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史书,在以“表述”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上,呈现出某些相通之处。这既体现在叙事细节的共通上,又表现在对历史塞藏的挖掘与揭示以及“负心汉”镜像的构建,更内在地生成于对共同历史的多重性表述中。透过史书,新移民作家呈示出一种认识自己和他者的“真正的历史思维”,并在历史思维之中展现“面向他者”的精神,以反思的姿态而非审视的姿态在他人之眼中完善自我。

  • 标签: 加华文学 新移民小说 加华史书写 历史表述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的理解都是以今人的知识构架来看待古人,以现代的方式去猜度古典作家及其作品,而鲜有顾及古代典籍产生的历史语境,从而就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古典著作的。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即口述传统的背景和对公众记忆的尊重与服从。

  • 标签: 希罗多德 历史 口述传统 公众记忆
  • 简介:研究自古以来的音乐史书,以建设新的中国音乐史书体系,是“中国音乐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内容。音乐通史模式在中国的出现与定型、早期音乐史书的结构特点、其典范作品及其传统的形成过程,是其中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经考察可知,中国古代音乐史书经历了从断代史到通史、从分类史到综合史、从别录到总录等演进过程。它有四个特点:(一)以“通古今之变”为著述宗旨;(二)在分类基础之上作时间维度的叙述;(三)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相结合的写作体例;(四)使用校勘、传注、辨伪等文献考据的方法。这四点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书写的特点。就此而言,中国古代的音乐史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学书写的组成部分。

  • 标签: 音乐史 古代书写 史学文体
  • 简介:学术史研究在世纪之交繁盛一时,至今不衰,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更为深广的阐释诉求所致。学术史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术,体现的是叙事者的话语建构。学术史研究应避免唯尊学术而排斥社会、政治因素的偏向。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应成为当代学术史书的一个范式。学术史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厘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书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学养是一种生命境界,与学术史书状态息息相关。

  • 标签: 学术史 研究之研究 范式 学科 学养
  • 简介:作为全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发展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编写和出版填补了中国新诗史研究的空白。《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以丰富的史料、精辟的论述对20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综述,对重庆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诗评家做出了介绍和评价,具有历史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在编排体例上,《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与以往的新诗史不同,它在重庆新诗纵向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和重庆新诗的创作与理论批评的结合上都显示了诗歌史写作的独特的价值立场。

  • 标签: 中国新诗 诗史 诗评 诗歌史 诗人 独特
  • 简介:编者按:重视通史编撰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中国通史编撰的热潮,撰写了众多有影响的中国通史著作。这些通史著作,与中国传统史家编撰的通史著作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既体现在因历史观的转变而引起的对中国历史理解的不同,也体现在因体裁的变革而出现的书写方式的不同。民国时期的中国通史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既有许多依据进化史观审视中国历史转进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也有许多依据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还有不少接受民生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民族文化史观影响而书写的通史著作。多样化的通史书体现了多样性的历史认知和多样化的书写方式。民国时期中国通史书的诸多经验,颇值得深入探究。这里选载的三篇文章,便是集中研讨的初步成果,本刊期待更多学者参与讨论。

  • 标签: 中国通史 民国时期
  • 简介:在元末到清代的传世笔记和方志中,潘元绍(张士诚之婿)的七位姬妾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在流传过程中疑点颇多。其解释有两种,一为潘元绍兵败之际自愿殉节,二为张士诚兵败前为潘所杀。将尝试从能够搜检到的历史文本和碑志材料与明清两代文人文本对七姬的形象塑造考订七姬死因,剖析在七姬死因的传播过程中,诸种说法背后所隐含之历史叙述心态。

  • 标签: 潘元韶 七姬帖 死因 历史书写
  • 简介:一、历史感与白先勇文本的文化忧患白先勇从青年时代起就体悟到如果要把中国现代文学推向世界文学舞台的中心,就必须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道理。自晚清以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都曾因为某些因素失掉过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动乱不安的20世纪,白先勇深知中国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已成为被政治极权列为首要压制的对象;而除了受到思想压制外,在文化精神层次上更备受西方文化及其文明的挑逗和侵袭。

  • 标签: 白先勇小说 文化思维 历史书写 现代文学 历史感 世界文学
  • 简介:从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特点出发,论析史铁生的创作沉于自我和与文学主流的疏离,及其不被当代文学史重视的可能性原因。进而反思和探析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文学评价、经典建构和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有可能改进的方面。

  • 标签: 史铁生 文学创作 自我 当代文学史 忽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红旗下》的写作动机源于老舍对自身积蓄已久的满族情结的排遣。《正红旗下》叙说了19世纪末京城旗人的平凡故事,细腻描摹了彼时京城旗人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现了时代嬗变期满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正红旗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老舍对自己割舍不掉的旗人文化的一次全面而饱满的展示。《正红旗下》没有因为残缺而减少其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反而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遐想的韵味。

  • 标签: 满族情结 故事讲述 旗人文化
  • 简介:《续汉书·天文志》的天象记录是层累而成的结晶,西晋史家司马彪根据星占观念作出了具有神话思维性质的解释。它承继了纪录天变以存儆戒人君之义的史学传统,与汉晋之际天人感应的意识形态一脉相通。《续汉书·天文志》的星占叙事体现了天人交感的神话思维,展现了神话思维如何建构历史叙事的具体状况。

  • 标签: 《续汉书》 司马彪 神话思维 星占 意识形态
  • 简介:陈思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学术主张与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民间”是他建构文学史的一个立场,通过不断对“民间”理论的挖掘、探讨和实践,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史视角,观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知识分子的起伏命运,同时还为知识分子精神文化传统的建立指出了一个文化空间。这一系列的研究、实践使文学史极大地丰富起来,不少被遮蔽的现象也浮出水面。

  • 标签: 陈思和 民间立场 文学史 人文精神
  • 简介: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从历时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作为读者的文学史书者所书写的文学史无疑是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于《西厢记》的接受史而言,可以观察从1904年至今的文学史书,并将其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清晰地体现出《西厢记》接受史演变的轨迹,可为《西厢记》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西厢记》 接受史
  • 简介:[摘要]《北上》是徐则臣的一场历史考古,他以坚守的实证精神挖掘历史细节,以个人生命史与家族命运史的虚构书写运河世界,实现了运河史、民族史、家族史与个人史的巧妙融合,创造了更富文学性与哲学意味的历史。

  • 标签: []《北上》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历史书写
  • 简介:以文学想象台湾、书写台湾乃至有意经营种种关于岛屿的寓言,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古都》从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中漫游者对生命细节感性谛视的方式来书写岛屿历史,以边缘流动的姿态超出狭隘的国族论述话语,展现对兼具多重殖民经验的台湾历史文化岩层的探询。

  • 标签: 朱天心 《古都》 历史书写 台湾文学
  • 简介:村是中国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个地域单元。在中国历史书的传统脉络里.国之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虽然是地方社会历史的载体.但其记录的主体多停留在县一级.仅有少部分突破至乡.以村为主体的记载少之又少。村落历史记载的缺乏.使地方史失去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历史书写 乡村 历史记载 地域单元 行政体系 社会历史
  • 简介: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史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史书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史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 标签: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 简介:摘要:作为对中国电影史、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书的反思,张真的《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以更加民主、通俗、浅层的历史意识和更为多元、新颖、前沿的理论架构突破了以进化论史观为基础的早期电影史书受知识精英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历史意识的片面性、理论方法的单一性以及高屋建瓴的民族性、政治性。本文从历史的自我演绎,基于白话现代主义的理论融合和历史拓展以及作为反思的感官机制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历史书的独特性与创造力,并对历史写作的伦理关切、理论方法和物质面向进行思考。

  • 标签: 银幕艳史 历史书写 白话现代主义 感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