成果。

  • 标签: 执行刑罚 检察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 监所检察 法律监督 公检法司
  • 简介:中文摘要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点的死刑执行制度,即在死刑执行之前先向皇帝奏请,待批准以后方可执行死刑判决。该项制度产生于汉朝,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体系完整,制度完备,功能明确,是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最重要的司法程序之一,也是用来防止错杀无辜的一项司法制度,通过研究和讨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将对现代死刑执行程序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启示。

  • 标签: 中国古代 死刑执行制度 死刑复奏制度
  • 简介:死刑裁量过程中,对犯罪人选择何种死刑适用方式,〔1〕是由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事实及相应证据决定的。根据对死刑判决书的解读,可以直观地绘制出基本的案件事实,而且这些案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知的。死刑裁判书是整个司法活动的"精华",详细、准确地记录了被告人实施犯罪、被害人被害的全过程,并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予依法、恰当的惩罚,对被害人的被害给予最大限度的"抚慰",是判断司法公正与否的主要依据。死刑适用方式选择中的显性因素〔2〕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显性因素,犯罪原因、犯罪手段、犯罪结果;其二是犯罪情节。根据对样本分析,在审判实践中,死刑适用方式选择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犯罪原因的区分功能失效、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失范、、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失衡,量刑情节调节功能发挥失常,情节的边界模糊、功能混乱、裁量随意。

  • 标签: 死刑适用方式 显性因素 规范化 实证研究
  • 简介:明确强制执行的基本定位,有助于保持理论的清醒,纠正实践的偏差。强制执行作为公力救济而非私力救济,由国家及其代表机关垄断执行权,规范执行、透明执行为其基本原则,并需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案外人提供针对该公力救济的救济。强制执行的功能是实现权利而非确认权利,当奉效率为第一价值追求,高效执行亦是其基本原则,执行程序理应简洁明快;应忠实于执行依据开展执行活动,原则上不得无依据执行或自造依据执行。强制执行属于司法行为而非行政行为,执行权的配置需以'法官主导执行'为中心,执行人员应当坚守司法中立原则。强制执行乃是个别执行而非概括执行,不宜由执行法院主持类似破产清算的财产分配;概括执行优先于个别执行,但现行的'执行转破产'制度缺乏实效性,应予重新审视。强制执行是公私融合的法律制度而非单纯的公法制度,在公法程序中实行一定程度私法自治的执行和解制度乃理所当然,不能因实践中出现滥用现象而否定该制度的正当性;合意执行制度亦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 标签: 强制执行 公力救济 实现权利 司法行为 公私融合
  • 简介:内蒙古分行在2015年开展了"提升执行力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把提升执行力和深化作风建设作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业务发展作为检验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业务稳健发展,农发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在2015年开展了"提升执行力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一年来,全行上下积极响应,狠抓落实,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 标签: 二级分行 信贷管理 领导干部 客户风险 合规文化 三实
  • 简介: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当下通行刑法学教材中对于拘役具体执行场所的表述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就近的拘役所、监狱或看守所”和“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但事实上,这两种表述都是错误的,拘役只在就近的看守所执行,拘役所已于2006年4月30目前撤销完毕,监狱更早于1983年8月13日移交给司法行政系统,通行教材却没有对此进行相应的修订。由此得出四点启示: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之间是互相促进的;法学教育需要衔接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重视行刑研究将有助于刑法学的全面发展;刑法学教材的修订再版应全面考虑各种变化。

  • 标签: 拘役 拘役所 看守所 监狱 启示
  • 简介: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全国人民作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庄严承诺,吹响了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的号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当其冲应当解决的,是厘清执行不能和执行难的界限、划清法院执行职责与当事人自负风险的界限。

  • 标签: 执行机制 执行案件 执行难问题 财产 全国人大 法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