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三种方法及其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共24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试验C组给予联合输注治疗。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检测治疗前后的PT、APTT、TT、PLT、Fb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C组与试验A、B组相比,止血效果较好,有效止血率大大增高,止血时间缩短。结论对于急性失血患者,联合输注与单独输注相比更有效。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联合输注 血小板 冷沉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66例患者均分为三组,第一组仅输注单采血小板,第二组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第三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对比观察最终的输血治疗临床效果。结果:第三组患者的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结论:将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血治疗方案应用到急性失血患者身上,可快速针对病症特点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推广价值极大。

  • 标签: 急性大出血 输血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失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进行单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和观察组(20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联合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输注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远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急性失血患者实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联合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效果。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准医疗在抢救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麻醉医生及时的有创操作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认真观察合理判断,及时对每一项数据总汇分析,制定出目标数据,做出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对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持续有创动脉监测、有创深静脉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连续心电图监测和spo2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麻醉医师对制定出目标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复苏,提高复苏是直观性和可操控性,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在对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采用持续有创动脉监测、有创深静脉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连续心电图监测和spo2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按照麻醉医师对制定出目标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复苏,提高了复苏是直观性和可操控性,手术后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在抢救中带来二次的并发症,降低了住院时间,减轻了家庭负担,并且没有给患儿带来不良记忆.结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步步代替经验科学,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更多数字化管理,提高了治疗的直观性和可操控性,并且降低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关键词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精准医疗;数字化麻醉管理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00-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治疗急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科2017年05月~2018年05月收治的32例急性失血患者。按照不同输血成分进行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予以悬浮少白红细胞输注;观察组予以联合输血,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的同时按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冷沉淀)。经积极救治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指标评价(1)血液指标评价输血前后HGB、PLT、HCT、凝血四项;(2)止血及输血指标评价输血后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少白红细胞使用量、有效止血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明显好转,但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观察组止血时间及24h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有效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的同时按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冷沉淀)有利于迅速缓解病情、改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评价急性失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85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急性失血患者;按照不同输血方法分为3组,1组为参照1组(n=28,单纯输注单采血小板),1组为参照2组(n=28,单纯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组为联合组(n=29,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观察、对比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平均止血时间指标方面,联合组(3.02±0.78h)相比于参照1组(6.45±1.69h)、参照2组(7.30±2.65h)显著较短;在有效止血率方面,联合组(88.89%)相比于参照1组(62.50%)、参照2组(50.00%)显著较高;在24小时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方面,联合组(4.76±0.68U)相比于参照1组(12.91±2.24U)、参照2组(14.05±3.97U)显著较低,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临床急性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具有显著疗效,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止血,切实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建议推广。

  • 标签: 急性大出血 输血治疗 单独输注 联合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分析急性失血患者在治疗中实行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其治疗干预下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状况。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自2020年12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期间接收的78例急性失血患者为本次探讨对象。并通过单双数的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即为参照组、研讨组,参照组给予急性失血患者单一血小板治疗和单一冷沉淀治疗模式,研讨组给予急性失血患者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每组各有39例。分析组间干预效果。结果:研讨组急性失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患者的输血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距较大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对急性失血患者在治疗中使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输血质量,此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血站接收的急性失血患者98例,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9例,实施单采血小板输血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为49例,实施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血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输血有效率为(91.84%),要高于参照组输血有效率(75.51%),且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也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失血患者应用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血治疗,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输血效果优异,护理满意度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治疗 护理观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方案与输血疗效。方法 42例急性失血患者为样本,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随机分组,输注PLT与冷沉淀凝血因子纳入A组,输注PLT纳入B组,对比止血时间、24h悬浮红细胞用量、凝血指标差异 。结果 A组止血时间较B组短,24h悬浮红细胞用量较B组少,P<0.05;A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失血患者输注PLT+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可强化患者凝血指标、缩短止血时间,还可减少悬浮红细胞用量,高效可行。

  • 标签: 输血方法 输血治疗 急性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失血患者中采取输血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分析。方法:研究抽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内我院接诊的68例急性失血患者,均能予以输血治疗,随机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34例采取单一血小板治疗与观察组纳入34例采取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治疗 血小板 冷沉淀凝血因子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急性失血失液性休克患者在外周循环衰竭、血管塌陷、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情况下,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肠系膜静脉穿刺输液和经骨髓输液的方法。本组100例经及时抢救治疗,全部病例获得成功。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快速补液 失液性休克
  • 简介:摘要失血性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造成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等,能够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肺通常是失血性休克中最易受损和最先出现症状的靶器官,且急性肺损伤(ALI)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的病死率约为40%。失血性休克引起ALI/ARDS,涉及血流灌注不足、内皮细胞等细胞损伤、炎症细胞募集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等一系列不完全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笔者从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募集和肺部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近年来有关失血性休克致ALI/ARDS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休克,出血性 炎症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措施。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剖腹探查术结合术中肠镜检查对1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患者死于DIC外,余患者明确了诊断,抢救成功。结论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支持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术中肠镜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是处理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下消化道出血 休克 剖腹探查术 肠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5例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病人实施抢救。[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及病人家属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但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灵活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手术室 护理流程 标准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长源雪安在围术期应用于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失血休克病例81例,用手术多参数监护仪作动态SBP,DBP,MAP,HR,ECG,SPO2无创监测,同时监测尿量、红血球压积等相关指标。结果经快速输入长源雪安1000—2500ml后,SBP均上升24mmHg±6,HR下降9±2,SPO2>98%,尿量>3ml/min。四肢转暖,休克表现改善。结论长源雪安胶体液,应用于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可快速纠正低血容量,能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升压效果明显,可保障休克早期机体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流,使用安全,不会造成机体凝血系统非稀释性损坏而影响围术期配血。并能与围术期高频率使用的多种药物同一条输液管输注,省时省力,有利于对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可广泛应用于围术期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急救。

  • 标签: 长源雪安 围术期 有效循环血量 失血性休克 血压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产后出血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首先明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自2021年3月到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护理的产后出血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抽取92例分成常规对照组及实验组,常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接受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患者并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患者(P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产后出血急性失血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