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尽管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中非常常见,但它常常被当作精神疾病的二级症状,认为对其主要精神疾病的治疗才是缓解睡眠苦恼的最可行办法。事实上,对创伤应激障碍而言,采用针对睡眠紊乱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创伤应激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论述创伤应激障碍对睡眠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问题。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军人心理创伤应激障碍(PTSD)与适应障碍(AD)患者三种脑诱发电位(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和69例AD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BR)。结果①VEP:Pz脑区的P3波幅PTSD组[(5.1±4.0(μV]低于AD组[(7.2±4.3)μV;P<0.01]。②AEP:Cz脑区的P2波幅PTSD组[(2.8±1.7)μV]低于AD组(4.2±2.1)μV;P<0.01],Cz脑区的P3波幅PTSD组[(4.2±2.1)μV]高于AD组[(2.1±0.9)μV;P<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PTSD组[(5.8±0.3)ms]长于AD组[(5.4±0.4)ms;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潜伏期PTSD组[(5.9±0.4)ms]长于AD组[(5.0±0.5)ms;P<0.01],而波V绝对潜伏期PTSD组[(6.4±0.3)ms]短于AD组[(6.8±0.4)ms;P<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PTSD组[(0.24±0.12)μV]高于AD组[(0.12±0.10)μV;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PTSD组[(0.38±0.11)μV]低于AD组[(0.45±0.13)μV;P<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能对鉴别PTSD和AD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军人 心理创伤 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脑诱发电位 PTSD
  • 简介: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创伤应激障碍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创伤应激障碍(PTSD)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金匮肾气丸治疗。2组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采用创伤应激障碍检查表(PCL-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7项版(HAMA-1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并收集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PCL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10,P〈0.05)。观察组治疗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60,F=58.274,均P〈0.05)。观察组治疗PSQI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联合帕罗西汀对PTSD患者的核心症状、抑郁、焦虑状态以及睡眠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 标签: 恐伤肾 金匮肾气丸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l)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十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与预后清醒的关系。方法分析63例重型TBI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BAEP表现,主要为BAEP中Ⅰ、Ⅲ、Ⅴ波各波峰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峰间潜伏期(LPL)及Ⅰ波与Ⅴ波波幅比。预后以TBI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分为清醒组与未清醇组,组间运用两独市样本t检验以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清醒率为34.9%(22/63),BAEP指标异常焉夏为66.7%(42/63)。双侧Ⅰ、Ⅲ、Ⅴ波PL,Ⅰ~Ⅲ波、Ⅲ~Ⅴ波IPL及Ⅰ/Ⅴ波幅比均正常的21例中有16例清醒(清醒率为76.2%),双侧Ⅴ波PL异常的8例及双侧Ⅲ~Ⅴ波IPL异常的7例均未清醒.单侧Ⅴ波消失的2例未清醒。清醒组与未清醒组间比较发现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Ⅴ波PL及Ⅲ~Ⅴ波IPL。结论BAEP的Ⅴ波PL及Ⅲ~Ⅴ波IPL变化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SCL-90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抑郁
  • 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44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和对照组32例(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对2组的平均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HAMD、NDS以及MBI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且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综合精神评估均异常,需要尽早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因素分析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9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中,睡眠障碍者48例,非睡眠障碍者48例;睡眠障碍患者在性别、卒中部位与非睡眠障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年龄、NIHSS评分、ADL评分、前后循环,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睡眠障碍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与诸多因素相关,及时发现其相关因素并及时干预,有利于改善卒中睡眠障碍,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卒中 睡眠障碍
  • 简介:睡眠障碍是卒中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对卒中预后影响大的特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而且还会增加卒中复发的危险.因此卒中睡眠障碍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对卒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对卒中睡眠障碍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睡眠障碍
  • 简介:卒中睡眠障碍(post—strokesleepdisorders,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并发症,其发生与疾病本身包括卒中部位、神经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相关。PSS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要结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及量表评估作出诊断,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药物及非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本文就PSS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PSSD的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睡眠障碍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研究期内的4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昏迷时间大于10d的持续昏迷组和昏迷时间小于10d的对照组;持续昏迷组患者32例,入院时GCS=5~8分;对照组患者10例,入院时GCS=5~8分.两组患者伤后接受了昏迷期和苏醒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SPECT)扫描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评估;将SPECT所检测的脑区分为额、颞、顶、枕及丘脑5个部位.结果昏迷期SPECT扫描时两组患者均显示多脑区脑缺血,持续昏迷组则全部患者(100%)有双侧丘脑缺血,对照组则无丘脑缺血的迹象.持续昏迷组患者在苏醒期SPECT扫描结果单侧丘脑缺血率为17/25(68%),提示一旦双侧丘脑区缺血改善,大多数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或接近苏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重症颅脑创伤持续昏迷状态可能与双侧丘脑区的缺血有关;长时间持续的多脑区缺血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关系不大.

  • 标签: 脑外伤 持续昏迷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SPECT) 脑缺血 丘脑
  • 简介:FredPlum(1924-2010,图1)是美国神经内科医师,以研究意识障碍和昏迷而闻名天下,他的研究使意识障碍成为神经内科的范畴。Plum对意识障碍的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和命名了“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二是与苏格兰的神经外科医生BryanJennett(1926-2008)一起发现和命名了“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三是挑战了医学伦理学,反对维持无自主意识的生命,支持“生前预嘱(livingwill)”和“死亡权(righttodie)”,影响了全世界的行医准则。

  • 标签: 卒中 闭锁综合征 持续植物状态
  • 简介:2016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报道:我国现有卒中患者7000万人,不同地区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约260-719/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即每12s新发1例卒中;而每年因卒中致死达165万人,即每21s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因卒中致死者占所有死亡原因的22.45%。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疾病管理
  • 简介: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52例.其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57例(37.5%)。

  • 标签: 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护理
  • 简介: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可能与卒中抑郁(PS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外周血小板功能障碍、海马神经元再生及重塑障碍两方面阐述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在PSD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卒中 抑郁 谷氨酸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卒中睡眠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卒中睡眠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1篇有关卒中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优势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的计算。结果有5个因素与卒中睡眠障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习惯性打鼾(0R14.77,95%CI5.52-39.53)、高血压(OR1.3,95%CI1.03~1.66)、糖尿病(OR1.41,95%CI1.08~1.84)、饮酒(OR1.59,95%引1.19-2.12)、皮质型卒中(OR1.31,95%CI1.06~1.63),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尚不能确定性别(OR1.12,95%CI0.96~1.31)、高血脂(OR0.96,95%CI0.7-1.133)、吸烟(OR1.27,95%CI0.73-2.20)、卒中史(OR1.05,95%CI0.74-1.49)与卒中睡眠障碍有关。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及皮质型卒中是卒中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睡眠障碍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电刺激)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对大鼠颅脑创伤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于电刺激24h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施行液压打击术,制备颅脑创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测量创伤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侧海马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vwF)微血管密度;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与单纯打击组比较,创伤3h和6h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P=0.000),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伤第1天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vWF微血管密度即开始增加,至第7天达高峰平台期(P=0.000);与单纯打击组相比,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时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电刺激预处理可促进颅脑创伤认知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创伤前动员机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使得伤更多的内皮祖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有助于伤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脑损伤 干细胞 内皮细胞 认知障碍 预后
  • 简介: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营养状况可能是良好的,但脑卒中一些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影响进食、消化和吸收,由此导致患者饥饿和营养状况恶化.此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合成代谢受限,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营养支持
  • 简介: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不论国内国外TBI的发生率均相当高,研究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170万人遭受脑外伤,而中国TBI的发病率为67.38/10万人口,病死率约为30%[1]。尽管随着脑外伤治疗手段不断提高,已大大降低早期病死率,但是仍留有很高的致残率。TBI的严重后果包括运动障碍、知觉障碍、认知缺陷、语言障碍、外伤性癫痫、人格改变等。

  • 标签: 颅脑外伤 注意障碍 外伤性癫痫 认知功能 电生理研究 TRAUMATIC
  • 简介:辛中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伴随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桔抗剂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出现,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神经系统在抑郁症及PSD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 标签: 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 谷氨酸 抗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