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①。来鸿对去燕②,宿鸟对鸣虫③。三尺剑④,六钧弓⑤。岭北对江东⑥。人间清暑殿⑦,天上广寒宫⑧。两岸晓烟杨柳绿⑨,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音乐常识·声律启蒙》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雷识律教授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读物。全文通俗浅显但意蕴深厚,纳音乐常识为内容,灌输古今中外的音律知识,尤对训练音律初阶大有裨益。

  • 标签: 《音乐常识·声律启蒙》 对韵
  • 简介:摘要《声律启蒙》是培养儿童感受声律之美的启蒙读物,它的内容极其丰富,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宜学生诵读。本文以《声律启蒙》为依托,采用我国古代常用的教学手段“素读”的方式来品味经典,体味素读的妙处。

  • 标签: 声律启蒙 素读教学
  • 简介:秦汉以下,包括刘勰在内的众多学者皆认为,只有“养气”,才可能使文章达到“声含宫商”的境界,而“养气”之道无外乎两方面: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对典籍的浸润与感悟。要实现声律的和谐,必须注重声律和字、词、方言的关系,即始终以“和”一以贯之,重视“声”与“心”的和谐,“声”与载体的和谐。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声律
  • 简介:被誉为"一代辞宗"的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常有论者在肯定沈约"声律论"的价值的同时,也认为他把声律规则搞得过于繁琐,反而影响了音韵的自然之美和内容的表达,对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不利。笔者试图将其放在"诗论史"的长河中说明:沈约的"声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它以对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观念的重要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诗艺水平的进步,对于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所谓的"过"。

  • 标签: 沈约 声律论 诗论 文学本体
  • 简介:《文心雕龙·声律》“知楚不易”句并非出自《文赋》的句子“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这里也不存在《文赋》脱文、《声律》篇原文错讹或刘勰引用失误的问题。该句是用《文赋》中讲作文安排音声谐声律会遇到困难一段的意思,但不是直接引用原文。它的意思是说,作文谐声律,知道应当避免的楚音不容易

  • 标签: 文心雕龙 声律 知楚不易 文赋 取足 不易
  • 简介:陈与义虽然被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但其诗声律却别具特色。他的大部分律诗音节和谐,且拗体创作得很少。他虽然写作了大量分韵、次韵、叠韵诗,但却摈弃了押险韵的做法。他这样的“自出蹊径”正是对江西末流的反拨和求新求变的表现,也是他成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诗人的原因之一。

  • 标签: 陈与义 诗歌 声律 平仄 押韵
  • 简介: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 标签: 《文镜秘府论》 齐梁声律论 八病 沈约 八体
  • 简介:声律发蒙》兰茂编,明正统七年(一四四)二编成,成书之后滇中奉为至宝,广为传抄。据罗江文、赵锦华考证,在入清后有顺治元年(一六四四)曲靖启贤堂和安顺陈焕文堂刻本、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和光绪十九年(一八八三)务本堂刻本.

  • 标签: 刻本 发蒙 广为 罗江 过眼 古联
  • 简介: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对联格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系设置和课程标准看,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现状是,初中语文课程淡化了对语法的教学,学生对词性还好理解,而对短语结构就基本是空白了;另外受教学时间和任务的限制,学生对声律的练习也不够,大多数的阅读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用眼睛看。

  • 标签: 学生 声律 对仗 对联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标准
  • 简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①是文章学的典范之作,阐发了诸多文章学理论精义。文章声律问题历来为写作者所重视,从李登、陆机始,至南朝范晔、而后周颞、沈约继起,声律之道大盛,其后千百年来研究者甚众。黄侃先生在《札记》中对声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声律和谐是古今作文共所追求,音节应以谐适为宜,文虽贵声音,但切忌琐屑,否则会伤其真美;文章声律不拘不弃合乎中道,“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才是文章真正的声律之美。

  • 标签: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文章声律
  • 简介:徐绍棨的《词律笺榷》和《词通》是清末民初词体声律研究的名作,曾受到龙榆生、詹安泰等人的高度评价。《词律笺榷》精思傅会,为近代以来补订《词律》的集成之作,并将词谱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词通》以"自然见律"说为理论内核,代表着清末民初词体声律研究的重心由音律到"格律"的转向和突破,初步解决了在面对艰深的音律和纷繁的体式时该如何把握词体声律的问题。

  • 标签: 徐绍棨 《词律笺榷》 《词通》
  • 简介:六岁入学,学校是祠堂,两个老师,都是我舅爷.舅爷太多,便把最后一个字倒过来叫:商舅爷,戎舅爷.到了学校,舅爷说,以后叫老师,不准叫舅爷。商舅爷像个婆婆,发脾气都没威,他教语文,我们就爱语文,只怕我当作家与那时都有些关系。戎舅爷如一尊金刚,入冬就穿着黄色的呢子军大衣,总让我们想起国民党大官。他教算术,课堂上倒是没人敢闹,却都没听进去,只顾吓得大气不敢出。他浓眉大眼,眼窝深陷,在野外见了他都可以吓个半死。记得那次上算术,戎老师突然提问,他用那根棍子向一个女同学面前一戳:“你,三加三得几?”那个女学生一听就站起来,浑身发抖,吓得说不清楚了:“得得得……”

  • 标签:
  • 简介:7岁时,爷爷说:"再不能耍了,再耍就耍野了。"于是他牵着我的手,像牵狗一样把我牵到了学校。我们的学校在村子的南边,是一座由旧戏楼改造而成的简易教室,戏楼中间隔了一堵泥墙,一边是一年级,一边是二年级,靠戏楼边上分出的一角支着一张破旧的木桌,就算是老师临时的办公地点了。戏楼前面是一片空地,空地旁边是一条水渠,过了水渠,就是我们村里唯一一条横贯南北的土路了。

  • 标签: 一只手 狗日 闲来无事 就是你 我不知道 给你
  • 简介:噩耗传来,王富仁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却反而更加明晰起来了。作为百年来接过鲁迅启蒙火炬的领跑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和传导的启蒙主义价值观延续了四十年,其一生已经无愧了;他与这个世界的绝决方式是那样的果敢和坚毅,却让我们这些苟活者有了些许警醒,在那些肩扛着闸门的人群中,尚有无新的启蒙者去替补这份重任。如若启蒙队伍里还有前赴后继者,富仁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像'鲁迅先生笑了'(郭沫若先生语义反用)那样欣慰的。

  • 标签: 启蒙启蒙者 启蒙者悲剧
  • 简介:杜甫的七言律诗是杜甫诗歌中较受人关注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杜甫七律的的声律研究,可以看出杜甫在注意打破原有的声律结构而创作变体七律的同时,也在遵循传统创作正体七律。正体七律一直以来虽较少受关注,但也是杜甫诗律艺术的一个体现。正体七律是杜甫对历来七律形式的一个总结,为七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正体七律的创作以及在声律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显示出杜甫对诗律的精心追求和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

  • 标签: 杜甫 正体七律 声律
  • 简介:宝几上了幼儿园以后,几乎每个月,他的学校都会举办各类主题课外活动。最近我们参加的活动是“科学之夜”(ScienceNight)。通过这个活动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每个孩子感兴趣的科学内容也许不同,但学校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 标签: 科学启蒙教育 学校设计 课外活动 科学内容 幼儿园 孩子
  • 简介:我的上学生涯竟然是从哭闹耍赖开始的。那年刚满五岁,看着已上二年级的姐姐背着母亲缝制的花书包,跟在父亲身后从远处岭头翻过,不见了踪影,走向岭那头令我无限向往的神奇世界,我便吵闹着要去上学。母亲不允,我哭闹了一上午,还将母亲洗衣服的木盆连同衣服、搓衣板、洗衣皂一齐掀翻。

  • 标签: 《启蒙那天》 小学生 作文 刘红云
  • 简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开出了一朵朵绚烂的奇葩。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逐渐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虽然其间有过与玄、释、道等思想的争锋,但仍然历久不衰。

  • 标签: 国学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中华文化 统治地位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