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讲求声律,与“古”相对。它源于六朝骈,形成于唐代,并因“科举试”的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在韵律、平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但各时代的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因科举而兴,科举以为用,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律赋 科举 程式
  • 简介:骈赋与体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分支。骈开启了文学形式发展的滥觞,则在形式创作上达到高峰。至晚唐,进一步扩大题材,增强情感抒发,在内容上与骈产生勾连。如此赋与骈呈现出鲜明的承继关系。

  • 标签: 骈赋 律赋 限韵 题材
  • 简介:写作《重庆》,是一次遵命行为,也是一个自觉行动。五月上旬周勇同志约谈的时候,我才知道《光明日报》正在举办全国“百城”征文活动,市委宣传部已经与之沟通,要为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争取6月18日在其“百城”专栏发表一篇《重庆》。于公义,于私交,我都不能推辞。读过已发表的十余篇其他城市的,我也有信心,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水平不至落到中等以下的《重庆》。

  • 标签: 重庆 创作手记 《光明日报》 征文活动 宣传部 周勇
  • 简介:晚唐时期,闽地渐趋兴盛,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关系,此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即闽地处于文化边缘,举子特有的自卑感与久困科场的现实,迫使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以求进士及第。"晚唐律三大家"之一的王棨首开创作风气,成为闽地举子学习创作标杆。后进黄滔、徐夤及闽地其他文人在王棨影响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创作了大量高水平的作品。举子们功成名就后又进一步弘扬了创作的风尚,彼此互动,形成创作群体效应,最终导致闽地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日趋兴盛。

  • 标签: 晚唐律赋 律赋创作 闽地举子
  • 简介:是唐代、宋代和清代用于科举考试的文体,也是古代文学家指事咏物、抒情写意,或品评人物的一种常用的文学体裁。清代是继唐、宋之后又一个创作非常发达的朝代,据光绪年间鸿宝斋主人所编《海大观》一书统计,清人制作的数量在一万首以上。其中有大约五十首是与杜甫有关的,它们或者再现杜甫的生活场景,或者推想杜甫的羁客心态,或者分析杜甫的思想,或者评论杜甫的诗艺……。这些大多数是用杜甫诗句命题,然后借题发挥,各擅胜场,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本文选择十八首加以论列,可以见出用的形式来评论杜甫有什么新鲜的特点。

  • 标签: 律赋 杜甫 文选 诗艺 光绪年间 咏物
  • 简介:江天云水阔,斜日暮风寒。病体多伤痛,高桥独倚栏。潮生潮自落,客去客谁还。兴废千年事,黄粱一瞬间。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本文以明代"竟陵派"诗人锺惺(1574—1625)的七言律诗作为研究的对象,注重于文本分析,试图从字法与句法层面检验锺惺诗作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尽可能地展示"锺伯敬体"诗作的文字特征。此外,本文还试图采用文本分析的结果去验证前人对于锺惺作品的某些批评与论断。而另外一位"竟陵派"诗人谭元春(1586—1637)的七言律诗及其与锺惺七的异同问题将会在《谭元春与锺惺七创作技法的对比》一文中予以分析论述。

  • 标签: 七言律诗 字法 句法 锺惺
  • 简介:摘要:大字楷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文中以颜楷为主要基调去探索大字的表现及艺术审美。在颜体雍容雄厚之基调上融合摩崖楷书的沧桑古拙,给人以抒情豪放的冲击力。本文在研究创作过程中,以毛主席《七·长征》为内容,大字楷书重墨抒发,形成了大字楷书与豪迈诗词的融通。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增添了点画的“巧拙”、结构的“收放”、章法的“虚实”、墨色的“浓淡”对比。在本文最后强调字外功夫以及书法形式对作品创作的重要性,也要求自身对书法文化有更深度的认知。

  • 标签:
  • 作者: 丁爱敏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6-16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6期
  • 机构:较诗歌、舞蹈、美术等一系列传统文学艺术形式而言,电视剧(本文指国产长篇电视连续剧)显然是一种新兴的艺术,但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前景却颇令人惊讶,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势文化产业之一。确实,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问世以来,以《西游记》、《红楼梦》、《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三国演义》、《亮剑》、《金婚》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电视剧尽管创作年代和背景不同,但它们在弘扬主流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上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据笔者调查,自2003年以来,我国电视剧产量一直保持着每年增加1000集左右的上升势头,平均每天40集左右的产量和近1800家播出频道已使我国成为生产、播出电视剧的大国,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虽然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电视剧生产势头减缓,但还是达到了502部14498集(据2009年2月20日《新闻晚报》),仅比2007年少了100多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由初唐中期以后直至唐亡被用为科举考试的工具,于是一些人便认定律只是一种用于考试的文体。这种看法诚然不能算错,唐代的确与科举考试相依附,而且有愈来愈紧密的趋势。可是中晚唐以后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一方而紧密粘附,一方而又渐渐偏离,而摆脱了跟科举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拟就唐代对科举考试的粘附和偏离过程,作历史性的阐明及解释。

  • 标签: 杂文 律赋 科举考试 诗赋 赋话 《登科记考》
  • 简介:纳西族学者周善甫的《春城》,以辞赋骈散兼行之体描写现代昆明新貌,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春城》的创作,是对辞赋美学精神的弘扬,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古体文学创作逐渐兴盛的今天,《春城》为今人的辞赋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辞赋等古体文学的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是古典文学现代化的积极实践。

  • 标签: 周善甫 《春城赋》 古典文学 现代化
  • 简介:傅成辞赋创作与西晋风颇有出入:就内容而言,其赋有刚健贞正的特色,体现了一种修身立诚、重于事功的儒者风尚,与西晋谦柔卑顺的士人群体性格颇为不类;在创作方法上,傅成“触类而长”,往往就契入点申发,淡化了对物态的描写、铺陈部分,与西晋咏物的描写工细也有不同;其语言质实精当,既与当时所追求的浅显平易的语言风格有相应的一面,又在绮丽的时风中别具一格。

  • 标签: 傅成 辞赋 西晋
  • 简介:马融为东汉一代“大儒”,他不仅是博通古今的经学大师,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其所创作的辞赋为世人所称道。以文学发展为时空背景,结合体发展格局的不同,总结评论以《长笛》《围棋》为代表的马融辞赋,其创作既有对此前辞赋创作的继承,同时在创作技法、题材、形式、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上也均有创新之处。

  • 标签: 马融 《长笛赋》 《围棋赋》 成就
  • 简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参用体,李贺亦然,但却为多数研究者所忽略。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艳情影响了李贺爱情诗凄艳迷离风格的形成;京都不仅为李贺贵族生活场景的描写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在字句、写法、谋篇布局上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李凭箜篌引》等对音乐的描写在构思上仍未出《七发》以来奠定下的模式;此外,的语言及铺陈排比、曲终奏雅的写作特点,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李贺 艳情赋 京都赋 音乐赋 铺陈
  • 简介:欧阳修七共225首,约占其诗歌创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诗文革新诗人中,欧阳修是七创作数量比较大,比例亦比较高的一位诗人。其七在内容上多写闲适细腻的日常生活情事;在艺术上,以平实流畅、质朴自然为主,又能整合杜甫七及晚唐体、西昆体七之长,发展了宋初王禹偁等人的白体七,并影响到后来的苏辙、张耒等诗人,最终确立了北宋七平易畅达的风格。欧阳修的七律诗风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诗文革新诗人在诗体学上的认知与理念。

  • 标签: 欧阳修 七言律诗 诗学思想 诗学意义
  • 简介:周长是新时期以来具有全国影响的剧作家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秋风辞》一剧蜚声剧坛,之后佳作不断,如今已过耳顺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周长及其作品应该进入戏剧史,研究其创作经验对于推动当前戏剧创作也有重要意义。与福建其他多位剧作家一样。

  • 标签: 戏剧创作 周长赋 人心 《秋风辞》 八十年代 20世纪
  • 简介:赵嘏是晚唐一位专攻七的诗人,其七言律诗多为拗体之作,对仗工整,多用虚字衔接意象。其七风格主要有瑰奇绚丽和清空幽美两大类型,二者在抒发情感的真挚方面又有其内在统一性。他的一些七律诗作带有盛唐诗歌昂扬阔大的格调,同时他还将诗和史结合起来,用七的形式创作《读史编年诗》。

  • 标签: 赵嘏 七言律诗 《读史编年诗》
  • 简介:在中国古代,诗与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保持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体互相渗透,由此产生诗的化和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诗赋作家,他出身江南华门望族,在梁朝官高宦显。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因文学才名被扣留长安,先后仕于西魏、北周,终生未能南返。在北朝他“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周书》本传)。庾信文才高瞻,诗赋兼擅,北周宇文说他“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庾信集序》)。从创作艺术看,诗的化与的诗化是庾信诗赋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赋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方家。

  • 标签: 诗化现象 诗赋 赋化 创作艺术 诗歌 乡关之思
  • 简介:人们往往认为汉大乃为“润色宏业”而作,特点是歌功颂德、劝百讽一。事实上,不论是创作于西汉的还是东汉的,不论其作者是得志的还是失意的,汉大无不彰显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讽谏”始终是其主旋律。唐代诗人杜甫继承了汉大的这一传统,同时亦将其创作手法如对比法、虚拟对话法、论析法等成功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之中。可以说,杜诗内容的参政议政本质内核与语言的化倾向皆为汉大深刻影响之结果。

  • 标签: 汉大赋 讽谏 对比法 虚拟对话法 论析法
  • 简介: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等情作品以及曹植《洛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 标签: 陶渊明 闲情赋 十愿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