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河南省镇平县楸树湾的古铜遗址,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三队发现的.1982年由镇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镇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和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现将调查概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河南 镇平县 楸树湾 古铜矿冶遗址 文物保护 考古工作
  • 简介:林西县大井古铜遗址王刚1962年,内蒙古102地质队在林西县大井发现了铜矿藏。1973年,昭盟(今赤峰市,下同)第二地质队开始勘探铜矿时,发现了一处古铜遗址。1976年7月,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古铜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1978至1988年间...

  • 标签: 大井古铜矿遗址 文物工作队 林西县 内蒙古文物 夏家店上层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
  • 简介:在举世瞩目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上,划定了遗址保护区和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古铜遗址博物馆。这为我国博物馆的种类增添了新的内容。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铜绿山座落在湖北省新兴工业城市黄石市境内的大冶湖畔。据县志记载铜绿山因“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而得名。古代曾为楚国辖区(熊渠王以后),北面和东面紧靠大冶湖,与长江水系相通,水陆交通

  • 标签: 熊渠 大冶湖 新兴工业城市 考古发掘 文物保护 青铜文化
  • 简介:本文对西亚和中国境内早期遗址中出土的红铜制品、青铜器、黄铜器和冶铸遗物及学术观点进行了疏理,讨论了己发现的铜矿料采冶与铸造地点的考古学文化背景,认为长江中游可能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起源区之一。并结合"十二·五"期间在鄂东南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取得的考古新成果,提出了今后在长江中游地区深化探索早期铜矿业,必须以多学科的考古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铜矿山周围的一些面积大、等级高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城址、墓葬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 标签: 早期铜矿业 深化探索 思考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江木冲冶炼遗址古铜、古炼渣、古铜锭及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利用矿床学、冶金学等理论,探索利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其输出路线问题,提出了判别其产物(铜锭)的特征微量元素和其它综合判别标志,同时也为青铜器其它矿料来源(尤其锡矿)难题的解决进行了技术路线探索和方法研究。

  • 标签: 江木冲 古冶炼遗物 青铜器 特征微量元素 矿料来源
  • 简介:商王朝势力的南下与江南古铜后德俊Abstract:Theauthorinthisarticleutilizesalotofdocumentsandarchaeologicaldatatoexplainfourquestionsindetail.On...

  • 标签: 商王朝 盘龙城遗址 铜矿石 古铜矿 商代青铜器 江西新干大洋洲
  • 简介:<正>楚国原是江汉间的一个小国,自认为是蛮夷之属。其先祖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左传·昭公十二年》)。西周初年,楚还很弱小,诸侯会盟时,尚无一席之地。西周中期,楚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于是兴兵西北伐庸(今湖北省竹山县一带);向东进军“至于鄂”(今湖北省鄂州市、大冶县一带),封其中子红为鄂王。自此为始,楚将鄂定为别都,连历六世,牢牢地控制了今天的鄂东地区。约在公元前740年,楚子熊通自称为王(即武王)。

  • 标签: 古铜矿遗址 鄂东地区 湖北省 西周中期 西周初年 楚国
  • 简介:<正>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颂和称誉。但在过去,由于考古资料缺乏,我们对于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是怎样开采和冶炼出来的这一历史课题,却长期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在开发铜矿的生产过程中,古铜遗址已有多处发现。近十年来,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回答这一历史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从而也使我们对青铜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 标签: 大冶铜绿山 古铜矿遗址 青铜器 我国古代 实物资料 青铜文化
  • 简介:近年来,国内矿冶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展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实践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是科技考古研究的一个亮点。文章指出了今后需要在矿冶遗址的文献调研,矿冶遗址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方法和发掘资料的整理,矿冶遗址的价值评估、保护规划、保护技术和展示工作等多方面进一步突破:1)整合各类文献资料,特别要重视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2)开展冶金遗存采样问题的规范化研究,真正建立田野调查和发掘过程中冶金考古研究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机制;3)进一步提高矿冶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的技术水平,为申请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标签: 矿冶遗址 研究方法 世界工业遗产
  • 简介:文章对以往铜绿山发现的古代露采坑、地下井巷支护、出土青铜工具、陶器及铅同位素示踪、碳十四测年等遗存和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疏理,对比分析了近10年来周边地区的先秦考古资料后认为,铜绿山古代铜矿的开采程序是由先露采发展为地下开采;地下井巷开采技术大概始于商代中期或中期晚段,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延至汉代,后世袭之;进而判定Ⅺ、Ⅰ、Ⅱ号矿体的古代露天采场(坑)的肇始年代不晚于夏代早期,铜绿山可能为江南古铜开采的源头之一。

  • 标签: 大冶铜绿山 始采年代 相关问题 研究
  • 简介:<正>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冶金史研究单位联合,对河南省境内铁矿冶遗址重点县,进行了科学考察。1974年冬,北京科技大学黄务滌教授、中国冶金史研究室姚建芳同志、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李京华同志,对安阳县、林县的铁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1976年秋,自然科

  • 标签: 遗址 冶铁 汉代 宋代 冶金史 河南省
  • 简介:2001年7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边疆中心新疆调查队(分矿冶遗址调查小组和玉器调查小组)。其中矿冶遗址调查小组由社科院考古所李肖博士、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库尔勒工作站郭物硕士与成都市文物工作队唐飞三人组成。小组于8月1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自治区达库尔勒工作站,翌日赴库车展开本次调查工作。

  • 标签: 遗址 考古研究 文物考古 玉器 库尔勒 边疆
  • 简介: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相关样品的测试分析,指出了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占代矿冶遗址分布及冶炼遗物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利用铅、铜等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示踪本区铜矿炼产物输出方向的可行性,指出利用亲铜微量元素特征组合(包括富集、贫化元素,元素对及元素组合等)作为判别标志是相对而言较好的方法,同时要定性与定量标志综合考虑。

  • 标签: 长江中下游 铜矿 古冶炼遗物 地球化学 示踪元素
  • 简介:铜绿山古铜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历三千年而炉火不灭”,其高效、集约的可持续矿冶开发历史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生产传统和身份认知。这种生产传统作为反映古代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具有普遍的价值。文章通过将铜绿山古铜工业遗址与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及欧洲等地的矿冶工业遗产进行比较,进一步明晰了铜绿山古铜遗址的价值特征。

  • 标签: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工业遗产 矿冶生产
  • 简介:爷爷非常喜欢收藏古玩,他闲着的时候就会到旧货市场上转转。

  • 标签: 古铜镜 真假 旧货市场
  • 简介:铜镜不仅是人们的照容器物,更是人类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其背面的纹饰、镜铭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镜又与其它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更为庞大且完整的镜文化体系。镜的价值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多的是镜与其它领域文化间的关系,如地域民俗、中国文学经典等方面,从中体现了镜文化发展、延伸并走向博大精深的过程。

  • 标签: 铜镜 镜文化意象 镜意象
  • 简介:“铜江大小水争流,一石中央静若浮”。在贵州省铜仁市城南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和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终于殊途同归,在此合流。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

  • 标签: 铜岩 中国 贵州 自然风景 历史发展
  • 简介:说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班簋、马踏飞燕等,再加上不知名的青铜器,早已名扬中外。但在这些青铜器的背后,却还有许多许多鲜为人知的传闻和故事。

  • 标签: 青铜器 老北京 修复 中国古代 四羊方尊 毛公鼎
  • 简介:绮丽多姿的古铜镜林琳造型精美、纹饰繁缛的铜镜,是随着冶铜工业技术和雕刻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而创制和演变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艺术生活及人民风俗习惯的情况,显示了古代科学文化辉煌灿烂的成就和古...

  • 标签: 神兽镜 齐家文化 光洁表面 规矩镜 邪马台国 考古工作
  • 简介:我国上古神话故事中,就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传说。在庆祝我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时候,我翻拣出珍藏的古代飞天铜镜,不禁浮想联翩,深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灿烂文明骄傲和自豪。此情此感不敢独专,特公之共赏共享——汉四灵天马仙骑飞天四乳镜(图一),此镜直径14.2厘米,镜有四乳,内设方框,外缘一圈海水纹,取天圆地方之意。汉代崇尚道家学说,东王公、西王母,飞天,升仙,是这一时期所有美术作品的主要题材。我收藏的这枚铜镜与其他四灵四乳镜不同的是,内侧除有青龙、白虎、玄武外,少了朱雀却多了天马。《汉书·礼乐志》称:“太一赐天马下……天马来,神为媒,游闾阖,观玉台”。天神太一赏赐的神马,可以与龙结伴,遨游天空。仙人御天马行空,天马作嘶鸣状,四蹄腾空几成180度,足踩流云,蹄底生风,仙人身往后仰,双臂舒展,面向长空,翱翔天际间,游目聘怀,得意之状溢于言表。

  • 标签: 古铜镜 沙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