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现代分工样式的劳动为建构性因素,古典经济学开启了“商业社会”所呈现的自然和谐的幸福景观。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黑格尔从哲学维度把劳动提升为“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两者的同构性忽略了劳动的消极方面是市民社会虚幻幸福的断裂点,也暴露出两者的意识形态本质。马克思将劳动理论提升至批判理论高度,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批判,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语境下造成劳动消极方面的根源,勾勒了超越谋生方式的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从而使劳动成为个人自我实现和体现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内在目的,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未来社会幸福图景,进而凸显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

  • 标签: 幸福哲学 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劳动的消极方面 断裂点 自由劳动
  • 简介: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的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的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的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过渡。

  • 标签: 劳动 实践 我思 反思
  • 简介: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资本论》 再生产过程 反思 批判
  • 简介:在《导言》中,马克思先是依据德国宗教批判的完结,从而让批判回到世俗世界,然后又由世俗批判深入到哲学批判,最后由哲学批判诉诸于现实批判。这里,马克思的批判不仅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分析方法的严密逻辑性,还体现了客观、科学的批判原则。这种科学的批判是一种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而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并以否定形式为主的扬弃。

  • 标签: 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 逻辑 马克思
  • 简介:劳动关系乃是既具有契约性、协作性,又具有组织性、隶属性与伦理性等基本特质的社会关系,劳动立法应当要反映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应然要求和法权关系.劳资双方除了存在现实经济利益关系外,还有着客观伦理规范要求.劳动立法实质上是将劳资双方按照蛆织共同体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指引双方行为的法律规范.立法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指引,以建构劳资伦理法律关系为立法目标,引导用人单位建设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的企业文化.

  • 标签: 劳动关系 劳资伦理 劳动法 法治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无罪推定原则所持的一元论标准导致其存在证明逻辑矛盾、人权保障法理相悖以及违背实务等问题,无论是学者早先提出的推定,抑或是学者为了修正无罪推定而提出的假定,均未能跳出一元论的逻辑框架,其存在的理论缺陷也是其在司法实务中遭到办案人员抵制,从而未能有效起到保障人权作用的根本原因。应当摒弃一元确定性和一元可能性标准,还原客观现实,建构二元可能性标准,同时,确立罪行待定原则的法律地位,以此,保证人权保障理念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实施。

  • 标签: 无罪推定 人权保障 一元论 罪行待定
  • 简介: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批判体系: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代表的政治批判以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的经济批判。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的批判目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旧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马克思早期 批判思想 逻辑轨迹
  • 简介: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仅就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作一...

  • 标签: 后期墨家 逻辑思想 先秦名家 公孙龙 《墨辩》 惠施
  • 简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并不受数学和逻辑法则支配,而包括数学和逻辑学在内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是形而上学,是依据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原理来描述现实的。它采用的范畴都极其抽象,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原型,是难以理解的"象形文字"。资本主义交换其实就是被包装成"等价交换"的不平等交换,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揭示这个秘密入手的。

  • 标签: 《资本论》 资本 数理逻辑 形而上学
  • 简介:摘要:现代消费主义是威力异常强大的,是针对全社会所有阶级人民的价值观打击。消费主义思潮提倡物欲享受,主张金钱至上,其对过度消费和符号消费的宣扬为当代人们构筑了一个由商品堆砌起来的虚拟世界,在其影响下,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探究消费主义背后的理论逻辑批判的认识其对当代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推动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 标签: 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异化 批判
  • 简介: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采取了“实证主义”的分析态度,但他仍然以“异化逻辑”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框架,而“异化逻辑”的批判正是以自然的“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这表明他此时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尝试以“自然的人本学”来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类解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成了一个完全的“费尔巴哈派”。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理解与费尔巴哈有本质的差别,他从人的“现实性”的经济生产活动中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着眼于社会性的人说明了他超越费尔巴哈是逻辑必然。

  • 标签: 手稿 异化逻辑 政治经济学批判 思想主题 历史定位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 简介:近年来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似乎分离的争论,导致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变得日益模糊.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的科学分析,我们把“现实的人”当作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实际上,“现实的人”连同产生它的“生产劳动”才真正构成唯物史观的根本生成逻辑.“生产劳动”不过是实践的最源初表现形式.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产劳动 逻辑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 标签: 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批判 马克思 全球化资本主义
  • 简介:摘要:“命名”即对一切事物给出标签,以作区分。同理,给文集类作品命名,亦是为了让文集类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书名背负着提高作品灵魂和文化品味的重要使命,为我们认识作家、理解作品,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文学创作对作品的命名慎之又慎。通过对某些文集类作品命名方式的逻辑进行分析并对其批判,进而提出文集类作品命名的应然建议。

  • 标签: 文集,作品,命名,逻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