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20多年前,刘心武以其短篇小说《班主任》一举轰动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成就比较显著的文坛新星。刘心武的名字,已经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大学中文专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可以看到其中有一节是专门介绍刘心武和他的《班主任》的。现在,刘心武在近十家报刊开设了专栏,《中国青年报》、

  • 标签: 刘心武 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史 伤痕文学 短篇小说 中文专业
  • 简介:  [自序]  是的,这就是我  估计愿意看这本书的,主要是两种人.  一种早就知道了我.多半是1978年前后,读了我的短篇小说等作品后,就一路追踪阅读我那以后的作品,长篇小说,纪实小说<5·19长镜头>……但是,进入上世纪最后十年,我的生活和写作都边缘化了,这些读者随着年龄增长,也都遇到了人生当中许多的关坎,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我后来又写了些什么,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就不大清楚了.但是,2005年,我忽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连续讲了23讲,跟着又出了两本共36讲的书,引出了不亚于当年那样的社会性轰动,有人甚至认为比那时候还更热闹,这些我的老读友或兴奋,或惊讶,因此,他们或者就想了解: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来的?……

  • 标签:
  • 简介:启蒙,英文Enlightenment有“照亮”之意,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启蒙”内涵是以18世纪英法启蒙运动思潮为主体,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起来的。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使人类获取了自身理性的自信而产生。由理性崇拜倡导自然神论,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由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近而产生政治变革的需求。出于宏观生存环境提升的需求,

  • 标签: 文学论 刘心武 “五四”新文学运动 宗教神秘主义 启蒙运动 18世纪
  • 简介:今年五月.我在博客网上发表《从刘心武“包二奶”看知识分子堕落》一文,引起了反响,在这篇文章里我开宗明义地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堕落,以《红楼梦》为标志。一是一些红学家没有把时间花在红楼梦文本分析上,而是过多地花在考据上,这是一种学术误导,超越文学形象地去研究林黛玉、秦可卿身世是一种学术无聊,是一种精神上的包二奶.

  • 标签: 学术批评 刘心武 中国知识分子 “包二奶” 《红楼梦》 中国文化
  • 简介:说明清朝已有不少《红楼梦》续书出现,但大都是从通行本的一百二十回往后去续,有的从通行本中林黛玉死后续。当代有几种从八十回后去续的,各有特点,但多是作者的自由发挥。本续书则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以及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一次尝试。

  • 标签: 《红楼梦》 刘心武 自由发挥 文本细读 通行本 林黛玉
  • 简介:“爱情”是一本奇妙的书,几乎所有的人都想把它读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呢?刘心武先生的《美丽的胡萝卜》以其巧妙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对“爱情”作出了精妙的诠释。

  • 标签: 胡萝卜 刘心武 欣赏 “爱情”
  • 简介:刘心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估价:29.00元著名作家刘心武的这部文学人生回忆录,均为作者亲历的文学往事

  • 标签: 刘心武话里 命中相遇 相遇刘心武
  • 简介:<正>应作协四川分会和四川人民出版社邀请,著名作家汪曾祺、林斤澜、刘心武、孔捷生、何士光等来川参观访问,于四月九日抵蓉,受到有关领导的热情接待。十二日,作协四川分会举办报告会,五位作家分别向成都地区的专业、业余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体会。汪曾祺同志发言题为“美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他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史和实践,主张“作家要描写生活中美的东西,要对生活加以净化。”林斤澜同志着重阐述了对文艺多样性的见解,力主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并存,切忌因个人的喜恶而限制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刘心武 专业作家 何士光 汪曾祺 成都地区 林斤澜
  • 简介:刘心武的文章不以文辞绚丽、意境华美或理趣盎然、富于哲思见长,往往是靠一件件精心选择而又不事雕琢的事件,靠一种质朴无华的语言,靠娓娓道来的叙述去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读他的文章感受到的常常不是文人刻意的煽情,而是一种生活的原生态的震撼。

  • 标签: 刘心武 赏析 黄钟 警世 原生态 文章
  • 简介:<正>恐怕很少有人会将刘心武视为1976年以后中国最杰出最有艺术深度的作家,但同样也很少有人会否认刘心武是这一时期中国最有社会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想这种“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层意义上:第一他是个迄今为止“贯穿始终”的人物。中国文学在“文革”后的真正转机便是发表于1977年11月号《人民文学》上的刘心武短篇《班主任》,到1985—1986年,他又以一系列社会小说新作推动了“纪实小说热”的出现并使其成为目前最新的文学动

  • 标签: 刘心武 新时期小说 伤痕文学 新时期文学 班主任 作家
  • 简介:本书的10个故事分别取自尤尼尔的岛国童年和新泽西青春期生活片断,拼出有色移民挣扎于文化隔阂和物质匮乏中的生存图景,凸显出在这贫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渴望爱与归属的少年群像。文章语言幽默,抒情自然,滑稽与诗意并行,唤人深思与自省。

  • 标签: 红楼梦 刘心武 沉溺 生活片断 文化隔阂 有色移民
  • 简介:<正>刘心武这个名字对所有经历过新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无法回避和摆脱的,他以他的《班主任》、《如意》、《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钟鼓楼》等文本标帜了一个我们仍然处在它的巨大影响中的时代。刘心武赐于了那个时代以形象,而那个时代又似乎无可争议地以刘心武和他的那些同辈作家作为它的表征。刘心武这个名字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而他的作品为这个新时期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和精神的存留,这些存留不仅可以提供见证,也可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

  • 标签: 刘心武 文化转型 新时期文化 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 寓言化写作
  • 简介:刘心武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积极入世的作家,他的文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现实、现世,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批判功能。从他早期的《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等以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为主的小说,其后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崇尚理解的小说,抑或是后来的《风过耳》、《四牌楼》等以挖掘人性为主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贯穿在作品中的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 标签: 社会批判功能 批判意义 刘心武 小说 市民意识 救世
  • 简介:本文以刘心武在七八十年代之际的创作为研究中心,从“叙事性的历史文献”的角度把这些小说读作同时代精神和思想图景的记录。通过文本细读,本文详细分析了小说所包含的1970年代末期“精神危机”状况的多重表现、刘心武在作品中对于创伤性的精神状况加以克服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的走向和限度。

  • 标签: 刘心武 1970年代末 精神危机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