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以整个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的,而工会在进行经济斗争时必然会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阻碍和压力,但是它们不会发展成为政治组织,而是要寻求政治组织的支持。特别是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和发展,工会成为社会主义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阵地。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但工会的活动范围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社会主义政党则力图在政治上对工会施加影响。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合作,工会仍旧是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力量。

  • 标签: 社会主义政党 工人运动 工会 第二国际
  • 简介: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平衡和不平衡是这一工程中的两个重要考量。一般而言,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国民经济能不能获得按比例和协调的发展,关键就是要看对平衡和不平衡这一对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态度。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对此一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这就意味着平衡成为不平衡和不平衡成为平衡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努力把搞好平衡作为制定政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有了这样的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毛泽东 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和目标内容,都将直接转化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指导原则。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自然 道德建设
  • 简介:后马克思主义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拉康的"他者"概念直接促成了拉克劳、墨菲"对抗"概念的形成。"他者"与"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或者说大写他者对主体的压迫,形成了他者与主体之间的对抗关系。对抗概念的提出,使得拉克劳、墨菲得以扬弃黑格尔著名的主—奴关系的矛盾辩证法,进入到他者与主体之间的对抗关系之中。对抗既不是对立,也不是矛盾。对抗关系的形成使得对抗中的主体不得不变换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于是矛盾关系中的主体就转变成了对抗关系中的主体身份。同时,对抗是在他者与主体之间差异的、附属性的关系消失,并转化为压迫性的关系的情形下,才能形成真正的对抗。因此,不同主体身份之间的等同替换就成为了对抗出现的条件。这一点凸显了后马克思主义的在近代哲学的主体问题上的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不仅如此,从"他者"到"对抗"的转换,以及其中所突显出的"主体"的地位及其变化,也折射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从此,主体不再是近代哲学那个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的个体,而是逐渐转换成了一个具有"意识形态"的对抗特征的,被误认的个体。所以,从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到拉康的"他者",再到拉克劳、墨菲的"社会对抗",这一理论进路既是主体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和自明性的过程,也是主体在现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获得社会认同,重塑自我的社会历程。

  • 标签: 他者 主体 主体身份 对抗 从属关系:压迫关系
  • 简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有两次重要讲话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一次是他于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闭幕式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一次是他于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如果没有第一次讲话,中国就不可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如果没有第二次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 标签: 邓小平 两次重要讲话 中国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