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 (Brief Behavior Therapy of Insomnia, BBT-I)在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 2019年 1至 2020年 6月我院收入的 102例慢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 51例。对比组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实施短程行为疗法,疗程为 4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 4周后的 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 IS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 )评分均 比对比组低(P<0.05),结论: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实施短程行为治疗干预,对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日间活动质量有积极影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短程行为治疗 慢性失眠障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慢性I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亦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及情感障碍。研究表明ID涉及大脑广泛区域的异常。近年来,神经影像技术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ID的研究,能客观、间接地反映大脑结构和功能活动异常,可为阐明ID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为ID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神经影像生物学标记。因此,该文就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在ID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失眠症 结构影像学 功能影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你经常会发现:无论是在都市的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还是写字楼前迎着朝阳踏上台阶的上班族中,那一副副倦怠的面容,那一张张黯然失色的脸上,总是写着太多的困倦与无奈,太多的萎靡与沮丧,这就是现代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失眠,它构成了都市的一道凄迷风景。

  • 标签: 心理障碍 现代人 失眠 生活节奏 上班族 写字楼
  • 简介:目的:火郁,是指阳气郁遏不达所导致的一类特殊火热病理现象。本文通过火郁证对抑郁障碍失眠的辨证论治及治法方药分析得出,初步探讨从"火郁"论治抑郁障碍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火郁证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治疗的因势利导。而抑郁障碍失眠多由情志变化引起,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初则气机郁结,若日久则可见气郁化火,更甚者气滞血瘀。故纵观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即为"火郁发之"。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临床上抑郁障碍失眠多为内伤火郁,常见的几种治法为疏肝泻火、清心泻火、升散阴火、化瘀逐热和涤痰泻火。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只要是气机失调,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恢复阴阳气血平衡。结果:临床上抑郁障碍失眠多为内伤火郁,"火郁发之"就是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平阳秘,为其核心治法。火郁的治法,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气机失调者,无论虚实寒热,都可以运用升降散加减来调节脏腑气机,因此,升降散为火郁证的主方之一。结论:抑郁障碍失眠者,"火郁发之"为其核心治法。升降散为其主方。

  • 标签: 火郁 抑郁障碍 失眠
  • 简介:摘要:失眠是困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尤其是老年慢性失眠,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研究显示,慢性失眠的发病率较高而治疗率确很低,其中老年女性慢性失眠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这些与既往国内外关于老年慢性失眠发病率的调查相符,本文基于老年慢性失眠相关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展开论述。

  • 标签: 老年慢性失眠 相关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失眠和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却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记忆力、集中注意力、认知情感和执行功能4个方面对失眠的认知理论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P模型、睡眠干扰和睡眠解释过程相互作用的整合模型、维持认知模型和过度觉醒模型。本研究旨在从方法论、失眠的定义、认知障碍的评估方法3个角度去分析上述理论模型,并讨论相关理论和试验的不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前失眠和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失眠 认知障碍 认知理论
  • 作者: 阙建宇 陈斯婧 邓佳慧 范滕滕 师乐 陆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心身医学研究室,北京 100191,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病学系,香港 999077,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物理治疗室,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睡眠医学科,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类型,不仅会增加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还会影响精神障碍的病程、转归和预后。干预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有利于缓解亚临床型精神心理症状,从而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社会功能的损害,进而改善临床预后与转归。本文围绕慢性失眠障碍一线治疗手段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精神心理症状,以及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相关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自杀预防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既往研究发现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不仅能通过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来缓解其他精神心理症状,还可通过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来缓解焦虑抑郁症状、降低物质使用障碍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风险、减少治疗成本和社会功能损害,是干预精神障碍患者失眠症状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基于既往研究证据列出了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推荐使用流程,并围绕临床获得性和患者依从性两大导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推广受限因素进行阐述,以期为促进其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 标签: 失眠 精神障碍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及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长期危害性大,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事件。失眠与睡眠呼吸障碍是PD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的睡眠异常可加重PD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二者被认为是PD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且互相存在联系,共同增加PD患者病死率。目前对于PD相关失眠与睡眠呼吸障碍的认知尚不充分,本文就PD相关失眠及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以及两者共病对PD病情的影响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共病
  • 简介:摘要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insomniadisorder,CI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睡眠医学的快速发展及各地睡眠医学中心的建立,睡眠障碍相关疾病逐渐被临床医师及患者关注,大量研究显示CSVD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变化,包括免疫系统变化、内皮细胞受损、β淀粉样蛋白沉积、胰岛素抵抗等。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是目前神经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却因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而不易被识别;而近半数CSVD是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及独立预测因素,患有脑小血管病者卒中风险增加1倍。CID与CSVD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但目前CID如何促进CSVD的发生、发展尚无文献报道,更无前瞻性研究。本文针对CID与CSV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慢性失眠障碍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γ振荡特点,旨在探讨其潜在神经机制。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慢性失眠患者根据焦虑抑郁评分分为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n=19)与慢性失眠组(n=13);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n=16);采集3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和认知负载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γ频段的相对功率,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γ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式。应用Spearman相关对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与睡眠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慢性失眠组和正常对照组静息态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分别为0.192 1±0.008 0,0.210 3±0.009 6,0.237 3±0.006 4;3组认知负载态的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分别为0.220 7±0.008 1,0.249 5±0.009 8,0.267 7±0.007 2,与静息态相比均显著增加(均P<0.05);静息态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0.179 9±0.009 7)、慢性失眠组(0.194 4±0.010 4)脑电节点(F3,F4,C3,C4,P3,P4,O2,F8,T4)的平均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均低于对照组(0.236 0±0.012 0)(P<0.05);认知负载态失眠伴焦虑抑郁组(0.207 3±0.009 7)脑电节点(F3,C3,C4,P3,P4,T4)的平均γ频带相对功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259 1±0.009 4)(P<0.05);3组受试者组内及组间公共差异节点(F3,C3,P3)的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与失眠、焦虑抑郁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r=-0.467~-0.274,P<0.05)。结论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左后额、左中央和左顶的γ振荡缺失可能是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之一。

  • 标签: 慢性失眠 焦虑抑郁 认知障碍 γ振荡
  • 作者: 白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703
  • 简介: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应用现况。方法:针对本社区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接收的82例失眠症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眠症患者给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症状。

  • 标签: 失眠障碍;穴位贴敷疗法;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穴位贴敷治疗失眠78例临床疗效的观察,为穴位贴敷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7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给予舒乐安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穴位贴敷 失眠 神阙穴
  • 简介:摘要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ID)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持续失眠与高血压甚至与癌症相关。阐明ID的神经机制对ID的治疗前评估、治疗策略制订和患者管理意义重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因其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氧水平而间接反映脑功能代谢成为研究ID神经机制的有力手段。基于rs-fMRI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笔者从局部脑活动分析的区域研究方法和功能连接分析的整合研究方法两方面展开,就rs-fMRI在ID脑功能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探索ID更深层次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更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

  • 标签: 失眠障碍 睡眠障碍 失眠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治疗仪在老年睡眠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6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失眠治疗仪,对比两组疗效,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75.86%,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PSQI得分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失眠治疗仪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效果,操作简单,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失眠治疗仪 老年 睡眠障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瑜伽训练艺术行为干预对失眠共病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共病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20次瑜伽训练艺术行为干预。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olysomnograhy,PSG)记录患者的客观睡眠参数。在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结果研究组在干预前后的PSQI总分差值[研究组(11.00±2.72)分、对照组(9.00±2.22)分]、睡眠效率因子分差值[研究组(2.02±0.81)分、对照组(1.53±0.77)分]、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差值[研究组(1.75±0.90)分、对照组(0.96±0.85)分]、HAMD总分差值[研究组(12.19±6.25)分、对照组(8.03±5.67)分]和HAMA总分差值[研究组13.00(8.25,16.75)分、对照组7.00(5.00,9.2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220,2.516,3.595,2.806,Z=-3.616,均P<0.05)。结论瑜伽训练艺术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失眠共病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抑郁和焦虑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行为干预 瑜伽训练 失眠 抑郁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探讨失眠障碍患者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通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42±12)岁。招募健康志愿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男21名、女35名,年龄(38±11)岁。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所有受试者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与失眠病程、神经心理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行相关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双侧颞中回VMHC低于健康对照组(t=-4.276,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t=4.719、5.297、6.044、4.129,均P<0.05)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对侧颞中回(t=-4.139,P<0.05)间功能连接减弱。病例组颞中回的VMHC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r=0.288,P=0.035)、蒙特利尔认知评分(r=0.283,P=0.038)呈显著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间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302,P=0.027)。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其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 标签: 入睡和睡眠障碍 磁共振成像 脑损害 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