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施处理,分析了土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年降雨量在1459.1mm的情况下,至采烤结束时,0-20cm土层各处理耕层土壤含量均低于耕作层含量的本底值9.85mg/kg,土壤的残量与施量多少无关;各处理20~40cm土层,施入土壤中的在该土层中有积累现象,积累量随着施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土层各处理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均低于相应土层的本底值;60~80cm土层中不同处理底层土壤量浓度相近,各处理施入的对底层土壤含量无明显影响;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不施肥状况下每年每公顷耕层土壤有7.11kg的损失;随着KCl用量的增加,土壤流失的量也随之增加,亏损值不断降低。在不施KCl的情况下,土壤流失的量为10.9905kg/hm^2,也就是说年平均每公顷有10.9905kg离开农田系统。

  • 标签: 土壤氯动态 分布 烟区
  • 简介:建立了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5~2mg/kg时,虫苯甲酰胺在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的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1.6%。虫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g/hm2施药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在1.18~3.57mg/kg之间,半衰期为12.4~18.2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中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量低于0.05mg/kg。参照我国制定的甘蔗上虫苯甲酰胺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是安全的。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甘蔗 土壤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土壤中有机农药的污染源及污染现状,并提出了若干综合治理措施,为更全面地了解土壤中有机农药污染的情况,开展土壤有机农药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 有机氯 农药 污染 治理措施
  • 简介:【摘要】由于有机农药的成本较低,杀虫效果较好,所以在农业种植期间,得到了广大农业种植人员的青睐。但是,有机农药残留对于土壤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对农业后期的种植,也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本文对有机农药残留检测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目的就是通过的检测,得到相关数据,为后期土壤环境治理,给予数据支撑。

  • 标签: 有机氯 农药残留 土壤环境
  • 简介:摘 要:现当今,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泥产量与日俱增。城市污泥主要是由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残留物构成,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伴随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城市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城市污泥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以及二次开发利用成为当前城市环保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鉴于此,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污泥处理的现状,然后对污泥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污泥堆肥 城市 污水污泥 土壤养分
  • 简介:2008年麦收期间以网格布点法采集了聊城市137个土壤表层样品,利用ASE萃取技术,采用GC-ECD方法测定了样品中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六氯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和七的检出率和残留量,并对土壤质量状况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DDTs的检出率高达94.1%,其他6种有机农药(O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OCPs总残留量平均值为145.35μg/kg,其中DDTs占88.58%,是残留OCPs的主要成分。全部样点中BHC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i最大值为0.1,土壤未受BHCs污染;95%的样点中DDTs的Pi值小于1,土壤中DDTs含量未超标,而3%的样点Pi值小于2,土壤属轻度污染,2%的样点Pi值大于2,土壤属重度污染。

  • 标签: 聊城地区 表层土壤 GC-ECD 有机氯农药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对于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及预测是防旱抗旱、调控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干旱问题的科学依据。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学研究,以寻找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异特征,重点讨论了土壤的周期性变异特征。然后用深度学习的Seq2Seq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Seq2Seq模型的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间序列 Seq2Seq 统计分析
  • 简介: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闽江沿岸芦苇湿地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最高水位土壤表面未淹水的状态下,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日动态没有一致的规律性,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不是土壤呼吸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在最高水位土壤表面淹水的状态下,水位对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影响:当土壤表面被淹没时,土壤呼吸强度约为0;当水位下降时,土壤呼吸强度增加.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形式,5cm处土壤温度仅能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49.4%,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芦苇湿地 土壤呼吸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影响因子
  • 简介:通过渭北西部旱原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播量与施肥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上覆膜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

  • 标签: 小麦栽培 栽培模式 土壤 水分变化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通过对咸阳市庞西村不同人工植被0~6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的实验测定,研究了该地区2008年0-6m深度范围内农田和苹果林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变化和苹果林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等问题。利用轻型人力钻采取6m深度范围的土层样品,利用可靠的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层含水量。所选咸阳人工植被包括10龄和15龄苹果林,麦地和玉米地。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庞西村麦地和玉米地0-6m平均含水量为16.95%,10龄苹果林地平均含水量为14.61%,比农田低2.34%。6m深度范围内不同树龄苹果林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变化特点相似,呈波动减小趋势。由于受丰水年降水的影响,农田秋季土壤含水量最低,春夏冬三季基本持平。庞西村15龄苹果林土壤含水量较低,4m以下土壤含水量普遍小于12%,表明咸阳15龄苹果林地普遍存在土壤干层。本区农田土壤含水量都很高,无土壤干层发育,正常降水年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咸阳地区年降水量为700mm的丰水年之后经过1年的水分消耗就会再次出现土壤干层。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研究地区不同人工植被0~6m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发现5次多项式对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最好。

  • 标签: 农田 苹果林 土壤分动垂向变化 土壤水分季节变化 土壤水消耗 咸阳庞西村
  • 简介:[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特征,可为降香黄檀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比较分析降香黄檀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季节及垂直分布情况。[结果](1)降香黄檀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均表现为春季细菌、真菌数量较多,冬季细菌数量较少,秋季真菌数量较少;非根际土壤放线菌冬季数量较多,秋季数量较少。(2)细菌的根际效应最为明显,其R/S为0.12-62.96;真菌次之,其R/S为0.22~2.46;放线菌的根际效应较小,其R/S为0.32-1.01。(3)降香黄檀上层土(0-20cm)的微生物数量普遍高于其他土层;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表现为逐渐下降或先下降后升高2种变化趋势。[结论]降香黄檀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受季节和土层的影响。

  • 标签: 降香黄檀 土壤微生物 根际 数量
  • 简介: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研究了海南琼南地区不同稻菜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客观评价了农业施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结果表明:稻菜轮作后,土壤表层的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土壤深层的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硝态氮含量都增加.0-30cm土层茄子田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豆角田最低;地瓜叶田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最高,含量最少的蔬菜田分别是茄子、菜心田、菜心田.150-180cm的土壤深层,菜心田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地瓜叶田最低、小白菜田次之;地瓜叶田的碱解氮的含量最高,茄子田最低;豆角田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最高,菜心田的硝态氮最低、地瓜叶田的铵态氮含量最低.小白菜田在60-90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最高,豆角田在60-90cm土层土壤铵态氮的含量最高,菜心田在30-60cm铵态氮的含量最高.地瓜叶对于耕层内土壤氮的吸收能力最强,茄子最弱.蔬菜植株内硝酸盐含量均在限量范围内,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根据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氮素的累积现状,优化氮肥施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琼南 稻菜轮作 土壤 氮素 含量
  • 简介:摘要盐碱地是无棣县主要的土地资源,土壤的pH值在8.0-8.8范围内。随着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和耕地资源的日益减少,综合治理盐渍土,开发和利用盐碱地资源已成为本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及环境治理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2005-2015年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定位监测点的分析数据,分析研究了无棣县11年来盐碱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改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化程度越重的土壤,其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但其速效养分如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相对较高。其研究结果对无棣县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标签: 盐碱地 土壤养分 动态监测 无棣县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1,3-二丙烯对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200和500μg/g)1,3-二丙烯对土壤脲酶先表现为抑制作用,后表现为激活作用;低剂量(1、10、50、100μg/g)处理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且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各浓度1,3-二丙烯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处理后第1d均表现为激活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激活作用逐渐减弱,20d后蔗糖酶活性又有大幅增长趋势,至第30d达到最高点,40d后出现抑制作用。

  • 标签: 1 3-二氯丙烯 脲酶 蔗糖酶 酶活性
  • 简介:为评价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安全性,建立其在浙麦冬上的使用规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WP)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多菌灵在添加水平0.05~2.00mg/kg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在84.6%~9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6.7%。在有效成分含量(下同)0.675和1.000kg/hm^2两个施药剂量下,多菌灵50%WP在浙麦冬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74~7.07d,在茎叶上的半衰期为3.60~5.35d,在根中残留量先升后降,其半衰期为2.01~3.60d。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易降解,当施药剂量较高或原始沉积量较高时,所对应的半衰期较短。若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1mg/kg,每年以0.675kg/hm^2的剂量喷施2次,则建议安全间隔期为15d。

  • 标签: 浙麦冬 多菌灵 残留分析 安全间隔期
  • 简介: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ng,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d及15.8-19.7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mg/kg和〈0.022mg/kg。

  • 标签: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建立了丁虫腈在土壤、玉米植株及玉米籽粒中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玉米植株和籽粒样品用乙腈提取,经Oasis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土壤样品用丙酮提取,经液一液萃取净化,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0.05和0.5mg/kg3个添加水平下,丁虫腈的回收率为80%~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0%;其在土壤、玉米植株及籽粒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丁虫腈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丁虫腈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77和2.44d。采用5%的丁虫腈乳油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37.5g/hm2及其1.5倍该剂量(56.25g/hm2)于玉米苗后茎叶初期施药1次,在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时,玉米籽粒中丁虫腈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玉米收获时(距施药90d),籽粒中丁虫腈的残留量均低于参考的MRL值(0.02mg/kg,氟虫腈在谷物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 标签: 丁虫腈 气相色谱法 玉米 土壤 农药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和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 简介: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不同坡向的刺槐和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在2005-2012年对刺槐和油松固定样地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分析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年际变化规律,探讨降雨分配情况对年内、年际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分为平稳期、波动期、积累期和消退期4个时段,阳坡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接近,阴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最好;2)在偏早年,油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比刺槐林地小,当偏旱年与正常年相间时,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恢复速度比刺槐林地快;3)年内降水分配均匀度与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波动幅度成反比,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滞后于降雨的年际变化.建议在晋西黄土区阳坡种植油松,阴坡种植刺槐.

  • 标签: 典型林地 土壤水分 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 动态变化 降雨分配 晋西黄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