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古时期敦煌地藏信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伴随着经典及疑伪经、灵验故事的传播而不断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本、图像与仪轨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敦煌遗书及相关佛教经典的解读,试图从敦煌遗书记载之地藏信仰仪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通过对如地藏忏法、地藏菩萨十斋日和七七斋等仪轨的重构分析,重新认识图像和文本在仪轨运行过程中迫特殊含义与关联性,以期了解三者在特定空间内的组合配置关系、宗教内在意涵和功能,进而再现中古敦煌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的地藏信仰世界。

  • 标签: 敦煌 地藏信仰 文本 图像 仪轨 《道明还魂记》
  • 简介:近年来,仪式音乐研究成为音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就仪式音乐研究的主要取向而言,可以归纳为"礼乐范式""音乐范式"和"音乐人类学范式"三种主要研究模式。其中,"音乐人类学范式"较多地借鉴了西方人类学理论,也使用了大量的人类学术语。而"礼乐范式"和"音乐范式"则立足于中国传统,有着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特别是"礼乐范式",它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沃土中的研究范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礼乐范式"就是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是中国视角的仪式音乐研究;"音乐范式"也具有浓厚的中国经验特点,其所涉及的律、调、谱、器等音乐形态的方方面面,多是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下的具体表现。

  • 标签: 仪式音乐 研究范式 礼乐范式 音乐范式 中国经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戏剧的缘生形态一直为戏剧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们所关注。尽管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戏剧作过经典的论述,但毕竟在戏剧发生学方面仍有一些谜团尚未彻底解开;直到今天仍不少的质疑者、反对者。本文试图从戏剧与仪式的关系入手,借助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西方戏剧的原始形貌进行探讨,并试图说明戏剧原本就是祭祀仪式的一种雏型和演变,二者互疏互证.揭示古希腊戏剧的一些肇端性因子。

  • 标签: 古希腊戏剧 剧作 仪式理论 原本 西方戏剧 经典
  • 简介:《左传》中关于婚礼及婚姻关系的记载是研究当时上层社会婚姻形式与文化的重要史料。该文以婚礼进行的过程为序研究春秋时期婚礼举行的各项礼仪,并以书中记载的特殊婚姻形态为依据分析了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

  • 标签: 左传 婚礼 婚姻
  • 简介:中国古代音乐在早期生成中包含了来自先民对天象的观察和理解。这一点构成了远古先祖最原始的观念联想和智慧萌芽,同时,也构成了中国音乐未来发展有别于西方音乐的不同向度。夏商时期,由“天”所发端构成的这种稳固的意识,逐渐地渗透在先民的意识中。社会秩序规范的设计构筑,人间生活方式的终极价值评价,都在其中。五音的萌芽和生成,正是以对“天”的理解及观念推衍。乐在古人的建制中,无疑和天道的运行相关。从天地日月的观察到大地四季的变化,再到人间秩序的形成。所有这些通过天意反映出来的古老观念,可看作中国古代音乐所由生发的独特思路和起点。

  • 标签: 古代音乐 天象 审美
  • 简介:摘要:中国是“礼乐之邦”,在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先民创造了优美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随着历史发展、朝代更替,音乐也分为皇家与民间、祭祀与欢庆等多种形式类别。天坛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场所,祭祀天神之地,所用音乐是为最高等级,所藏乐器包含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具有鲜明的含义和特殊的寓意。

  • 标签:
  • 简介:保生大帝信仰的祭祀于宋代已形成,从福建的白礁、青礁逐渐传播至台湾与东南亚地区,其中白礁的宋代开基二大帝神像,传播至台湾台南的学甲慈济宫,使其成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至关重要的宫庙。三百多年来,学甲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道出了白礁与学甲的亲缘关系。观察目前各地的祭祀仪轨,可以使我们探析祭祀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其象征意义。

  • 标签: 保生大帝 祖庙 学甲慈济宫 祭祀仪轨
  • 简介:礼乐精神发凡并及礼乐的现代重建问题罗艺峰提要:《淮南子》云:“礼乐未始有常制。”现代社会的礼乐重建决不是复古、崇古、遵古。中华礼乐,若论泛义,则多联系于情感、心理的因素;若论狭义,则多与政教、国家有关。中华礼乐,有它的神话时代,其深层结构,已含蕴华夏...

  • 标签: 礼乐 现代重建 象征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世界观和方法论 神话时代
  • 简介:[摘要] 在“西方中心”价值体系作用下, “我者/他者”的文化研究意涵越来越突出,“他者—东方”在西方话语策略下成为被偏见化的存在,因此还原“东方”的基本面貌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彭兆荣教授的《文学与仪式》一书,从文学人类学出发,在“酒神祭仪”的切入点下对 “西方中心”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和反思,说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非西方的“边缘形态的异质性特征”,揭示其中所隐含的“东方因子”。

  • 标签: []酒神 东方因子 边缘形态
  • 简介:[摘要] 在“西方中心”价值体系作用下, “我者/他者”的文化研究意涵越来越突出,“他者—东方”在西方话语策略下成为被偏见化的存在,因此还原“东方”的基本面貌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彭兆荣教授的《文学与仪式》一书,从文学人类学出发,在“酒神祭仪”的切入点下对 “西方中心”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和反思,说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非西方的“边缘形态的异质性特征”,揭示其中所隐含的“东方因子”。

  • 标签: []酒神 东方因子 边缘形态
  • 简介:清人褚人获的中有一则关于古代杂技方术的记载,其曰:"嘉靖戌子,鄂城有人自河洛而来,善幻术.妇谓其夫曰:‘可上天取仙桃与众看官吃.'其夫将所负之绳抛之,绳直立如木.天忽开一门,晴霞绚云,闪烁拥簇,与绳接.其夫缘绳而上,从天宫掷桃下,叶尤带露,人皆遍食之,甘美异于常桃.久之,闻天上作喧诟声,忽见其夫之首足肢体片段而下,鲜血淋漓.妇伏地大哭曰:‘频年作法,不逢天怒,今日乃为天狗所伤,亦是众官所使.事关人命,本不敢仇怒,但求舍钱治棺殓去可也'.众皆大惊,醵金一两余给之.妇合肢体成人形,盛以蘧篨,谓肢体曰:‘可起矣.'肢体应声曰:‘铁足否?'妇曰:‘足'.其夫忽起,收拾其绳毕,乃负之而去."[1]

  • 标签: 肢体 源流考 血淋 成人 作法 藏族
  • 简介:通过对大学仪式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学仪式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大学仪式的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大学仪式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个方面。

  • 标签: 仪式 形态 特点 功能 道德教育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重庆北碚 礼乐文化 音乐教育
  • 简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 标签: 礼乐教化 儒家 “为仁由己” “仁” 恻隐之心 “礼”
  • 简介:檐前雏燕毛泽东有《卜算子·咏梅》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年腊月,剡溪两岸,果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卷下一天大雪,雪密如玉屑,滋润美艳,如粉如蝶,纷纷扬扬落在草房上,落在田野里,路径行人绝迹,大地一片混沌,像是刚出生的我。父亲抄小路去塘下村,找接生婆,回来时,笠上积雪已盈寸,我的出生,在我家可比是梅花报春,祖母闻讯,也兴冲冲从上街头赶下来,父亲去村店里一下买了两包大前门香烟,颤抖着手,逢人就忙不迭地分发。离黄郎地向西南一公里,隔条溪水田畈有个梅溪湾村,紧靠天台山脚,村前茶山桑竹富饶,村边溪水潺潺,村里也多是务农人家。其时,我母亲在上海肇嘉滨路一家丝织厂做工,我满月后,便四处托奶娘,终于寻到梅溪湾叶家。母亲亲自把我抱到养娘这里。可我离了娘身,偏是日夜啼哭不止,由我奶娘抱着哄着,在屋里来回走。叶家养了我一星期后,我仍是"水土不服",奶娘只好深夜把我送回,那天晚上,母亲在灯影里

  • 标签: 大前门 村前 我一 叶家 天台山 彤云密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8-01
  • 简介:元代后期真定路儒学礼乐生共78人,是为了让真定路学乐户名单以及免除他们赋役的规定勒之坚石,碑名《真定路学乐户记》[10]

  • 标签: 礼乐考
  • 简介:本文分析了泰山封禅及民俗文化中反映出的礼乐形式,探讨了泰山作为古老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礼仪传统。

  • 标签: 泰山 礼乐文化 乐户 封禅
  • 简介: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论,但对礼乐文化、礼乐文明的内涵却见仁见智,有以文化模式论,有以文化体系论,不论何种认知,都不能脱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礼和乐。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于国家意义上乐与礼制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具有体系化、等级化、多类型、多风格的特征,以礼仪用乐的诸种形态诠释礼乐观念、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言说礼乐,首先是依礼制有仪式诉求,据礼制仪式类型设计乐制类型形成整体意义,以彰显乐之多功能性存在。当礼制仪式用乐理念固化,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时段不同会有所差异,但三千载一以贯之存在当无疑义。探讨礼乐思想、礼乐观念、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我们既要从礼、礼制、礼制仪式的整体进行把握,又要从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的对应,从礼乐形态礼乐本体、与礼乐相关的制度等层面进行认知。在礼乐意义上,这礼与乐为并置互融关系,不如此会导致礼乐概念的泛化,甚至以礼代乐。中华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均有依不同仪式类型用乐的理念,从国家到民间都有仪式用乐诉求,周公开创的国家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成为后世圭臬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 标签: 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 功能意义 仪式诉求 仪式仪轨礼乐形态 上下相通
  • 简介: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 标签: 荀子 儒家 礼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