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37岁。因突感心悸、心慌,急诊心电图(图1A)示:未见明显P波,心室率19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R—R间距规整。aVL导联呈R形。心电图诊断:阵发性性心动过速。彩超检查符合致心律失常发育不良改变,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胸导联、下壁导联QRS波后可见一界限分明的低振幅小棘波(称Epsilon波),导致QRS波群酷似束支阻滞形。

  • 标签: 右室发育不良 致心律失常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EPSILON波 QRS波群 心电图诊断
  • 简介:患者男性,57岁。因多次发作性心悸、晕厥在外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拟行射频消融术来本院就诊。常规体表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RS波群电轴左偏,心率51次/次,P—R间期0.17s,QRS波群时限0.09s,V1、V2导联ST段起始部可见一正负双向小棘波,持续约40ms,V1~V3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Epsilon波。借阅外院心电图(图2)示:快速均齐宽大畸形QRS波群,

  • 标签: EPSILON波 右室发育不良 致心律失常性 QRS波群时限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宽大畸形QRS波群
  • 简介:ARVD患者因右心室出现异常是进行性的,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性很大,且每位患者都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用QTd作为一项判断和预测ARVD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可能性的一项指标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的5例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的临床资料,总结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超声诊断特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5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异常改变,4例有不同程度的心扩大,3例右心室局限性膨出形成壁瘤,5例均有右心室壁变薄、壁运动减低等征象,而左心系统及肺动脉正常。结论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心扩大合并壁瘤或壁变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治疗重点是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治疗心力衰竭,同时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竞技性活动,以免诱发猝死。有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病人应该接受正规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和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发生VF时可用电复律。上述无效时可用心内膜标测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治疗
  • 简介:心律失常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替代而继发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多见于年轻人和运动员,可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诊断依靠ECG、形态学改变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是目前临床上危害严重的进行性心肌病变。在病因、遗传基础、诊疗手段、疾病进程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已引起国际各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笔者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ARVD/C 猝死
  • 简介:心律失常心肌病(ARVC)是以右心肌不同程度的被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替代为特征的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进行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有时起病隐匿,无症状患者于尸检后才作出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临床上主要靠心电图,电生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但心内膜心肌活检仍是确诊的金标准。ARVC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管射频消融以及心脏移植。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发病机制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致心律失常心肌病(ARVC)的图像特点。方法对5例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ARVC患者中4例以心律失常发病,1例为家系检查发现。1例猝死、1例心力衰竭、2例晕厥、1例无症状。所有患者均做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患者做了心室核素造影和右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表现为:所有患者均右心室扩大,3例流出道扩张,1例左稍大;3例壁运动弥漫性减弱,1例局限性减弱,1例壁瘤形成,2例室间隔运动异常。5例患者三尖瓣、肺动脉瓣均有反流,反流压差较低,前向流速减低。结论ARVC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为右心室扩大、流出道扩张、壁弥漫性、局限性变薄、运动异常。患者以反复发作性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首发症状,在除外其他可引起扩大的病变后可提示本病。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诊断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致心律失常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26例ARVC患者、24例特发性速(IRVT)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速度及位移,分别记录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比较不同实验组间及不同室壁节段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RVT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IR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壁各节段St、SrS、Vs、D均无统计学差异。ARVC组各节段St、S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RVC组游离壁中间段及心尖段St低于IRVT组。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表明,运用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诊断ARVC,当取-23.01%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7.5%,若以中间段应变率-1.27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3.8%。若以右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鉴别ARVC与IRVT,当取-21.39%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法应变率检查发现ARVC患者游离壁各节段运动减弱,选择合适的截断值,可以为AR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所遇的病例,学习有关文献,提高对ARVC的认识,特别是对中青年的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早期识别、预防猝死.讨论病因,目前普遍认为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可为显性、不完全外显及隐性.也提出心肌被脂肪组织所替代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诊断主要依据心慌、头晕、昏厥等症状,结合心电图有典型的室性早搏、短阵速、室颤,QRS时限≥110ms,进一步可对其心脏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价.组织学检查为诊断ARVC的金标准,但心内膜活检须注意取材部位,预防壁穿孔等并发症.治疗目前主张一般情况用药物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植入除颤器,也可经外科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

  • 标签: 心律失常 右室心肌病 ARVC 病理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病因较为复杂,有时常常由于病人过于担心或医护人员的解释不当造成药物治疗上的困难。本文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进行探讨研究。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