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改良袢式回肠的护理经验。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行改良袢式回肠手术的35例患者,均给予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专业及时的并发症处理、耐心细致的专科指导等护理干预。结果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能基本掌握护理操作和知识,7例及周围并发症均治愈。结论35例改良袢式回肠患者护理效果满意。

  • 标签: 临时性 袢式造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肠合并粪水刺激性皮炎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间24例回肠合并皮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组患者通过一次性气囊气管插管联合床旁负压吸引有效地收集了粪水,并结合全身综合护理干预,运用新型湿性愈合理论进行换药及刺激性皮炎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14d~31d后患者皮肤粘膜分离创面逐步愈合。经积极治疗后皮炎症状有好转,可见红斑逐步消退,表皮脱落部分逐步愈合。皮炎完全愈合时间为14d~20d,患者自述疼痛明显缓解,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结论回肠的并发症尤其合并刺激性皮炎在处理上较为棘手,采用综合护理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品及附件用品收集排泄物,可以使皮炎尽快治愈。

  • 标签: 回肠造口 刺激性皮炎 皮肤护理 造口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直乙状结肠(梗阻性)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Hartmann回肠袢式)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例老年直乙状结肠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6年12月见收治,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回肠袢式治疗,对照组采取Hartmann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artmann回肠袢式治疗老年直乙状结肠(梗阻性)患者从治疗后的恢复效果及安全性看,回肠袢式的恢复效果及安全性均明显好于Hartmann

  • 标签: 老年直乙状结肠 梗阻性 Hartmann术 回肠袢式造口术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肠患者适应性及生活质量,分析和研究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由治疗师、手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进行术前定位,对照组由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定位。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结论术前定位能够显著改善肠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 标签: 肠造口定位 适应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例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肠患者的护理意愿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和预防护理。结果观察组肠患者的粪水性皮炎发生率(0)、感染发生率(2.50%)、口出血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肠患者的粪水性皮炎发生率(10.00%)、口感染发生率(7.50%)、出血发生率(10.00%),观察组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2.50%),两组肠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护理、水肿护理等预防护理措施在肠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肠造口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患者底盘更换的间隔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1例结肠住院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对患者采取标准化护理,比较观察周围皮肤状况、底盘浸渍宽度等情况。结果B组底盘浸渍宽度、渗漏、周围皮炎发生等均优于C组(P<0.05),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材料费用低于A组。结论结肠患者住院期间底盘更换间隔时间以6~7d为宜,显著降低周围皮炎的发生比例,减少患者治疗费用。

  • 标签: 结肠造口 造口底盘 更换间隔时间 造口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iles术后永久性结肠早期异常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Miles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结肠的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VAS疼痛评级、QOL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级4.2±0.6分,QOL评分90.5±1.6分,护理满意度95.5%,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VAS疼痛评级6.3±0.4分,QOL评分82.7±1.3分,护理满意度72.5%,并发症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11例,较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5.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10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les术后永久性结肠早期异常的舒适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Miles术 永久性结肠造口 早期造口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圆形吻合器在肠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接受同一外科治疗小组手术的70例圆形吻合器肠患者(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发生率及随访情况。并与同期行传统手工肠的51例患者(手工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器组时间(12.66±2.28)min;术后发生造狭窄、渗血各1例(2.86%),切口感染1例(1.43%)。手工组时间(24.74±2.83)min;术后发生造并发症7例(13.73%),分别是缺血1例、狭窄2例、回缩2例、旁疝2例,另切口感染2例(3.92%)。两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吻合器组患者1年内口吻合钉逐渐脱落。结论圆形吻合器行肠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护理方便等优点。

  • 标签: 肠造口术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圆形吻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者肠后的延续护理对其周围皮肤损伤或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肠患者,据其入院时间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责任护士负责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的电话回访及指导,小组负责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相关指导,应用SACSTM工具对此两组患者肠口部位附近的皮肤受损例次、时间、类型、恢复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附近皮肤受损11例次(31.43%),对照组20例次(57.14%),此两组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损种类中最轻度的L1类型观察组7例次、对照组9例次,L2类型之上的受损观察组4例次、对照组12例次;对照组患者皮肤受损后愈合的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小组对患者的延续护理能有效减免肠附近皮肤损伤,可促进受损皮肤的愈合。

  • 标签: 肠造口 皮肤损伤 延续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应用在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前来我院肛肠科就诊的98例患者住院病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位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耳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后患者对肠的相关知识掌握度、情绪抑郁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对肠知识掌握度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且相比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情绪焦虑和抑郁分数,相比对照组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肠科患者进行肠治疗后给予延续护理科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率,减少患者情绪抑郁,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肠造口 延续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中行腹膜外瘘对预防旁疝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4例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miles治疗。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其中42例患者行乙状结肠腹膜外瘘作为观察组;另42例患者未行乙状结肠腹膜外瘘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除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外(P<0.05),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旁疝、肠梗阻以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miles中行腹膜外瘘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极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瘘旁疝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腹膜外造瘘 并发症 乙状结肠腹膜外造瘘 mile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结肠的病人造护理能力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的探究分析。方法对病人的护理情况使用护理量表的方式进行测评,其主要对110名病人在常规生活中护理的技能进行测评。结果(38.21±6.22)为结肠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总体分值,3.21分到4.08分为不同条目中的得分情况。相关的研究显示出,对更好口袋所需的物品的备至和对口袋进行清洁的方式这两个项目所得的分值较高,对口袋附近出现的并发症预防和对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这两项着两项的分值情况相对较低。结论护理要对病人的影响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判别后,实施针对性的强的护理方式,对病人进行指导和建议,以此来让病人加快对进行适应。

  • 标签: 结肠造口 造口自理能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肠患者及家属对知识知晓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员对肠患者及家属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现状把握、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值,拟定目标值,拟定具体对策加以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肠患者及家属对知识知晓率42.4%,活动后为93.6%,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进步率为115.33%,目标达成率为113.94%。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肠患者及家属对知识知晓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 标签: 肠造口患者 品管圈 造口知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中的实用价值。方法纳入拟行腹腔镜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行预防性瘘)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长,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快,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低,平均住院时间短,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回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中实用价值显著,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快,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直肠癌腹腔镜 回肠造瘘
  • 简介:摘要根据我国卫计委数据统计近些年小儿消化系统畸形疾病发病率每年都在不断增加,需要进行肠道手术的新生儿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由于新生儿生命体能较弱的特点,各项器官还未发育良好,手术风险相对较大,要求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患儿存活率较正常新生儿严重偏低,加之又缺乏专业的人员护理,观测病情的能力普遍偏低。近年来新生儿科的发展随着国内部分医院的增设,专用医疗设备的更新,专业医护力量的强大,专业技术能力的加强,为消化道疾病的新生儿开辟了一条生命的新途径,即实施肠,以满足新生儿存活的需求。

  • 标签: 新生儿 肠造口 造口袋 护理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病人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57名入院住院的肠患者被选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出现肠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50例手术效果满意,未引发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3%,包括肠管坏死1例,狭窄3例,旁疝2例,回缩1例。结论肠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外科技术,提高外科医生的口技术,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肠造口 临床并发症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导致我国大肠癌的发生病率逐渐上升,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它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是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有的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或者肿瘤所处位置较低,例如离肛门较近的肿瘤病人,不得不选择手术。肠又称“人工肛门”,它主要是输出肠腔内容物,减轻肠梗阻,保证远端肠道吻合口的愈合。

  • 标签: 肠造口 延续护理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