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夜间血压控制的情况与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有相关性。方法在高血压患者中,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头颅CT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夜间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其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夜间血压的控制情况有助于预测左心室肥厚以及脑梗塞的发生。

  • 标签: 夜间血压 左心室肥厚 脑梗塞
  • 简介:牙龈出血,尤其是刷牙出血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牙周炎。"常常遇到患者因牙龈出血到口腔科就诊,最后检查出是患有高血压,之前患者自己一点都没觉察出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翁志强表示,高血压性牙龈出血可见于高血压病首发、高血压血压不稳、高血压病未坚持服药、高血压病近期接受抗凝治疗病例,还可见于冠心病。

  • 标签: 高血压病 牙龈出血 附属第二医院 刷牙出血 主任医师 医科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二十四小时UNa、RA、Aldosterone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各组RA、Aldosterone与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予以分析。结果较之低UNa组,中UNa组与高UNa组的立位RA显著降低,高UNa组的立位Aldosterone水平显著降低,且P<0.05,而中UNa组Aldosterone水平和低UNa组对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低UNa组反杓型、非杓型、杓型与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13.1%、38.2%、43.9%与5.3%;中UNa组为10.2%、45.2%、40.9%与4.8%;高UNa组为11.1%、48.2%、38.0%与3.1%。高UNa组非杓型的比例显著超过低UNa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结论摄入大量食盐病例的RA与Aldosterone水平较低,血压水平较高,大多为非杓型血压亦或夜间高血压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醛固酮 肾素 夜间血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重构和早期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未干预的EH患者155例,分为夜间高血压组(90例)和非夜间高血压组即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左室肥厚百分比(LVM%)、血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结果夜间高血压组中LVM%为46.67,显著高于对照组LVM%为9.23%(χ2=40.74,P<0.001);夜间高血压组患者发生左室肥厚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0.3倍(OR=20.3,95%CI3.3~9.3)。夜间高血压组ACR比值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夜间高血压可能是EH发生左室肥厚及早期肾脏损害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夜间高血压 左室肥厚 早期肾脏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动态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对95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进行夜间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次日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EHL)组(51例)及单纯高血压(EH)组(44例),进行两组的一般状况及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行LSaO2、体重指数(BMI)、年龄(Age)与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杓型组33例,占34.7%;非杓型组62例,占65.3%.EHL组24hSBP、24hHR、dSBP、dHR、nSBP、nHR、偶测SBP(cSBP)、偶测DBP(cDBP)与EH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氧血症组中84.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EHL组与EH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血压伴OSAS者血压增高的程度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夜间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鼾症 夜间低氧血症 动态血压 合并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节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节律度分为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所有患者均采用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评价动脉硬化,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非杓型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55例(40.7%),杓型血压80例(59.3%)。非杓型血压组baPWV、IMT高于杓型血压组,而ABI值低于杓型血压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杓型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评估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及其波动特征的有利工具,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病事件及死亡风险。通过ABPM检查,有效识别诊室外时间段的血压异常,检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晨峰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非勺型血压波动类型等病理状态,并采取优化药物干预策略。有效管理夜间睡眠时间段的血压状态,是高血压管理的新课题。本讲座从夜间睡眠状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ABPM应用指征和基于ABPM高血压个性化治疗三个角度做个简要阐述。

  • 标签: 血压测量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水平、空腹血糖、血脂水平以及尿微量蛋白(MAU)间的关联性。方法 在2018年1月至9月本院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择8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 MAU进行检测,并分析指标间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MAU、血脂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夜间平均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可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MAU与患者血脂水平保持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以及MAU水平和夜间血压水平存在联系,保持正相关,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加以重视。

  • 标签: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夜间高血压 空腹血糖 血脂  MAU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MAU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门诊接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间区间于本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门诊接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分析两组患者的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MAU的关联性。结果:患者组间FPG与MAU指标对比及夜间高血压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MAU存在关联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空腹血糖 血脂 MAU 关联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夜间高血压病人的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必须同时具备夜间血压增高)随机接受氨氯地平5mg或左旋氨氯地平2.5mg(和30例)治疗4周.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但两药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均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结论: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具有夜间血压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疗效好且安全.

  • 标签: 氨氯地平 左旋氨氯地平 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短效降压药与长效降压药治疗夜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6例多次测定有夜间高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短效组、长效组,分别给予短效、长效降压药,对比两组患者降压有效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降压有效率分别为68.97%,89.66%,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效降压药对夜间高血压患者疗效由于短效降压药。

  • 标签: 短效降压药 长效降压药 夜间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门诊于2022年1月-2022年9月内收治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共160例。对两组患者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高血压、空腹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水平指标与对照组相差不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夜间高血压与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存在相关性,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61例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PSG监测时同步对其行夜间连续无创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监测。采用频域分析方法,以低频率/高频率来间接反映交感神经活性。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减弱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0~10%),夜间血压增高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CPAP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紊乱参数,血压参数,交感神经活性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CPAP降压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间的睡前收缩压,OSAHS疾病严重程度,嗜睡评分,入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CPAP治疗后的整体睡眠期血压水平出现了微弱的下降[收缩压下降4.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2.4 mmHg;均P<0.001]。亚组分析发现,夜间血压增高组收缩压较基线值平均下降11.1 mmHg,舒张压下降4.9 mmHg(均P<0.001),而正常昼夜节律组及昼夜节律减弱组的血压水平在CPAP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三组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无差异,而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呈递增趋势。夜间血压增高组CPAP干预后的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较基线水平降低(P<0.001),而其他亚组在干预前后无差异。在控制年龄等基线资料后,回归方程显示,睡眠期血压下降幅度与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收缩压:β=0.548,P=0.002;舒张压:β=0.454,P=0.013)及夜间平均脉氧饱和度的改善程度密切相关(收缩压:β=0.410,P=0.046),而与OSAHS疾病严重程度,日间嗜睡,基线血压值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中重度OSAHS患者,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是预判其可从CPAP治疗中获得降压作用的有效指标。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