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原发性大肠淋巴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对5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淋巴大肠淋巴间的临床特点差异。结果两组在性别、病程、平均发病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胃淋巴以Ⅲ~Ⅳ期患者居多,B系淋巴为主,大多行根治性手术与化疗;大肠淋巴以Ⅱ期患者居多,T系多于B系,主要行姑息手术治疗,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内镜下的诊断率均较低。结论原发性淋巴大肠淋巴在临床分期、治疗方法方面有差异,且内镜下诊断率均较低。

  • 标签: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 临床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淋巴的超声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肝脏 淋巴瘤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primarybonelymphoma,PLB)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的X线、CT、MⅪ表现。结果23例PLB单发,分别位于股骨6例、髂骨9例、眩骨2例、胫骨2例、颞骨1例,耻骨支1例,椎体2例;3例PLB多发,1例同时累及双侧髂骨、一侧骶骨;l例股骨、胸椎及附件、肋骨同时累及;另外1例同时累及双侧股骨远端。26例患者中溶骨型17例,混合型6例,硬化型3例,病变M对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等高信号,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PLB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可单骨、多骨发生且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影像方法在PLB诊断和预后评估上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骨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7月到2012年4月这三年的时间里所收治的原发性皮肤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9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癌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4例,部分缓解的患者是3例,无效的患者是2例,总有效率是77.7%。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上,仍然需要不断探求新的治疗方法,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原发性 皮肤淋巴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淋巴的CT特征。方法搜集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淋巴7例,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3例,多发结节3例,多发片状影l例,5例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周围间质浸润4例,4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增强明显,。结论原发性淋巴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误诊率极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治疗情况,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早期诊断率。必要时应积极行穿刺病理明确诊断。

  • 标签: 原发性 肺淋巴瘤 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头晕不适,诊断为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及缺血性心肌病型”入院就诊。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膀胱三角区见低、强混合性回声区,范围约27mm×21mm×7mm,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膀胱三角区 淋巴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DOPPLER 2型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淋巴(PLB)是一类少见的结外淋巴,占骨恶性肿瘤的3%~7%,占结外淋巴约5%,占成年人所有淋巴的2%。PLB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5~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PLB通常以病变部位疼痛或局部软组织肿胀起病,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必须通过手术取样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来确诊。目前PLB以全身化疗联合受累骨放疗为主。文章对PLB的诊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 骨肿瘤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原发性食管淋巴1例。患者女,69岁,CT检查示食管壁明显偏心性增厚,病变几乎累及整个食道,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正电子发射全身断层显像(PET-CT)示食道壁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胃镜提示食管黏膜下肿瘤。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小B细胞淋巴

  • 标签: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的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至2018年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葡萄膜淋巴患者4例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54.00±13.58)岁。初诊至病理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50±9.29)个月。行眼球摘除3例,组织活检1例。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眼眶MRI检查。行UBM、OCT、FFA、ICGA检查分别为2、3、3、2只眼。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学改变。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初诊时,患眼BCVA 0.6、0.02、0.01者分别为1、2、1只眼。脉络膜、睫状体、虹膜均受累3只眼;脉络膜受累1只眼。眼底表现为脉络膜"豹斑"状黄白色浸润,病灶越过血管弓至赤道及周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所有患眼脉络膜弥漫增厚呈带状低回声,伴巩膜外浸润(ESE),呈巩膜后对应的低回声区。其中,ESE呈新月形增厚1只眼,结节状增厚3只眼。UBM检查可见全周睫状体回声增厚,内部回声降低,虹膜受累。OCT检查可见RPE呈波浪状隆起,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FFA检查可见病灶早期呈斑驳状强弱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眼眶MRI检查可见眼球后壁增厚,增强后强化。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结论葡萄膜淋巴多累及脉络膜;临床表现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表现,ESE呈新月形或结节状增厚具有诊断价值。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诊断 葡萄膜肿瘤/诊断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淋巴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性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近8年胸外科诊断为原发性纵隔淋巴的24例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电话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男11例,女13例。发病年龄21-66岁,平均42.25岁。23例因各种症状就诊,1例体检发现,其中上腔静脉综合症10例,胸痛10例,咳嗽6例,面、颈部肿胀6例,腹股沟肿块2例,6例有心包积液,2例肺受侵犯,1例有脾肿大,3例有骨髓浸润。本文首次就诊时有四例误诊病例,其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被误诊为纵隔型肺癌2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结节病1例。6例手术,其中3例手术治疗,该3例患者为孤立性结节,术前未明确诊断,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3例手术加放化疗,18例通过穿刺等方式明确病理后采用放化疗。在本组病例中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2.5%,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为60%。18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6例为霍奇金淋巴。其中原发纵隔弥漫大B细胞患者16例(66.67%),富于淋巴细胞霍奇金淋巴患者2例(8.33%),淋巴母细胞淋巴患者2例(8.33%),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患者4例(16.7%)。结论原发性纵隔淋巴首次就诊容易误诊;原发性纵隔淋巴的病理类型中以非霍奇金淋巴为主;对于术前诊断未明的纵隔结节手术完全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备手术指征。对于晚期病例需要扩大切除术前或术中需要先明确病理,以采取最佳的治疗方式;原发性纵隔淋巴的总体预后不良,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与一般内科治疗效果差别不大,但因样本较少,需要进一步大样本试验验证。

  • 标签: 原发性纵隔淋巴瘤 诊断 治疗 随访观察
  • 简介:摘要原发性眼部淋巴根据累及部位分为原发性眼内淋巴(PIOL)和眼附属器淋巴(POAL)。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PVRL)是PIOL最常见的形式,是一种侵袭性B细胞恶性肿瘤,被认为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的一种亚型。因其眼部症状的非特异性而经常导致误诊。恶性细胞的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鉴定是诊断PVRL的金标准。其他辅助检查,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已被应用于PVRL的诊断。细胞因子测量和B细胞克隆性以及突变分子的测定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目前PVRL的治疗包括局部放疗,玻璃体内化疗(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根据是否累及非眼部组织选择是否进行全身化疗。眼眶淋巴是POAL的主要形式,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组织病理学亚型和疾病的临床分期是预测预后及选择治疗的最佳指标。在治疗孤立性低级别淋巴时,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播散性和高度恶性淋巴,应选择化疗或放疗联合化疗。

  • 标签: 眼部淋巴瘤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 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
  • 简介:淋巴为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但原发性肝脏淋巴(primarylymphomaofliver,PLL)临床非常少见,国内只有个别报道。PLL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如不仔细鉴别,往往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现将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8例PLL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 病因 病理特点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10例,T细胞淋巴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原发性肾上腺淋巴(adrenallymphoma,AL)的MSCT图像特点,评价MSCT对原发性A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6例(9个病灶)原发性AL的CT资料,重点研究肿瘤的形态、大小、平扫密度、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腹膜后淋巴结等情况。结果:6例中,3例位于单侧肾上腺,3例位于双侧,共9个病灶,直径2.4~8.0cm,平均(5.1±1.6)cm;病灶平扫4个为类圆形,3个为椭圆形,2个为类三角形;密度均匀,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5个,不均匀强化4个,其中动脉期为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4个病灶延迟期亦有强化。结论:原发性AL表现为肾上腺区的软组织肿块,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确诊及了解病变累及范围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原发性 肾上腺淋巴瘤 MS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