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以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伴随着现代化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世界开始面临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核武器竞赛,种族冲突,毒品泛滥,失业率上升等等。这使得一部分人对于现代化进步的观念和未来的信念发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动摇。正是对于这些现代文明中复杂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为后现代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种思潮反映在教育界。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 简介:在西方的文明历程中,身体作为与意识相对立的存在,一直遭到压制和轻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主体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自身生存境遇的急剧恶化,后现代主义的部分代表人物在批判现代性的过程中,主张回归身体,身体哲学随之兴起。身体哲学强调身体与环境的密切关联,这种运思方法与晚近时代自然科学中兴起的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内在接洽,但后现代身体中的生态意蕴,对现代人类的生存观念更具启示意义。

  • 标签: 身体 科学技术 后现代 生态
  • 简介:作为一种业已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冲击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后现代”界定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意义状况,而不仅仅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理论”或“主义”。仅仅对它做理论上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对它做宗教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本文将从宗教这个特定的视角入手,试图描述后现代主义给人类信仰和生存带来的猛烈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探讨后现代的宗教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宗教社会学意义上的说明和阐释。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宗教理论 宗教信仰 大众文化 自然科学 宗教精神
  • 简介:历经十几年的实践与推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的主流教材之一。教材饱含了主编之一张庆先生毕生的心力和智慧,他在《张庆文集》的扉页上写道:“我愿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一个完整的样本。”这套沉甸甸的样本,让我们领略到张先生丰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睿智圆融的思维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张先生“草根”的扎实稳健和“旗手”的高屋建瓴。而这一切投射到张庆先生的课程和教材中,则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同生,简约与丰富共融,平实与优雅齐韵的文化特质。

  • 标签: 后现代课程 张庆后现代 课程观
  • 简介:摘要:城市环境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海南传统宗祠和海南现代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传统空间现代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比海南传统宗祠和海南现代建筑的特点,探讨了传统空间现代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公共空间 海南传统宗祠 后现代建筑 城市空间
  • 简介: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新兴起的一股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理性进行了诸多的批判和诘难,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知识的批判,为我们正在进行着的教学变革提供了认识依据。故本文以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为依据,从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论述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教学思维
  • 简介:后现代主义学生,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张摆脱“教师中心”倾向、摒除教师单一地采用讲授法,鼓励学生探究。但其人本主义倾向、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极端。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学生,应实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学生观 评析
  • 简介:现有后现代课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目标向过程的转向、多尔课程的实践价值及在课程要素中的体现。分析当下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对反思的再反思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展开对后现代课程的反思,从基于课程开发过程的维度转向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维度,试图提出后现代课程的新解,即新的学习方式,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新的学习环境变革,如在线课程的来袭等;新的文化危机,如对“课程消费文化”的抵御等。

  • 标签: 后现代课程观 反思 新解 课程开发 课程传播
  • 简介: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解读莱斯利·马蒙·希尔科的代表作《典仪》,认为《典仪》传达出的有机整体、女性文化象征的恢复、可持续发展等后现代生态,不仅是对现代世界的否定,更是恢复生态、救赎人类的救助策略。

  • 标签: 《典仪》 后现代生态观 希尔科
  • 简介: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社会思潮,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审视教育的种种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后现代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活动设计的启示。

  • 标签: 后现代知识观 小组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
  • 简介: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全球化 后现代空间观 后现代地理学
  • 简介:生态世界是人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本质规律,是人们对于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本文从后现代主义入手,分析了历史视野中的世界和生态世界的基础,探讨了生态世界的理论价值.

  • 标签: 生态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 世界观
  • 简介:当代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给当代文学理论带来了不同于语言学视角的新视域.空间转向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时间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否定的基础上,它发现了不同空间下的不同时间逻辑.地理学家通过对后现代建筑的考察发现了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文化、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空间内部一直充满着差异与斗争.

  • 标签: 当代文学理论 社会空间 “后现代”地理学 后现代建筑
  • 简介: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设计中反感单一的建筑形式化,提倡建筑设计形态的多样性,反感传统理性主义,重视人类,重视建筑形式隐喻、象征、历史,并重视对室内环境建筑的人文意义研究。表现在艺术的、美好的,在精神文化内涵上的有所追求,倡导新旧融合,兼容并蓄,根据室内环境与广大人民群众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等因素进行实际的功能定向、历史脉络相连,以及和周围环境的不断结合和调节,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探索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其中产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室内设计 设计风格
  • 简介:现代性的世界中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现代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生态学价值严重缺失;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哲学和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的主张,后现代视阚中的新德育——生态德育凸显了这一理论景观。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生态德育
  • 简介:本文从建设性后现代法学视域探讨正义问题,认为正义作为公认价值概念和理想目标是客观存在的,但正义在每一社会历史阶段的实现都是具体的,因此,应当从过程性和关系性视域来分析和评价各种正义论观点,既吸收其合理思想内核,也揭示和抛弃其错误观点。从过程哲学价值论视角看,正义是法的一种价值表现。我们必须联系与具体案件、具体法律问题相关联的法律事实,并结合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社会事实和过程的联系来具体地分析正义。否则就会陷入"误置具体性之谬误"。在裁判疑难案件时,正义的要求除了必须考虑所有既定法律和案例以外,更主要要考虑判决做出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及对未来社会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最终要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衡量个案的裁判是否正义。

  • 标签: 建设性后现代法学 正义 过程性 关系性 社会效果
  • 作者: 刘萍,李国宏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7-17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7期
  • 机构: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反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倡导去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认为应该将人的自我置于中心位置,人是意义解构的主体,而意义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主体间性”。
  • 简介:后现代哲学家那里,哲学变成解释学,历史哲学变成历史诠释(解释)学。统一历史解释的消解、个性化的历史想象,消解了对过去的统一解释。历史阐释完全趋向个人化,每个单个的个人成为单子,没有相互理解与意义共享的可能,必然导致历史解释的多元化、个性化,必将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

  • 标签: 历史 解释学 文本 共享 意义
  • 简介:作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先驱,黑山诗派创造性地将诗歌创作定义为宇宙能量的投射,并从三个方面对传统诗学发起挑战:一是在创作内容上专注感觉的快速传递,竭力抗拒理性意识对内心世界的侵蚀;二是在创作形式上主张用能量爆破诗体,以诗行变化来顺应生命的自由呼吸;三是在创作风格上追求个性与非个人化的统一,降解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保留鲜明的个性印记。三者相互支撑,合力将美国诗歌带入非理性、反技艺、消解主体的后现代主义创作轨道。

  • 标签: 黑山诗派 后现代诗学 美国诗歌
  • 简介:摘要资讯时代人类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现代知识把知识看做具有某种基础的、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观念。但随之而起后现代主义知识呈现出与现代主义知识迥然不同的风貌,从知识的性质、思维的范围、学习知识的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可是它并非是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知识,而是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超越,可是后现代知识同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在两者之间思考谁最应该成为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知识观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