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延安杜公祠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七里铺街,公元七五六年,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杜甫从羌村出发路过这里,在石崖下枕鞋而卧度过一个晚上,人们在他睡过的石崖下依势凿窟盖起杜公祠,始建年份不详,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二零一四年后山滑坡后扩修,增修了大门、大殿、少陵阁、诗魂轩等高大建筑,面积相当于以前三倍,邀霍松林先生题写大门横匾“杜公祠”。

  • 标签: 延安市 观赏 楹联 陕西省 霍松林 杜甫
  • 简介:产生于10世纪初的日本物语文学实现了口传文学到创作文学的飞跃,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日本绚丽多彩的人文社会生活。集'悲情'与'美'为一体的《源氏物语》至今仍被视为日本文学最高美的理念。进入平安时代后,盛唐文化滋养下的日本羽翼渐丰,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这一时期假名文字的产生推动了日本本土化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本文以物语这一文学形式为主,分析其产生及发展状况等。

  • 标签: 物语文学 平安时期 紫式部 《源氏物语》
  • 简介:文艺创作不仅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反映时代发展面貌、记录社会丰富内容、聚焦现实生活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慰藉心灵、滋养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艺术选择。亘古及今,无论何种艰难岁月,都阻挡不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也是新时期文艺创作不可动摇的根本方向。当历史跨入21世纪的大门,随着国门开放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一些西方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健康因素也在渐渐涌入,给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导向上带来很大困扰。

  • 标签: 文艺创作 文艺工作者 意识形态领域 人民群众 为人民服务 现实生活
  • 简介:伪满时期的华文写作在总体的量上与质上远胜日文写作,是中国沦陷区文学的重要构成。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基督教意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小松叙述性作品中的基督教意识就是一个典型。本文以其部分叙事作品的文本分析为核心,挖掘作品中所体现的基督教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存在的意义。通过人类自由意志的滥用,内在良心对罪的责罚,凭藉基督之爱实现人格完善,基督教思想与古希腊命运观、佛教思想同民间传统信仰的融合四个维度的分析,探讨了作家及作品以基督教思想为视角,对人类自身灵魂属性与生命状态的思考,使作品内涵超越了殖民地环境,具有跨越时代与地域的价值。以小松的作品分析为例,分析伪满时期华文作家的基督教意识,有利于丰富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方法,在挖掘“妥协”与“抵抗”因素的同时关注宗教、哲学及人类终极性问题。

  • 标签: 小松 “满洲国”文学 沦陷区文学 基督教文化
  • 简介: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如同春风,吹绿了祖国山川和大江南北,形成一个别样的景观。文学如同那只报春的燕子,带着希望、歌唱甚至呢喃,为新时期做了一个形象的剪影。其中,散文具有衬托作用,但它却像暗影一样使文学这一立体剪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是新时期散文在默默中坚守和前行,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关键。

  • 标签: 新时期散文 价值评析 中国 改革开放 文学 成一
  • 简介:公元前500年至前300年,希腊进入了古典时代,这是希腊的黄金时期,在雕刻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8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JohannJoachimWinckelmann,1717-1768)是最早对古希腊造型艺术进行认真研究并加以热情赞赏的学者。他在175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中说:“希腊杰作中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①

  • 标签: 古希腊 雕刻艺术 造型
  • 简介:在"一·二八事变"激起的变动下,配合"左联"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左联"成员楼适夷在《文艺新闻》上开设"墙头小说"栏目并翻译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漥川稻子作品《千人针》,提供推广此大众化形式的平台与借鉴资源;叶以群编译川口浩著作而成的《文艺创作概论》则将中国的"报载墙头小说"实践,嵌入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脉络中,这些工作为"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切实支持。

  • 标签: 左联 墙头小说 楼适夷 叶以群 大众化
  • 简介:小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流变和转型,或狭义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演变,话题覆盖面很大,一般只能宏观面讨论,不太容易深入。我主要想通过案例分析、以案例为中心的方法来提纲挈领地讨论这个话题。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新时期文学 《萌芽》 转型 流变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