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前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循环(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0.592,95%CI0.472~0.744,P〈0.001)、6个月(OR0.636,95%CI0.516~0.785,P〈0.001)、1年(OR0.719,95%CI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1.272,95%CI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 标签: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 简介:我们对27例发病在6小时内的超早期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分型和血管造影检查,并将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完全循环梗死的K值为0.82,提示较好的一致性。源于大血管闭塞的临床完全循环梗死可以用来预测超早期卒中的血管造影表现。如果有大型的研究证实这一结果,未来溶栓试验的入选标准有可能得到优化。

  • 标签: 临床分型 卒中患者 超早期 脑梗死 前循环 DSA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明确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急性循环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率和死亡率;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88.2%)成功开通,手术时间为(97.41±54.58) min,取栓次数为(1.91±0.75)次。4例患者(11.8%)发生远端栓塞;非症状性出血3例(8.8%)、症状性出血3例(8.8%);7例(20.6%)发生脑疝;死亡5例(14.4%)。90 d随访期内13例(38.2%)预后良好,21例(61.8%)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负荷量评分、DWI梗死位置、DSA闭塞部位、术前静脉溶栓、脑疝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OR=0.817,95%CI:0.682~0.980,P=0.029)、血栓负荷量评分(OR=5.981,95%CI:1.827~19.575,P=0.003)、DSA闭塞部位(OR=0.031,95%CI:0.003~0.311,P=0.003)、术前静脉溶栓(OR=0.092,95%CI:0.010~0.838,P=0.034)是影响急诊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后预后较好。低NIHSS评分患者、高血栓负荷量评分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直接行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相对更好。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 前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循环梗死(PACI)患者发病后12~18个月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因素,并建立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分析,收集148例PACI患者的发病急性期的人口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并随访12~18个月,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26例患者完成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82,95%CI:1.002~1.167)、高糖化血红蛋白(OR=1.653,95%CI:1.052~2.598)、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91,95%CI:1.098~1.518)、高超敏C反应蛋白(OR=1.026,95%CI:1.005~1.047)、低受教育程度(OR=2.485,95%CI:1.231~5.018)是PACI后12~18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与上述指标比较,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28(95%CI:0.755~0.902)。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糖化血红蛋白、高NIHSS评分、高超敏C反应蛋白、低受教育程度为PACI后12~18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诊断预测模型的应用有助于筛查VCI高危患者,及时给予临床关注和诊疗干预。

  • 标签: 认知障碍 梗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串联病变是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一种相对少见的类型,目前临床上对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尚无统一意见,且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循环串联病变的特点、血管内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并对串联病变的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卒中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串联病变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急性循环大面积脑梗死选择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研究。方法 本次总计3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急性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入组对象均接受血管内治疗,对30例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中,25例患者成功开通。预后良好者12例,预后不良总计18例,其中死亡3例。术后,2例患者发生远端闭塞,症状/非症状出血各2例,4例发生脑疝;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值相比治疗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效果理想,可确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安全性较好,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急性 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循环梗死早期进展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循环梗死早期进展患者共60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效果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效果理想,不良反应较少,可结合患者病情应用。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 前循环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激酶(UK)与阿替普酶(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循环梗死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UK组和tPA组,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循环梗死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尿激酶 阿替普酶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样本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循环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循环梗死患者80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40例为单纯的脑梗死,另外40例为TIA后脑梗死,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脑梗死体积、NHISS评分以及κB(NF-κB)表达水平统计分析。结果:TIA组EN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入院时,对照组和TIA组的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出院时,TIA组NIHSS、m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脑梗死体积也小于对照组。在随访的1d、3d、7d及14d时,TIA组NF-κB表达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同时,随访1d、3d时,研究发现对照组和TIA组的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结论:有效的TIA治疗可减少循环梗死患者END风险,同时也改善远期预后。该效应可能是由于TIA能更好地对抗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所致。

  • 标签: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预后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治疗循环串行病变的疗效。方法9例循环串行病变的患者进行取栓治疗,对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辅以球囊成形或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血管开通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随访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腔内治疗后即刻再通率89%,症状性脑出血11%,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 0~2)33%,90 d随访死亡率11%。结论对循环串行病变取栓并近段颈动脉病变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前循环 串行病变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水摄取率对恶性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5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测算其水摄取率。根据是否发生恶性水肿(定义为发病7 d内因脑水肿所致脑疝需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或因脑疝死亡),分成恶性水肿组和非恶性水肿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水摄取率及其他因素的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心房颤动、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到初次影像时间后,水摄取率与恶性水肿的发生显著相关(OR=1.226,95%CI 1.040~1.446,P=0.015)。基于ROC曲线,水摄取率≥13.08%时,高度怀疑恶性水肿的发生,敏感度为0.64,特异度为0.94,曲线下面积为0.813。结论水摄取率是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恶性水肿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可以帮助识别具有恶性水肿风险的患者。

  • 标签: 脑梗塞 脑水肿 水摄取率 曲线下面积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尿激酶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循环梗死(ACI)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溶栓治疗的ACI患者86例为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分组:奇数编号的43例进入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溶栓;偶数编号的43例进入试验组,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比较溶栓效果和不良事件,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和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后,预后良好、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的NIHSS和ADL评分相近,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小、ADL评分增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时,使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的效果相当,均有助于减轻神经损伤、改善自理能力。

  • 标签: 静脉溶栓 尿激酶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循环梗死采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循环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按入院编号分为2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0例试验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NIHSS、ADL评分较治疗均明显改善(P0.05);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脑梗死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低,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循环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相当,可以改善神经功能,控制出血、复发情况。

  • 标签: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尿激酶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60例,按接受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0天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天MRS评分(0-2)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更短,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明,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90天NIHSS评分、提高90天MRS评分(0-2)百分比,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价值良好。

  • 标签: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715例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都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心脏病,探讨其中发生后循环梗死患者89例的危险因素。结果PCI的症状明显;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因素具有关,具有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的PCI的发病率高于不具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及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及时控制这些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后循环梗死的发生。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