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在当今的日本社会,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每年大约有4万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孤独死去。因家庭结构、养老体系、个人文化价值观发生转变,孤独死现象已成为日本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孤独死现象,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试图考察日本孤独死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应对措施,探讨中国在面临相关问题时的应对方法。

  • 标签: 日本社会 孤独死 养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留守儿童在我国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且据统计显示在我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697万人。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老幼滞留在农村。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强度大;如果将孩子接来一起生活,又将面临城市上学难、看病贵、在学校受歧视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迫使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

  • 标签: 留守儿童 孤独感 社会问题
  • 简介:摘要:《孤独的流浪者》是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该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在创作时的一种心境,体现出孤独的、寂寞的、以及凄凉的生活状态。该首作品在现如今被音乐会、家庭聚会、以及小型舞会等大量的演奏,同时体现出作品的质感及当今社会人们对本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 标签: 格里格 钢琴 风格 曲式结构 和声
  • 简介:【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儿童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功能障碍、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容易产生刻板行为。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不能只靠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努力,必须要得到社会各方关注,并尽快构建更有利的支持体系,发挥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与社区孤独症儿童康复的联动机制,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在医学研究还不能完全治愈孤独症儿童时,为其提供更多的康复训练是让患者走出孤独症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孤独症 康复机构 社区康复
  • 简介:摘要情绪失调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共同潜在因素,并与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结果有关。对ASD患者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能力进行客观测量并合理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ASD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ER技能差,较少使用各种适应性ER策略(如认知重评、接纳),更频繁地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抑制、重复行为)。ASD核心症状与ER损伤及其与功能结局、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ASD患者ER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发展。近些年研究表明,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基于正念的ER障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ASD的ER技能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文章强调了ER障碍在ASD中的作用及将ER纳入ASD患者的常规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 干预
  • 简介: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华,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孤独意识便是游弋于其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文人士子无法正常走入仕途的根源,他们在浑浊的人世找不到安放孤独灵魂的处所,继而将这种孤独意识带入诗中。游子的孤独在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有家不得归的离愁别苦;思妇的孤独在于思念、等候遥无归期的游子的无望。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孤独意识 游子思妇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环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关系密切,目前对神经环路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就近年来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神经环路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结构连接研究显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环路是重复行为的基础,其子通路和子通路中的动态分子调控异常是重复行为的原因;杏仁核内环路缺陷,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兴奋-抑制水平失衡及差异激活与社交行为障碍相关。其次,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谱系障碍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差异性,特别指出幼儿存在不同表型的神经环路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社交环路的功能连接减少和感觉运动环路的功能连接增加。这些为未来揭开特定神经环路是如何参与孤独症特定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环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华,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孤独意识便是游弋于其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文人士子无法正常走入仕途的根源,他们在浑浊的人世找不到安放孤独灵魂的处所,继而将这种孤独意识带入诗中。游子的孤独在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有家不得归的离愁别苦;思妇的孤独在于思念、等候遥无归期的游子的无望。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孤独意识 游子思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的感知觉特征及其与孤独症广泛表型(broad autism phenotype,BAP)核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6名育有至少一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父母(ASDp组)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98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父母为对照组(TDp组)。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成人感觉史量表(adolescent/adult sensory profile,AASP)以及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broad autism phenotype questionnaire,BAPQ)分别评估两组被试的感知觉及BAP核心特征。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比较两组被试AASP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间的差异,然后对ASDp组的AASP量表总分、分量表分与BAPQ量表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SDp组AASP总分为(133.67±26.10)分,BAPQ总分为(97.26±21.07)分;TDp组AASP总分为(142.09±27.67)分。与TDp组相比,ASDp组的AASP量表总分(F=6.852,P=0.009)以及感觉敏感(F=7.163,P=0.008)、感觉回避(F=12.624,P<0.001)和低陆录量(F=7.710,P=0.006)三个分量表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SDp组中,AASP总分与BAPQ总分、刻板、冷漠以及实用语言缺陷分量表分均呈正相关(r=0.557、0.531、0.333、0.571,P<0.05)。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感知觉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之间存在差异,且其感知觉特征与已知的BAP核心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孤独症广泛表型 特质 感知觉加工
  • 简介:摘 要:融合教育起源于上世纪,对于我们孤独症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能走入社会,融入社会,那融合教育是我们孤独症孩子的必经之路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身患孤独症的儿童开始接受特殊学校和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融合性教育,但是就当前的社会认知来说,孤独症仍然是一种病态的、异于常人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缺陷疾病。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孩子“有病”应该接受治疗,而且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探讨孤独症患儿小脑代谢物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4例孤独症患儿及8例对照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感兴趣区进行波谱数据采集,对小脑的波谱谱线以及NAA、Cho、Cr的波峰进行观察,并记录局部体素的NAA/Cr和Cho/Cr比值;分析孤独症患儿小脑部位代谢值与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儿童双侧小脑白质代谢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孤独症患儿右小脑Cho/Cr高于左小脑(P=0.044);右小脑Cho/Cr与CAR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42);右小脑NAA/Cr与年龄呈正相关(r=0.613,P=0.020)。结论孤独症患儿左右小脑半球内存在代谢异常,小脑的代谢异常与孤独症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代谢存在逐步改善的趋势。

  • 标签: 孤独症 小脑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女性丧偶老人成为了当代老人中的弱势群体,本综述以女性丧偶老人为对象,以国内外张丽萍、朱海燕、王晨、周建芳等在丧偶女性老人理论与实务领域具有代表性观点和著述为基础,对丧偶女性老人孤独感所建立的研究层面做出了一个基本梳理,据此来考察现城区内丧偶女性老人孤独感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其目的是更有针对性解决丧偶老人的情感缺失、身心健康等问题。

  • 标签: 丧偶老人 女性丧偶老人 孤独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 ,为减少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 ,于 2019年 3-5月选取 沈阳 市儿童医院心理科 进行问卷调查,使用 Epidata3.1录入数据并使用 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 无孤独症特质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在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 /自理、忽视 /干涉 /惩罚、活动多样性 /游戏参与、环境气氛 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独症特质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男性性别、有分离史、社会适应/自理、频繁忽视 /干涉 /惩罚、环境气氛差与儿童有孤独症特质有关 ,应当重视儿童早期有关方面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家庭杨玉环境
  • 简介:摘要:在人们的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和世界范围之内,仍有许多的孤独症患者。这些孤独症患者往往在幼儿时期就表现出了明显的病症。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规则意识,需要对其进行从小培养,采取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得提升儿童的规则意识。由此可见:研究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篇文章旨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规则意识,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康复教育 规则意识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具有严重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儿童发育障碍。近年来,ASD的流行迅速增加,并且其被划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ASD疾病的原因仍然未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如产妇在产期压力以及各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据报道,有毒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感染和免疫代谢与ASD的爆发有关。 ASD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或感觉异常等。这两大主征是诊断ASD的的必备条件。 ASD的治疗应基于个体化,并考虑早期干预和终生治疗。

  • 标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异质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及量表测量为主,寻找相对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是基因表达转录后的调节因子,是包括神经发育在内的各种细胞发育过程中突出的表观遗传调节剂。它们大量存在于大脑中,其功能障碍与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在内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现就microRNA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表达、靶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microRNA 表达 靶基因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