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本文报道1例3岁4个月成功接受手术矫治的病例。患儿左、右冠状动脉共同起自肺动脉右窦的一条主干,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儿随访半年结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冠状动脉是指左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与心脏或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冠状动脉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外科治疗 诊断 冠状动脉瘘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活动后胸痛1个月”入院。否认既往有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体检:BP:121/60mmHg(1mmHg=0.133kPa),HR:80次/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正常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示:右冠状动脉明显增宽(O.8cm),少中量二尖瓣反流。

  • 标签: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肺动脉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0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7例,年龄0.2~12.3岁(中位年龄1.7岁),体质量5.7~44.3 kg(中位体质量11.6 kg)。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策略(肺动脉内隧道技术、主动脉壁和带蒂肺动脉壁缝合、带蒂直接移载、左主干开口成形术)恢复双源冠状动脉供血,其中4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指标:监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并比较其在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结果全组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死亡。2例重症婴儿术后延迟关胸6 d和9 d。9例患儿出院后获随访1个月~4.5年,均未出现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症状。患儿术后早期与术前LVEF分别为62.1%(39.0%,63.5%)和59.0%(40.0%,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1.000);末次随访LVEF为64.0%(60.5%,67.5%),较术后早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0,P=0.034)。术后早期二尖瓣反流与术前、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3、1.41,P=0.257、0.157)。结论对于小儿ALCAPA采用个性化外科矫治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效果。

  • 标签: 心血管畸形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心力衰竭 二尖瓣成形术
  • 简介:目的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早期结果,并总结此类疾病早期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2年1月1至2016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收治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手术患儿共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收集患儿术前心功能指标,术前一般资料,术后超声,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滞留时间等术后相关指标。对所有65例患儿按术前射血分数(简称EF)30%分组,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间相关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入选患儿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手术年龄(中位数)12月,术前体重(中位数)8.5kg,术前射血分数(EF)44.23±22.6%,左室大小39.69±7.73mm,体外循环时间121.67±56.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数)67min,22例患儿因二尖瓣反流重而行二尖瓣成形,呼吸机支持时间(中位数)24h,ICU滞留时间(中位数)3天,死亡2例,二次插管7例,ECMO辅助3例,延迟关胸8例,腹膜透析6例。对于EF30%作为患儿分组指标,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术前情况,EF〈30%组患儿年龄、体重明显小于EF≥30%组,而EF≥30%组患儿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小于EF〈30%组患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ECMO无明显差异,EF≥30%组行二尖瓣成形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EF〈30%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多于EF≥30%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EF〈30%组患儿二次插管、腹膜透析、延迟关胸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率比较,总体死亡2人,均为EF〈30%组患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患儿自身对照,拔管时EF较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出院时EF较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比较,拔管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出院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结论

  • 标签: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射血分数 冠脉再植 延迟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 标签: 冠状血管畸形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ALCAPA并进行手术矫治的44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5岁,体重范围为4~97 kg,中位有创通气时间为66 h。根据有创通气时间进行分组,将有创通气时间>66 h作为延迟拔管组,共23例;将有创通气时间≤66 h作为非延迟拔管组,共21例。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二尖瓣瓣膜反流情况,收集两组患儿诊断分型、术前红细胞压积、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血管活性药指数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ALCAPA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儿中,成人型占59.1%(26/44),婴儿型占40.9%(18/44)。冠状动脉移植术43例,Takeuchi术1例。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或无反流21例,中、重度反流2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其中4例为残留肺动脉瓣上狭窄。术后延迟关胸11例,应用体外膜氧合5例。与非延迟拔管组相比,延迟拔管组患儿的中位年龄较小为0.67岁,术前红细胞压积较低为(32.32±3.7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拔管组术前诊断为婴儿型占65.2%(15/23),术前二尖瓣反流为中、重度占73.9%(17/23),高于非延迟组的14.3%(3/21)和28.6%(6/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拔管组患儿术后24 h的LVEF为(42.77±20.60)%,低于非延迟拔管组的(57.80±10.66)%;术后24 h最大VIS为(16.94±9.92),高于非延迟拔管组的(9.87±3.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0/23),高于非延迟拔管组的9.5%(2/2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ALCAPA术后延迟拔管的影响因素,患儿年龄越大,延迟拔管的风险越小。

  • 标签: 心脏病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机械通气 年龄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特点,并评估其手术效果。方法本院2012年5月-2015年1月共收治ALCAPA患者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6个月~49岁。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和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LCAPA5例患儿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哭闹后呼吸短促、烦躁、四肢末梢苍白、多汗等临床特点,3例成人患者有劳累后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ECG表现7例有电轴左偏;6例在Ⅰ、aVL、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并有ST段下移、T波倒置;2例出现完全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心动图表现8例患者均表现为右冠状动脉扩张、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4例患者存在二尖瓣轻-中量返流,2例患者为二尖瓣大量返流;4例患儿为左心室心内膜纤维化、弹力纤维增生。增强CT表现为8例患者均表现为右冠状动脉粗大、迂曲。心导管检查表现为3例成人患者行心导管检查,均表现为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侧枝循环丰富;左心室前外侧壁活动减弱。8例患者均行主动脉植入术;2例重度二尖瓣返流患儿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超声、CT、心导管、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可以明确ALCAPA的诊断,尽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左冠状动脉 肺动脉 主动脉植入术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理生理现象。该异常起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同时,文章中报道了此类病例的丰富侧支循环现象,这些侧支循环在维持心肌血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估此类病变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左冠状动脉 肺动脉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肺动脉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后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