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治国家建设首先是宪政建设,民主宪政中国,民主宪政中国

  • 标签:
  • 简介:摘要如何从纸上的宪法变成实践中的宪法,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为什么宪法从文本到制度实施那么困难?简单的讲,因为大众一直没有动力去参与宪政的过程,没有大众的参与,种种改革最后都归结为失败。从1894年开始,立宪就成为中国精英的共识。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等进行了公车上书,经光绪皇帝的支持,实施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希望的时期。但很可惜百日维新很快就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戊戌变法的希望、覆灭向我们昭示着以后所有宪法改革的困难所在,改革迟早会触动既得利益,在没有人民的支持的情况下,最后必然走向失败。

  • 标签: 中国 宪政 制度
  • 简介:本文述介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看法,特别是他从不同人文类型的观照中对于中国模仿、移植西方宪政的困境的分析,有关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思虑,同时并述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此所作的反应,指出在中国近代百年宪政思潮中,梁漱溟宪政思想的特立卓越处。

  • 标签: 宪政思想 中国 梁漱溟 民主法治 国家权力机构 宪法精神
  • 简介:财政是以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它不仅是维系国家运转的经济基础。更是推进国家与公民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公共财政是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财政民主不仅结合了宪政主义和法治主义。更是统一了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要求,其实现对政府行为法治和公民权利保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探讨财政民主的宪政逻辑、剖析中国财政民主的制度缺失,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历史和现实的财政民主路径。

  • 标签: 宪政 财政民主 财政法治
  • 简介: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而展开.回顾百年来中国宪政与宪法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理论,提高全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宪政 民主 依法治国
  • 简介:宪政缘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利益纷争,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集中表现在财政上。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宪政产生、发展围绕着财政,财政是宪政体制运行的重要保障,宪政赋予财政以全新的内涵,宪政国家的财政是民主财政、公平财政和法治财政。在财政体制中,预算和税收的正当性意味着纳税人的同意和授权,议会审查和监督是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宪政机制,重塑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权威是确立中国财政秩序的根本。

  • 标签: 宪政 财政 预算 税收
  • 简介:㈡何以中国大陆有宪法无宪政,这就产生了在中国如何确立宪法权威的问题,中国已经有过好多部宪法了

  • 标签: 中国宪法 宪法宪政
  • 简介:言及中国近代宪政发展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话题,我以为首先值得对以下两大现象进行深思.一是自"天朝上国"的千秋大梦被强势的商业文明冲击得荡然难觅之后,虽然不同时期的朝野之中、体制内外均有诸多人士向宪政目标发起冲击,并且在1949年之前形成了7种冠以"宪法"或"宪法草案"之名的文本;但历史情境中社会各层面对宪政本身究竟有几分认识呢?近代宪政运动是着实在历史本身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还是不过聊充后来同道者们"说事"的一点佐证呢?再则是说到宪政的实现,在一个半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前的人们面对的同样问题相差不过些许.这两大现象的客观存在说明对中国近代宪政史进行较为透彻地解读,并能从其中提取出足以供今天借鉴的是,一是要对中国近代历史本身及其特殊性有着充分的把握和较为深刻的洞察力,二是要对宪政本身有着充分的认识.

  • 标签: 中国宪政 宪政幻灭 宪政精神
  • 简介:宪政是以宪法为龙头依法治国的政治方略。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和违宪审查制度。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英国式、美国式和欧式的司法审查模式、宪法保障机制与我国宪政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异同,阐述了我国宪政建设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宪政 违宪审查 宪政法院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宪政思想与宪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从清末民初、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以来我国宪政发展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宪政的发展,最后,展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宪政理念 宪政体制 公民权利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伟大的变法者,他试图通过变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梁启超早年倡导兴民权、开议院、立宪政,维新变法失败后,虽流亡海外,但他通过报刊传媒向国内宣传宪政思想。梁启超的宪政观发生多次变易,梁启超从最初主张君主立宪制,最终转变为坚定地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与当时中国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相连的,反映了梁启超的思想不固步自封,不僵化保守,而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梁启超毕其一生坚定地追求宪政理想,撰写了大量宪政方面的论著,是我国法律文化的宝贵资源。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宪政文化卓越的开拓者和传播者。

  • 标签: 梁启超 宪政 法律文化
  • 简介:本文从宪法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给中国宪政建设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 标签: 和谐社会 宪政
  • 简介:西方宪政民主是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国家的需要;西方宪政民主产生和根植于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不能成为宪政的普遍模式;中国超大国家的特殊性、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

  • 标签: 宪政民主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 简介:把政党排除在宪政之外,是与现实政治过程不相符合的。在中国,要想把执政党排除在宪政之外,更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共产党要把自身作为宪政的构成要素,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通过修宪推动宪政建设,并在政治活动中扮演宪政实践者。

  • 标签: 宪政建设 政党 宪法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我国对宪政的追求已有百年,但今日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宪政,究其原因,主要有宪政文化的先天不足、宪政建设动力的缺失、宪政制度建设有缺陷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等,面对这些困境,我国的宪政之路该怎样走?本文认为,应积极培育中国宪政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 标签: 中国 宪政建设 困境 途径
  • 简介:国家宪法与实际政治生活、政治秩序的关系,则是我们中国宪政实践从社会主义宪政转向自由主义宪政的关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由主义宪政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持续发展这种外在效应

  • 标签: 中国宪政改革 之间自由主义 宪政设计
  • 简介:中国宪政追求已历百年,考察制宪史与著名人物的法制观念,发现中国宪政史与富强诉求密不可分,宪法曾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一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宪政追求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宪政本初意旨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常常被忽视.也正基于此,人们宪法观念的形成,也常常被漠视或误导.宪法观念的缺失,真正与宪政直接相关的民主自由的追求的匮乏,或许正是中国宪政追求历经百年而仍未真正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中国 宪政富强 民主 文明
  • 简介:“邓小平之问”马国川:去年12月,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4.7%,高出GDP增长率的两倍还要多,更远超过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公众对于税负之重表示不满,可是政府部门以及部分学者却辩解说,中国的税负并不重,在世界上只处于中等水平。作为财政学者,您认为中国的税负水平是轻还是重呢?

  • 标签: 财政部 宪政改革 中国 GDP增长率 税负水平 财政收入
  • 简介:近现代政治理论对国家制度影响大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学说;一是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分权学说.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院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标签: 中国 宪政体制 检察权 审判权 检察制度 法律监督
  • 简介:五四前后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没有产生有效的现代宪政制度,因为我们缺乏形成和革新制度的能力。制度经常是利益斗争和调和的产物;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共识基础上;制度的构建还需要法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制度本身的作用。

  • 标签: 制度建构 最高权力 利益妥协 民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