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Ⅰ型胶原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其提取、分离、纯化和表征方法日趋成熟。文章从原料选取、除杂、提取、纯化、灭菌等方面,比较了Ⅰ型胶原的基本制备原理常用方法,总结了Ⅰ型胶原的结构表征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Ⅰ型胶原的发展前景。

  • 标签: Ⅰ型胶原 材料制备 性能表征 生物材料
  • 简介:先以硅烷偶联剂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铝粉粒子进行预处理,使其接枝在粒子表面,然后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沉淀法,以较为廉价的硅酸盐为原料,在水相体系中对铝粉表面进行包覆SiO2处理。探讨了硅烷偶联剂添加量、硅酸盐浓度以及陈化时间对包覆后产物析氢量的影响。并运用SEM、IR和XRD等方法对包覆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可以制备出在60℃碱性缓冲溶液A中12h内发气量小于1mL的铝粉颜料。

  • 标签: 铝粉 NA2SIO3 溶胶-凝胶法 偶联剂SiO2
  • 简介:摘要:水性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型材料,在涂料、胶粘剂、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的发展进步,对于提高水性环氧树脂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表征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水性环氧树脂 制备 表征
  • 简介:采用超增溶纳米自组装原位合成法制备催化剂硅铝载体.实验表征结果表明,用超增溶纳米自组装原位合成法能够制备出形状规则、尺寸均一的纳米球状粒子.该纳米硅铝载体上布满了由纳米粒子搭建的孔属于介孔材料,比表面积在222.61-286.08m^2/g之间,孔容在0.486-0.625mL/g之间,平均孔径在7-10nm之间,并且以大孔和中孔为主.酸性主要分布在弱酸和中强酸区,并且大多数为L酸,有少量B酸.该载体粒子形状、大小比较规则、均一,粒径分布比较集中,是比较理想的纳米催化剂载体.

  • 标签: 纳米 硅铝载体 催化剂 表征
  • 简介: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了交联木薯淀粉水凝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凝胶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联剂用量4mL、体系pH10、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5h条件下,该水凝胶吸水倍率接近3倍。

  • 标签: 木薯淀粉 交联 水凝胶
  • 简介:采用碳热还原法,在氩气气氛下1750℃保温1h制备出ZrB2粉体,反应物ZrO2、B2O3和C物质的量比为1:1:10,其中ZrO2以凝胶形式加入,ZrO2凝胶通过NaBH4滴定ZrOCl2溶液制备,C分别以活性炭和炭纤维形式加入,聚乙二醇(PEG)作分散剂,乙醇作为混合介质。用XRD、SEM和EDS分析方法对所得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活性炭作为还原剂制备的ZrB2,颗粒细小、均匀,平均粒径在80nm左右,粒子为球形;用炭纤维作为还原剂制备ZrB2粉体,由于炭纤维活性差,反应不彻底。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ZRO2 纳米ZrB2 碳热还原
  • 简介:采用热水浸提方法提取花青素,制备表征花青素明胶膜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紫薯花青素的添加对花青素明胶膜材料的厚度、水分和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紫薯花青素含量的增加,膜材料中紫薯花青素明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紫薯花青素明胶膜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增强,同时其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添加紫薯花青素能够显著提高膜材料的紫外吸收特性和抗氧化活性,对食品保藏过程中的食品氧化和紫外照射造成的食品变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花青素 明胶 膜材料
  • 简介:合成了Cu、Hg和Zn氧氟沙星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 标签: 过渡金属 氧氟沙星 配合物 表征
  • 简介:针对NC306疏水材料所修饰的玻璃表面疏水效果差、防紫外线弱等不足,通过化学法添加环氧树脂AB胶于NC306疏水材料普通玻璃之间,制得一种具有防紫外、自清洁、高透光性和强疏水性能的表面修饰涂料.所制材料测试结果表明:所修饰玻璃表面具有非常优异的防紫外性能,其表面对紫外的透射率为0.78%,紫外吸收率可高达98%;此外,所制复合功能膜涂层较单一NC306材料具有更高的成膜质量.

  • 标签: 疏水膜 表面改性 紫外吸收
  • 简介:为了研究二醋酸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和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选择丙酮和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制备出直径分布均匀的SCA纳米纤维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及相关软件,分析纳米纤维直径分布及形态;在静电纺电压为16kV、纺丝液质量分数为11%、接收距离(C-SD)为12cm的条件下,纺出连续均匀的纳米纤维,其直径分布在200-300nm之间;对二醋酸纳米纤维膜进行透气性测试发现,纳米纤维膜的透气性中性定性滤纸的透气性相当。

  • 标签: 静电纺丝 二醋酸纤维素片 纳米纤维 透气性能
  • 简介:摘要含硼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支持针对以含硼无机非金属体系为主体的各类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随着材料设计理论和制备表征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大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超导体、智能陶瓷材料、各类含硼无机非金属基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不断涌现,使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日趋活跃。

  • 标签: 无机非金属 制备 表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iO2/PVDF纳米纤维复合膜,并把其作为一种增强体浸渍到全氟磺酸树脂中得到SiO2/PVDF/Nafion纳米纤维增强复合质子交换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及纤维分散状态,研究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和热机械性能,并考察了复合膜在不同温度下质子传导性能。结果表明全氟磺酸树脂充分填充纤维膜并且分散均匀,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及热机械性能有所提高,SiO2/PVDF/Nafion复合膜的质子传导率随着纤维中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高,最高可达到0.23S/cm。

  • 标签: 静电纺丝 SiO2/PVDF纳米纤维 纳米纤维复合质子交换膜
  • 简介:苯胺分子中的氨基-NH_2可高岭土层间氧原子或羟基—OH形成更强氢键,发生插入反应而"溶胀"。过硫酸铵引发苯胺原位聚合,成功制备了聚苯胺—高岭土纳米复合粉体。经粒度分析、SEM、XRD和导电率测定等手段,表征了复合粉体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当高岭土含量达50wt.%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导率为:0.253S/cm。表观粒度高岭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分布变窄。由于层状高岭土的诱导作用,使聚苯胺的结晶度提高,聚苯胺高岭土之间不是简单的混合,存在氢键相互作用。高岭土层间受限环境和聚苯胺高岭土之间的氢键自组装,高岭土层间羟基—OH对聚苯胺有质子掺杂作用,使聚苯胺的结构性能发生了变化。

  • 标签: 高岭土 聚苯胺 电导率 纳米复合材料 原位聚合
  • 简介:在空气环境下,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探讨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对样品进行了XRD、IR、VSM等表征。样品表征表明,在最佳制备条件下所制备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为反立方的尖晶石型,粒径约为20nm,饱和磁化强度在61.0e—mu/g以上,具有超顺磁性。

  • 标签: 四氧化三铁 超顺磁性 制备
  • 简介:以四氯化锡和氨水作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SnO2纳米粉体。探讨反应溶液浓度、水热合成温度、水热合成时间和初始溶液pH值对纳米SnO2粉体性能及形貌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水热合成过程中出现的SnO2纳米棒异常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SnO2纳米粉体均为四方晶系金红石型结构,粉末粒径为5~12nm,呈近球形。在反应溶液浓度0.5~2.0mol/L条件下,随反应溶液浓度升高,制备的粉体晶粒平均粒径呈线性增长;在水热合成温度160~22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SnO2粉体的平均粒径从5.1nm增大到9.8nm,在200℃时会出现降低;在水热合成时间6~30h条件下,随反应时间延长,SnO2粉体的平均粒径增大,在20h时降低;随溶液pH值升高,制备的粉体晶粒平均粒径减小。在1.0mol/L、pH值10的反应溶液中,在200℃保温20h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所制备的粉体平均粒径为5.5~8.5nm,粉体均匀性和分散性良好。

  • 标签: 水热合成 SNO2 纳米粉体 制备 粒径
  • 简介:摘要:再生纤维素纤维存在着较多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安全性、透气性。本文对非水溶性聚胍抗菌剂的合成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抗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情况。在抗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过程中,主要使用干喷湿法纺丝技术,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受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 标签: 抗菌再生纤维素纤维 制备 表征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晶型和晶粒尺寸的氧纳米化铝纳米薄膜;通过XRD及AFM分析表征了烧结温度对纳米氧化铝薄膜的晶型及颗粒尺寸变化的影响。在900℃烧结时,氧化铝结构薄膜样品以非晶相和γ-Al2O3共存,颗粒尺寸50纳米;当烧结温度为950℃时开始向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几乎不变,有小颗粒生成,1050℃时基本完成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15纳米,1200℃时基本完成向α-Al2O3的转变,颗粒尺寸20纳米,在晶型转变过程中其晶粒尺寸由大变小而后再变大。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纳米氧化铝薄膜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MgO薄膜.X射线衍射谱显示,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薄膜结晶质量提高;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也得到相同的结果,且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加.

  • 标签: 溶胶-凝胶 MgO薄膜 结构 形貌
  • 简介: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可注射型负载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hVEGF)的胶原基微球,用于组织工程中的缓释效应。将胶原溶液制备成油包水的乳浊液,然后加入水溶性交联剂碳化二亚胺进行交联反应,即可得到胶原基微球。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搅拌混合物乳化液的转速,可得到1um~30um直径的胶原基微球。微球的大小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而成反比例减小(在300r/min-1200r/min之间,每分钟增加100t,则微球直径减小1.8um),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成反比例减小(表面活性剂浓度在0.1%~0.5%之间时,浓度每增加0.1%,则微球减小3.1um)。胶原基微球分别在磷酸盐缓冲液和培养液中带8.86mv和3.15mv的少量正电荷。研究显示,rhVEGF的缓释可长达4周。释放的rhVEGF可诱导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成,表明释放出的rhVEGF仍具有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胶原基微球具有缓释rhVEGF的潜能。

  • 标签: 缓释效应 溶液制备 微球 胶原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