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治疗。方法以50例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治疗结束,患者的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显著提高,术前和术后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度感染3例,血肿2例,神经损伤5例,以上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经对症治疗缓解。结论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并完善细节操作,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松解术 铰链式外固定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17例资料完整的14岁以下儿童创伤僵硬患者施行了肘关节松解术疗效,探索肘关节松解术对于儿童创伤肘关节僵硬的适应证、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1例14岁以下儿童创伤僵硬患者施行了肘关节松解术,1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术前伸肘受限平均42.6°(0-80)°;屈肘平均74.1°(30-110)°,屈伸活动度平均31.4°(0-85)°。前臂旋转均没有受限。术前Mayo评分平均59.7(55-75)分。松解手术距伤或首次术后平均18.4(8-44)个月。手术时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并留置臂丛阻滞的导管作术后镇痛使用。手术主要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尽量完整切除前后方关节囊,切除影响活动的异位骨化,尽量保留外侧尺骨副韧带及内侧副韧带前束,以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如术中松解完成,肘部有不稳定或半脱位趋势,则使用铰链式可活动外固定架。术后第1天即开始被动练习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结果平均随访25.1(7-41)个月。最终随访时,患肢肘关节伸直受限平均为16.5°(0-40)°,肘关节屈曲平均为115.3°(60-130)°;肘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为98.8°(20-120)°,较术前平均改善67.4°。前臂旋转活动基本同健侧。MayoElbowPerformanceScore(MEPS)评分平均为87.5(55-95)分,根据≥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及〈60分为差,本组17例,优10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肘关节松解术能够对儿童肘关节创伤僵硬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囊松解 肱骨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人路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24例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采用内、外侧联合人路手术松解,保留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和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彻底松解挛缩的软组织和清除增生的骨赘及异化骨。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8.2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功能肘关节评分为(81.6±14.8)分,与术前(46.2±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优9例,良1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讨论内、外侧联合人路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措施.在肘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创伤 联合入路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视下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我科在关节镜视下肘关节松解术治疗的31例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对肘关节术前、术后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6~62个月,平均27.8个月。最终肘关节屈曲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9.7)°提高到术后(132.8±9.2)°,伸直活动度由术前的(-34.5±16.4)°提高到术后(-15.5±12.5)°。肘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60.8±28.8)°提高到术后(117.2±19.2)°,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9±16.8提高到术后89.8±11.1。术前与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1例为术后肘关节血肿,另1例为肘关节僵硬复发,均行二次手术,在最终随访时获得满意疗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关节镜视下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镜 创伤后关节僵硬 关节松解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骨折肘关节僵硬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100位骨折肘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较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骨折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加快骨折的恢复时间,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骨折 肘关节僵硬 康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32例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患者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38.5±15.6)岁(范围17~66岁);肱骨远端骨折术后12例、桡骨头骨折术后8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8例、肘关节经鹰嘴骨折前脱位术后2例、孟氏骨折术后1例、鹰嘴骨折术后1例。分别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114.1±27.5) min(范围70~170 min)。术后2例出现轻微的尺神经症状,予以口服甲钴胺缓解。随访时间(38.5±14.4)个月(范围25~69个月)。肘关节屈伸ROM:术前为47.66°±12.05°,术后6个月为93.75°±12.89°,末次随访时为106.88°±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87,P<0.001);旋转ROM:术前为132.19°±22.68°,术后6个月为141.88°±21.91°,末次随访时为149.38°±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4,P=0.012)。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ROM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旋转ROM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ROM、旋转ROM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MEPS评分分别为(1.38±0.94)分和(93.44±5.15)分,较术前[(3.91±1.09)分和(37.97±7.71)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治疗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能显著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提高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缓解患肘疼痛,同时可对肘关节进行彻底松解,最大限度地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镜检查 关节囊松解
  • 简介:摘要肘关节僵硬常见于肘部创伤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临床常表现为肘关节伸直受限>30 °、屈曲角度<120 °、伴或不伴旋转障碍,常用的分型有Kay分型、Morrey分型。临床治疗目的为减轻疼痛、恢复功能、维持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和手术两大类,其中关节镜治疗的适应证为保守治疗3 ~ 6个月无效,伸直受限>30 °,屈曲角度<130 °者,对于功能要求高的患者手术指征可适当放宽。禁忌证包括骨性强直或严重的纤维性僵直、改变肘关节正常解剖的既往手术史,如:尺神经前移术等、肘关节周围有感染灶。手术体位为侧卧位或俯卧位。消毒前应仔细确认相关解剖标志,并做好标记。注水应再次确认以免引起医源性损伤。患者麻醉应先行手法松解,关节镜手术完成应再次于术中行手法松解。由于肘关节周围血管神经较多,术中易导致医源性损伤。因此穿刺很重要,最初软点穿刺注水,其他入路均直视下穿刺。对于前间室常用2个入路,即近端外侧入路:外上髁近侧2 cm,前方1 cm;近端内侧入路:内上髁近侧2 cm,前方2 cm。对于后室有3个入路,直接外侧入路:肱骨外上髁、鹰嘴尖端和桡骨头的三角中心;外侧入路:屈肘30°,尺骨鹰嘴顶点近端3 cm,沿肱骨外上髁嵴,紧贴肱三头肌边缘的外侧;正中入路:尺骨鹰嘴后方近端3 cm,外侧入路内侧2 cm。对于屈曲畸形患者建议先前室、后室,而对于伸直畸形建议先后室、前室。桡骨头周围的滑膜尽量切干净以恢复旋转,应保留环状韧带以维持稳定性。关节镜下处理肘关节僵硬应注意安全第一,术中清理松解尽量彻底,控制前后室的操作时间。术中的手法松解、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手术效果很重要。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关节镜 松解 疗效 手法松解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骨折肘关节早期僵硬在使用TJAS支具配合CPM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肘关节僵硬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使用肘关节JAS支具及CPM机进行关节松解。对照组以治疗师的手法治疗及CPM机进行关节松解。结果60例患者治疗第1周肘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增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第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第3周观察肘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开始1、2、3周及1、3月随访复查X线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折、骨化性肌炎情况及内固定物断裂。治疗3个月后随访评价肘关节功能(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评分(89.18±335)分,对照组(87.18±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此项康复治疗创伤早期肘关节僵硬疗效较好,从而能降低肘关节僵硬的致残率,增加医疗的安全性和简便性,提高操作效率,并且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 标签: 肘关节 僵硬 JAS支具 CPM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内、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OR=4.354,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OR=2.927,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OR=0.277,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OR=2.891,P=0.033)和外侧异位骨化(OR=3.123,P=0.043)的危险因素。结论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肘关节 骨化,异位性 危险因素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位置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采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2例患者,其中最早就诊于我院的时间为2020年3月,最晚就诊于我院的时间为2021年3月,通过抽签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的例数为56、方案为单纯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观察组的例数为56、方案为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肘关节的相关指标情况、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肘关节的伸直、屈曲以及屈伸活动度情况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观察组较优;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合格率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观察组较高。结论:创伤肘关节重度及极重度僵硬采用关节镜联合切开松解术疗法,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关节镜 切开松解术
  • 简介:摘要: 肘关节僵硬是在其外伤常见的并发症,创伤很容易发生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关节囊的增厚并且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肘关节的功能造成障碍,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对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意义重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松解和保守治疗,但是手术松解可能会导致僵硬复发和神经、血管的并发症,带来很多副作用。在没有异位骨化的情况下,相比手术治疗,保守疗法中的人工植入关节假体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关节假体种类多样,与物理治疗相配合治疗关节僵硬效果良好。本文将就人工假体在肘关节创伤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做出综述研究。

  • 标签: 肘关节创伤 肘关节僵硬 人工植入 肘关节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关节僵硬肘关节创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来说,当6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可采取手术松解治疗。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创伤肘关节僵硬的术前评估、松解手术策略、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制定本共识,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诊疗路径。该共识适用于行择期松解手术治疗的成人创伤肘关节僵硬患者。

  • 标签: 肘关节 创伤性 僵硬 松解术 诊疗方案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