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18个月以下与18。36个月两组脱位手法复位后髋关节形态发育情况进行回顾研究,探讨18个月以上脱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位(或蛙式位)石膏及外展支架固定治疗的36个月以下患儿78例(97),根据复位时年龄分为两组:〈18个月组与≥18个月组(18~36个月)。通过骨盆平片上臼指数、髋关节内侧间隙、股骨头骨骺核、股骨头中心距离差及沈通线结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残余发育不良分别对手法复位后6、12、24、36个月髋关节形态变化进行复位后平均25.2(6~6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手法复位后臼指数及髋关节内侧间隙下降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0.57,α=0.05);股骨头骨骺核发育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α=0.05);股骨头中心距离差下降水平组间差异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349,α=0.05);沈通线在两组手法复位后都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由复位前不连续,到复位后6个月支架拆除后连续,随着下地行走又欠连续。18~36个月组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稍低于〈18个月组(P=0.04,α=0.05),而残余发育不良率前组高于后组(P=0.01,α=0.05)。结论18个月以上发育脱位手法闭合复位治疗仍然可行。

  • 标签: 髋脱位 先天性 髋关节 儿童 X线 髋脱位 发育性
  • 简介:摘要发育髋关节脱位(DDH)是儿童常见先天发育畸形之一。如果没有及时有效治疗,恢复臼与股骨头良好对应关系,常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生活质量,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及良好的预后,需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的一般临床表现和体征、检查及治疗等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发育髋关节脱位臼前倾角的变化,为手术选择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手术前发育髋关节脱位DunnⅠ型28,DunnⅡ型19,DunnⅢ型22.选取手术后为优的17.正常髋关节12.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行臼三维重建,测量通过两侧Y形软骨中心O点的横断面测量臼前倾角.结果:臼前倾角度数正常组<术后<DunnⅠ型<DunnⅡ型<DunnⅢ型.结论:发育髋关节脱位臼前倾角大于正常,并且随脱位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大,手术中应减少臼前倾角.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髋臼 前倾角 CT
  • 简介:摘要“蛙式”位石膏固定治疗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可以使脱位的关节良好复位,且不容易发生再移位。

  • 标签: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石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外侧臼成形术与经典的Salter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脱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儿童发育脱位病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患儿行经外侧臼成形术治疗,B组患儿行Salter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臼角均较术前减少(P

  • 标签: Salter截骨术 经外侧髋臼成形术 儿童发育性髋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要求体位舒适、稳妥,注意保暖。患儿取水平仰卧位,双上肢自然屈曲外展,避免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约束固定上肢和健侧下肢,约束带以能容下一指为宜,且应整平,防止勒伤;安置体位时,巡回护士动作要温柔,注意皮肤受压情况;移动体位应注意各管道的保护,慎脱落。

  • 标签: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岁以内发育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术前磁共振相关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预判。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60)符合条件的发育髋关节脱位患儿资料,其中男9例,女48例。术中根据Bowen造影标准将患儿分为3组,闭合复位成功为A组(26例),闭合复位失败为B组(24例),无法复位为C组(7例)。在磁共振上测量三组患儿术前关节囊前入口角(anterior access angle,AAA)、下入口角(inferior access angle,IAA)、冠状位最大入口直径(coronal maximal access diameter,CMAD)、轴位最大入口直径(axial maximal access diameter,AMAD)、轴位股骨头直径(axial femoral head diameter,AFHD)、冠状位股骨头直径(coronal femoral head diameter,CFHD)、冠状位口径比(CMAD/AFHD)及轴位口径比(AMAD/CFHD)等指标,比较三组数据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侧别、年龄、脱位程度、负重时间等和治疗方式的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闭合复位组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拐点。结果3组数据的AAA、CFHD、AFHD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AA角为(108.2±9.8)°,显著大于B组(98.8±11.2)°和C组(91.7±6.9)°,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在CMAD、AMAD、CMAD/AFHD等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AMAD/CFH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CMAD、AMAD、CMAD/AFHD、AMAD/CFH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侧别、脱位程度、负重时间等和治疗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有相关。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组数据ROC曲线下最大面积为AMAD/CFHD(0.848),确定AMAD/CFHD的敏感度(74.1%)、特异度(92.3%)及拐点(0.515)。结论术前磁共振指标IAA、CMAD、AMAD、CMAD/AFHD、AMAD/CFHD可作为术前预判因素。当AMAD/CFHD比值>0.515时,建议行闭合复位治疗。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发育性髋脱位 闭合复位 关节囊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及平片连续观察发育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髋关节软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复位后股骨头是否获得同心圆复位、实现"靠港"以及股骨头坏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7月间年龄在6~24个月、单侧完全脱位、在我院接受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的DDH患儿,在闭合复位术后当天及术后每2~3个月更换石膏裤前进行MRI复查,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在MRI图像上将患盂唇软骨复合体(labro-chondral complex,LCC)分为4型,应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LCC分型的可靠和可重复性。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患侧股骨头圆韧带、臼横韧带、臼脂肪垫增厚率在MRI随访时有无区别;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患侧软骨臼头指数在随访时有无区别;统计闭合复位当天股骨头同心圆复位率、最后一次更换石膏时患侧股骨头的"靠港"率和复位后随访18个月及以上者患侧股骨头坏死率。结果共纳入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DDH患儿63例(63),LCC分型一致在观察者间为0.84(95%CI:0.74~0.91),观察者内为0.94(95%CI:0.90~0.97)。LCC在复位当天多为4型(93.7%,59/63),在第二次复查时多为1型(50.9%,28/55),即恢复正常形态。股骨头圆韧带、臼横韧带、臼脂肪垫在复位后肥厚率为94.5%~100%,在第二次复查时肥厚率降为10.9%~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χ2=86.4;χ2=97.9,均P<0.05)。软骨臼头指数在复位当天为68.1±12.1,在第二次复查时增加至84.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P=0.002)。58.7%的股骨头实现"靠港",8.6%出现股骨头坏死。结论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的DDH患儿髋关节软组织异常结构在复位后大多逐渐恢复,60%的股骨头可实现"靠港",短期随访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较低。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外固定器 磁共振成像 股骨头坏死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发育脱位(developmentaldislocationofthehip,DDH)的病因目前不明,但其与髋关节松弛密切相关。该研究通过比较DDH患儿与正常儿童关节囊中Ⅰ,Ⅲ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以探索DDH患儿髋关节松弛的原因。方法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9对发育脱位患者及正常儿童配对比较。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COL1a1COL3a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COL1a1在DDH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COL3a1在DDH组mRNA水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其蛋白水平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DH患儿关节囊中Ⅰ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较正常同性同龄儿降低,可能是导致DDH患儿髋关节松弛的原因。DDH患儿髋关节松弛可能与Ⅲ型胶原含量无关。

  • 标签: 发育性髋脱位 关节松弛 关节囊 胶原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应用于大龄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关节囊,找到真臼,去除真臼内填充物和粘连带.复位股骨头;以髂前下棘上缘和坐骨大切迹为标志,作前1/2髂骨全板截骨,将髂骨外侧皮质沿臼弧上方1cm向内向后作半板截骨,然后向下向外下压旋转臼,嵌入植骨块,增加股骨头包容。结果本组共16例22,经2~4年的随访,按照周永德先天性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5,良6.可1,术后优良率为90%。结论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是治疗发育髋关节脱位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 标签: 髋关节 脱位 髂骨复合截骨旋转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发育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对照组优良率为7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发育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保证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规划辅助臼周围截骨(PAO)治疗早期发育髋关节脱位(D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44)CROWE Ⅰ型DDH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9例22,男4例(4),女15例(18);年龄为[23(19, 39)]岁;采用3D打印术前规划辅助PAO治疗。对照组20例22,男2例(2),女18例(20);年龄为[23(20, 29)]岁;仅采用PA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Wiberg中心-边缘角、臼顶倾斜角、臼覆盖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所有患者术后获6~12个月(9.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0(90, 120)min]、术中出血量[160(150, 180)mL]、住院时间[6(5, 7)d]、术中透视次数[24(22, 25)次]均优于对照组患者[140(100, 157)min、200(180, 250)mL、9(7, 11)d、28(24, 3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即刻Wiberg中心-边缘角、臼顶倾斜角、臼覆盖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PAO治疗早期DDH效果确切,但是3D打印术前规划辅助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二者结合的疗效较单独应用PAO更好。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3D打印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21例共33个髋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7个髋关节,女16例26个髋关节。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4.124-1.23)岁。所有对象均接受pemberton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4个月,平均23个月。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手术后优良率为93.94%。X线结果显示,有19例达到同心圆复位,无再脱位发生,有2例患者分别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关节僵硬。结论对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pem—berton臼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的改良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脱位术前个体化设�

  • 标签: 髋脱位 旋转 股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发育不良(DDH)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22)应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DDH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8.6~16.8岁,平均13.5岁;左侧12,右侧10;按照Tönnis分级标准均为Ⅰ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年6个月~3年6个月,末次随访X片评估的患平均臼Sharp角由术前53.5°±5.2°降低至术后40.8°±2.3°,平均中心边缘角由术前10.5°±2.9°改善到术后的35.4°±5.6°,平均臼顶角由术前38.6°±2.8°降低到术后的6.7°±1.3°,臼头指数由术前(54.3±5.2)%增加至术后(86.2±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17.6、50.1、27.5,均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临床功能分级评价,17优,3良,2可,优良率为90.9%(20/22);根据Severin X线评分标准评价,Ⅰ级8,Ⅱ级12,Ⅲ级2,优良率90.9%(20/22)。末次随访X线片髂骨耻骨截骨处愈合良好,坐骨截骨处骨不连3例,骨不连发生率为13.6%。结论对于大龄DDH患儿,采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髋关节脱位 截骨术 儿童 骨盆
  • 简介:大年龄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一般是指6岁以上儿童,由于患儿持续负重,臼、股骨头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软组织也随着股骨头的逐渐上移而明显变形。2001年以来作者采用切开复位,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并加盖术治疗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髋脱位 骨盆骨 外科学 临床治疗
  • 简介:背景:高位脱位发育不良患者的骨和软组织畸形严重,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风险高,并发症多,而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可以简化置换方法。目的:回顾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高位脱位发育不良患者17例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发育不良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获得至少2年以上随访,共21髋关节,对置换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改善以及髋关节部位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随访(48.0±20.5)个月。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高于置换前(P〈0.05)。患者主要症状为双下肢不等长,下蹲后站起困难、下肢力量不足及下肢软组织紧张。1发生大转子骨折以钢爪固定;4在置换中股骨距裂纹骨折以钢丝捆绑。1例患者置换后出现股神经损伤表现,获得部分恢复。所有患者无感染、脱位和假体松动出现。结果说明,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短缩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但仍需要一定的置换技术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其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下截骨 髋臼发育不良 髋关节脱位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近一年来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0例患儿的护理作回顾总结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经围术期精心护理,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髋关节能得以恢复,无下肢畸形、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是护理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工作的重点。

  • 标签: 发育性 髋关节脱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AS护理模式联合功能锻炼对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患儿中选取12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法分组:将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者设为对照组和将实行ERAS护理模式联合功能锻炼干预者设为研究组各60例。就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康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患儿的髋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98.33%)高于对照组(85.00%)(χ2=6.982,P=0.008);②研究组患儿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23.214、40.889,均P=0.000);③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8.33%)(χ2=6.988,P=0.019)。结论ERAS护理模式联合功能锻炼用于儿童发育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护理中效果确切,可加速患儿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对改善康复效果有积极影响。

  • 标签: ERAS护理模式 功能锻炼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