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8.1.1—2019.12.30,收治90例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关节镜下切除残端重建术治疗(患者45例,对照组)、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患者45例,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优于手术前,观察组手术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断裂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下切除残端重建术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 手术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对受试的胫骨移程度(APST)、主动关节位置觉(AART)、平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脑结构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3.0T)采集并使用SPM 8软件进行分析,并分析脑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患者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PST、AART、mSEBT、SHD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左侧小脑脚1区部位标准灰质体积显著增大,右侧大脑的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和海马旁回部位显著减小。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的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mSEBT得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且脑结构发生了可塑性改变;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运动控制策略由皮质向皮质下运动控制策略转移;mSEBT可间接反映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脑结构的变化。

  • 标签: 断裂,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标准灰质体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交叉韧带不全撕裂的 MRI诊断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58例膝关节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 ACL撕裂患者 33例,为观察组; ACL正常患者 25例,设为对照组。均采用 MRI诊断,对诊断的结果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诊断 ACL撕裂 MRI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对于 ACL部分撕裂患者或者慢性损伤患者,其诊断准确性下降。结果 经关节镜下证实有 33例患者为 ACL撕裂 ,其中 ,部分撕裂患者 4例 ,全部撕裂患者 29例。 31例患者 MRI诊断正确 ,并检查 3例患者出现 ACL完全撕裂假阳性 ,2例患者出现 ACL完全撕裂假阴性 ,对于 4例部分撕裂患者 MRI均诊断正确 ,并检查出 2例患者出现 ACL部分撕裂假阳性。 MRI在诊断 ACL撕裂中的敏感度为 93.9%,检查的特异度为 72.7%。结论 诊断 ACL撕裂 MRI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对于 ACL部分撕裂患者或者慢性损伤患者 ,其诊断准确性下降。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撕裂 MRI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机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进行有效分组,将其中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结束时评估并比较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记录并比较各时点的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访的关节活动度增大,Lysholm评分、IKDC评分值升高,且各时点观察组同指标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18.00%,9/50),P<0.05。结论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损伤后3周内尽早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有利于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安全性高。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时机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相关因素及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8例,根据是否伴发半月板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组(6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31例);对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37例(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对照组30例(关节镜下仅修复半月板损伤)。分析影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相关因素,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半月板损伤治愈率及1年再手术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早期[95%CI(1.444,41.687),P<0.05]、病程中期[95%CI(1.682,52.147),P<0.05]、病程慢性期[95%CI(3.623,180.32),P<0.05]、有再伤史[95%CI(2.649,27.222),P<0.05]是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半月板损伤治愈率为89.19%(33/37),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1年再手术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4、5.898,均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IKDC及Lysholm评分比术前提高,研究组IKDC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90.25±14.67)分、(88.36±11.25)分,高于对照组的(73.52±10.12)分、(71.47±1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9、19.309,均P<0.05)。结论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伴发半月板损伤与病程、再伤史有关,关节镜手术同时修复重建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该类患者半月板损伤治愈率,降低短期再手术率。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半月板,胫骨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检查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 标签: 蚕丝-胶原支架 前交叉韧带 再生 腱-骨愈合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康复路径对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本院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1月期间收治的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 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53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临床康复路径有关护理操作,分析不同处理后患者康复情况。结果: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 Lysholm膝关节评分上,观察组术后半年各时间点康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康复路径可以有助于提升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恢复速度与恢复质量,整体状况更为理想。

  • 标签: [ ]临床康复路径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影响
  • 简介:摘要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也是当前骨科及运动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既往综述多关注于该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鲜有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宏观分析。本文通过对该领域近20年间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直观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使研究者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该研究领域。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型猪多间室骨关节炎(OA)模型的制备并分析其特征。方法18个月龄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6只,购自北京市实创世纪小型猪养殖基地。右后肢(RH)实施交叉韧带重建联合髌骨脱位术制备多间室OA模型,为实验组。左后肢(LH)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安乐处死猪,收集LH和RH。离体状态下用X线、CT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MRI)方法检查各组膝关节的影像学变化,并采用Kellgren-Lawrenc、全器官磁共振成像(WORM)评分系统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X线显示实验组膝关节有少量骨赘形成,偶见狭窄。Kellgren-Lawrence评分显示,对照组0级(n=3),Ⅰ级(n=3);实验组Ⅰ级(n=2),Ⅱ级(n=3),Ⅲ级(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0,P>0.05)。CT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实验组膝关节面整体粗糙,尤其髌股关节面毛糙。MRI压脂序列像显示实验组膝关节软骨连续性较差。WORM评分显示,实验组滑车内侧关节面(M=2.25,Q1=2.00,Q3=3.25)、内侧髁关节面(M=2.00,Q1=2.00,Q3=2.25)、内侧平台关节面(M=1.50,Q1=1.00,Q3=2.00)、滑车外侧关节面(M=2.25,Q1=1.75,Q3=2.63)、外侧平台关节面(M=1.00,Q1=1.00,Q3=1.63)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测量显示,实验组滑车内侧关节面(63.94±5.67,t=8.589)、内侧髁关节面(58.02±7.53,t=5.108)、内侧平台关节面(55.82±5.78,t=6.114)、滑车外侧关节面(56.76±8.30,t=7.288)、外侧髁关节面(54.76±3.64,t=25.650)较对照组T2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韧带重建联合髌骨脱位术可以制备多间室OA模型并明确其影像学特征;MRI对早期OA的评估可能更加敏感、准确。

  • 标签: 骨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骨脱位
  • 简介:摘要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对交叉韧带缺陷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手术方式选择有限。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单髁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关节外科医师对于该技术仍缺乏了解和认识,本文就该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交叉韧带(ACL)患膝术后膝关节运动学恢复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共80例ACL断裂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0例采用内减张技术辅助ACL解剖单束重建(实验组),40例采用常规术式(对照组)。采用Opti_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后3、6、12月膝关节在步态过程中三维6自由度(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同时与40例正常成人测量数据进行对比。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SNK分析。结果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6月内外旋角(F=51.141、13.204)和前后位移(F=51.246、12.207)活动范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两组间屈伸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6个自由度活动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采用内减张技术重建ACL可早期获得更满意的膝关节运动学恢复疗效,膝关节运动学分析可更客观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运动学
  • 简介:摘要: 目的: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 韧带断裂时,进一步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随机选取 2016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收治的 120 例膝关节 韧带断裂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60 例,对照组患者我们采用常规的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则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相应诊断,评价标准 : 诊断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者诊断率占据明显优势,且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对于关节镜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效果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用于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 2018年 3月到 2020年 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病人 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对照组病人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骨代谢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骨碱性磷酸酶、 I型胶原羧基端肽、骨钙素、白细胞介素 (IL) 1、纤维蛋白原、白细胞、 C反应蛋白等,以及两组病人术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两组病人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术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 I型胶原羧基端肽、骨钙素、白细胞介素 (IL) 1比对照组高,纤维蛋白原、白细胞 ,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 (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透明质酸用于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治疗的效果较好,且预后良好。

  • 标签: 透明质酸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胫骨平台骨折 交叉韧带损伤
  • 简介:摘要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之一。交叉韧带损伤后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目前临床上对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越来越流程化、正规化,但是病人的预后却经常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股四头肌状态对康复的影响,以及肌肉萎缩的原因和恢复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康复 四头肌 萎缩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因为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重建手术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如何避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发症的发生是运动医学领域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中移植物的获取、骨道钻取、移植物的固定等操作以及术后的恢复过程均可能出现并发症,而术后我们更多关注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的进程以及恢复运动能力的情况等。因此,正确认识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并发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并发症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40例/组)。对照组接受运动功能训练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胫肌处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于每次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实施。术后4、8、1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膝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AROM)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双侧腿围,术后半年随访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屈曲AROM,并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治疗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AROM、VAS评分和双侧腿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患膝疼痛VAS低于对照组(Z=-2.68,P<0.05;Z=-4.53,P<0.01;Z=-3.84,P<0.01);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膝关节AROM范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92,均为P>0.05),治疗12周、术后6月治疗组膝关节AROM范围大于对照组(t=-3.72、-4.42,均为P<0.01);治疗4周、8周、12周治疗组腿围差低于对照组(t=3.68、7.14、9.70,均为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0,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对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和肢体功能改善等具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医学,中国传统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康复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胫骨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年龄≤5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无活动受限;无神经系统疾病;不伴同侧膝其他韧带损伤,对侧膝关节亦无损伤;留存术后1年完整资料。排除标准:年龄>55岁;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或对侧膝关节存在损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者。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Opti_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5;t=-3.123,P<0.01;t=-2.419,P<0.05);非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 =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1)。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2.512,P<0.05;t=2.428,P<0.05;t=2.267,P<0.05)。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5),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1),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5;t=-2.147,P<0.05)。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 步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前交叉韧带 骨折,撕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