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整与分段取材解剖小鼠耳蜗基底膜进行比较。方法2019年2—3月,将6只10周龄C57BL/6小鼠以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分别应用完整取材及分段取材进行基底膜取材。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方法标记耳蜗毛细胞并进行计数,观察基底膜的完整性以及荧光染色效果。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完整或分段将基底膜完全剥离,完整取材耗时明显短于分段取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86)min比(23.66±3.88)min,t=-4.173, P=0.002]。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显示两组基底膜毛细胞均保存完整,完整取材及分段取材取得的基底膜全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0.22)mm比(5.72±0.16)mm,t=1.822,P=0.099]。结论应用两种取材方法均可较快分离基底膜并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操作者可根据技术熟练程度及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

  • 标签: 小鼠 耳蜗 基底膜铺片 毛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孔基底与鼻翼基底联合切除矫正鼻翼肥大的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对鼻翼肥大的患者32例,女29例,男3例;年龄18~40岁。用鼻孔基底与鼻翼基底联合切除的方法进行矫治,切除鼻翼基底时保留小叶前庭皮肤,切除鼻孔基底三角形皮肤,在肌肉浅层对鼻翼皮瓣进行松解后向内收缝合。其中18例同时做了鼻尖、鼻背塑形,14例行单纯行鼻翼缩小术。术前后测量鼻翼最膨出点间距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2例患者随访6个月,手术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出血及感染,鼻孔形态良好,未产生鼻槛切迹,瘢痕不明显。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鼻翼膨出点间距自(39.4±1.1) mm减少到(36.6±0.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P<0.05),满意率90.6%。结论鼻孔基底与鼻翼基底联合切除矫正鼻翼肥大效果满意,可作为矫正鼻翼肥大的术式之一。

  • 标签: 鼻翼基底 鼻孔基底 鼻翼肥大 鼻翼缩小
  • 简介:摘要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亚型,其起病急、预后差,因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治疗ABAO的关键。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桥接治疗)对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然而,迄今尚未针对后循环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进行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就ABAO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基底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同课异构,应在“同”的基底上来讨论“异”。归纳起来,“同”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科的本质属性、做事情的自然规律和学生的现有需求。

  • 标签: 同课异构 异同 基本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2020年8月接诊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基底膜是高度特化的细胞外基质,其形成是正常组织发育和功能正常的先决条件。基底膜是角膜的重要组成结构。角膜含有上皮基底膜及后弹力层2种基底膜。角膜损伤后基底膜主要通过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巢蛋白和基底膜蛋白多糖相互作用组装再生。角膜损伤修复中,角膜基底膜不完全再生或延迟再生可使角膜基质纤维化,而基底膜的再生和功能重建可使角膜基质重塑,部分或完全恢复其透明性。角膜上皮和内皮的愈合、创面规则性、基质细胞残存量均影响角膜基底膜结构和功能重建。本文就角膜基底膜的成分及其功能、角膜基底膜与角膜基质纤维化的关系、损伤修复中角膜基底膜协同调节角膜基质纤维化及其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基底膜 基质纤维化 损伤修复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双侧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目前国内尚罕见报道。患者以反应减退、流涎、间断发热不典型症状为潜伏期表现,逐渐出现构音障碍和肢体痉挛,从起病之初至明确诊断历时5年,经放射治疗瘤体明显缩小,尚无复发,但肿瘤造成的双侧基底节区结构破坏和大脑半球萎缩,导致了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该病例旨在通过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为颅内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思路,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生殖细胞瘤 基底节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 282 例资料 . 结果: 锥颅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较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损伤小,死亡率及致残率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对发病 12 小时后到达医院、血肿量大、 GCS 评分低者有优势。 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需结合患者 出血量、出血部位、发病至就诊时间、病人的基础疾病、入院时状况以及家属意向,实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 ] 血肿穿刺,骨瓣开颅,骨窗开颅,基底节区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言语康复治疗于脑卒中基底节性失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笔者单位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基底节性失语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筛选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9月,共计78例,采用双色球均分2组,常规组予以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联合言语康复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于看图说话、听觉测试、听话演示、主题对话、语言清晰度、模仿长句等维度量化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行统计校验,差异显著(P

  • 标签: 脑卒中 基底节性失语 言语康复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5例,对发病时间在4.5 h内且具有静脉溶栓适应证者,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不适合静脉溶栓治疗或发病时间在4.5~24 h的患者,给予单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或结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90 d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比较其中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1例患者血管再通失败。术后90 d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8例,死亡6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4例、中段10例、下段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0例、中段6例、下段5例,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基底动脉闭塞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部位与闭塞病因有关。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支架机械取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基癌)和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癌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癌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癌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修复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urora激酶抑制剂AT9283对基底样乳腺癌细胞(BLBC)系MDA-MB-231细胞运动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探讨AT9283降低BLBC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不同浓度(0、0.01、0.1、1、10 μmol/L)AT9283处理MDA-MB-231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体细胞形成,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显色观察不同浓度下AT9283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和Aurora激酶、Cofilin-1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划痕试验及趋化试验观察AT9283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AT9283(10 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9.17±0.03)%,荧光染色可见AT9283处理的胞核绿染、碎裂;流式细胞术检测1 μmol/L AT9283作用于乳腺癌细胞48 h形成多倍体细胞,0.1、1、10 μmol/L AT9283作用下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2.5)%、(29.5±3.4)%、(52.8±6.7)%,与对照组的(0.7±0.1)%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蛋白剪切增加。AT9283可显著延长划痕愈合时间,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P<0.05),并有效抑制Aurora激酶及Cofilin-1的磷酸化水平。结论AT9283可通过抑制Aurora激酶的磷酸化及Cofilin-1磷酸化水平而诱导BLBC细胞系凋亡,并抑制其运动,从而抑制侵袭及转移。

  • 标签: 乳腺肿瘤 Aurora激酶 Cofilin-1 细胞运动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90例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神经内镜手术47例(简称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开颅手术43例(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相比,手术时长明显缩短[分别为(93.5±10.7)h、(193.1±15.4)h] 、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分别为(30.9±5.8)ml、(119.0±17.9)ml]、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分别为(96.8±4.5 )%、(88.3±6.2)%](均P<0.05)。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mRS评估比较,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25.5%,12/47)高于开颅组(11.6%,5/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具有视野清晰、直视性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预后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0例和对照组 48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加用眩晕宁每次 2片 ,每日 3次 ,口服 ,连服半个月。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 5mg,每晚一次口服 ,疗程半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和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眩晕宁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P<0.05),显著降低血浆比粘度( P <0.05),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P<0.01)。 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眩晕宁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比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小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内、外科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82例高血压基底节性脑出血(20~40 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0例;年龄38~79岁,平均(52.9±1.9)岁。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90例采用了规范药物治疗者为非手术治疗组,92例接受了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手术者为定向引流组。分别根据动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价其排空率,在院期间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平均住院日及费用评价其社会经济负担;全部随访6个月,根据病死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其远期预后。结果与非手术治疗组比较,定向引流组在发病后第7天的血肿排空率更高[(90.67±3.31)%比(25.23±2.41)%]、平均住院日缩短[(10.1±2.8)d比(20.3±3.9)d]、平均住院费降低[(18 158.1±2 171.3)元比(21 493.3±3 72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在院期间再出血率(6.7%比5.4%)和颅内感染率[1.1%(1/90)比3.3%(3/9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定向引流组的mRs[(2.57±0.56)分比(3.42±0.21)分]和病死率[10.0%(9/90)、2.2%(2/92)]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小量高血压基底节性脑出血,与非手术治疗比较,立体定向手术在具备安全性的同时,临床预后更好、经济负担更低。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非手术治疗 安全性 预后
  • 简介:摘要背景和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2012年经血管内治疗的30例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发症、影像学和随访资料。所有存活的患者都接受了电话随访,以获取他们当前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有24例为颅内椎动脉狭窄,6例为基底动脉狭窄。其中10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治疗,13例行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还有5例患者同时行支架植入和PTA治疗。另有2例患者手术失败。术后死亡患者1例(3.3%),卒中患者2例(6.6%),1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者(6.7%)出现无症状并发症(夹层和假性动脉瘤)。本研究的中位数临床随访时间为7年。在29例术后存活患者中,有6例死于其他无关因素。有3例患者(10%)出现卒中复发,2例(6.7%)为短暂性后循环缺血发作。2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大脑中动脉卒中。5例患者(16.7%)再次出现动脉狭窄,其中3例为(10%)手术的动脉血管闭塞。有6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10%)行PTA治疗,另3例(10%)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当前的mRS评分结果为:9例mRS评分为0分,8例mRS评分为1分, 4例mRS评分为2分,1例mRS评分为4分。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高危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卒中复发率较低。选择合适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并予以血管内治疗可能使其获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