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中、术后护理。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手术,无并发症发生,3-5天后痊愈出院。结论经导管封堵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围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护理
  • 简介:目的为了评估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继发孔型,直径5~34mm,中、术后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进行监测,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房水平分流情况。结果8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100%。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显示:房间隔封堵器位置合适,房水平分流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提高,患者活动增加。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无风险及并发症,为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实现了新的突破。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ASD 临床资料 治疗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的围期护理。方法抽取48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接受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封堵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护理 经胸微创食道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对策。方法本文涉及的患儿例数一共为80例,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围手术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过程中,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多方面进行护理措施,可以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保证患儿的健康。

  • 标签: 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周漏经皮介入封堵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 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心脏瓣周漏经皮介入封堵的4例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评估,中密切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观察病情,完善出院健康指导。【结果】4例心脏瓣周漏患者均手术顺利,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对心脏瓣周漏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全过程给予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脏瓣周漏 经皮介入封堵术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58例先天性介入封堵的护理体会。方法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的生理特点,针对性对他们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全组病人介入封堵治疗,只有1例(封堵器脱落)又行手术治疗外,其余均治愈。结论加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特点,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通过对6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患者的观察,总结了心理、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介入治疗62例,成功62例,成功率100%。结论封堵介入治疗先心病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是先心病有效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介入封堵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的效果和反应,实际病例来证明介入封堵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的优势。方法在手术前对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实行介入封堵术前进行身体检查、心理教育、手术中检测还有和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手术后为能使患者尽快康复,应及时观察穿刺口、下肢循环情况、尿量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儿封堵术后除3例出现一过性I~II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外,余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留下一个毫不起眼的针眼(3毫米左右)。由于创伤小,痛苦小,不留疤痕;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体外循环及深低温麻醉,避免体外循环和麻醉意外的发生;不需要输血,从而避免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1-3天即可出院。综上所述,介入封堵在治疗新天型心脏病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一年内(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来院进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40例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其中一组为A组,为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另一组为B组,为病患加入常规护理之外的心理护理,并进行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观察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患者的各项实验观察数据(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均优于A组患者。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于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病患的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病患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临床护理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诊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及介入封堵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成功48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者2例;采取介入封堵治疗的50例患者成功者48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者2例。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不留手术瘢痕、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我国每年有15万各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居首位.其中继发孔型约占总数的95%而中央型又占继发孔型的76%。既往手术是其治疗的唯一方法,但存在创伤大、疤痕形成和手术意外等情况。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无需体外循环,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康复快,术后处理简单。超声心动图在ASD经心导管封堵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术前对病例的正确选择和中对封堵的准确引导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面是X线透视所不能替代的。

  • 标签: 介入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引导 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型 手术意外 封堵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开展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21年4月,将我院7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为参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介入封堵手术治疗,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抗生素药物制剂使用持续时间、ICU科室滞留过程持续时间、住院过程持续时间,以及接受治疗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药物制剂使用持续时间、ICU科室滞留过程持续时间,以及住院过程持续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手术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介入封堵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施行的258例行封堵的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260例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102例,室间隔缺损(VSD)8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7例,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其中封堵器脱落1例,经外科手术后出院,4例因缺口大封堵未成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溶血2例,肢皮下血肿1例,经术后积极对症处理,患儿痊愈出院。其余252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经皮介入封堵对一些常见先心病可达到根治效果1,护士在术前、中、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封堵术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控制肺静脉释放法(双盘张开顺序法)操作技术经验在常规方法无法顺利堵闭的小儿房间隔缺损(arterialseptaldefect,ASD)病例中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当遇到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时,应用改良控制肺静脉放置双盘装置封堵器法堵闭儿童ASD病例182例,男70例,女112例,年龄2~14(3.8±1.6)岁,体重9~48(22±11)kg.释放封堵器时先将左心房伞在左上肺静脉轻轻伸出,在左心房伞受肺静脉血管限制未完全张开时,迅速将右房伞在右心房侧打开,使左心房伞受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入左心房张开,左、右心房伞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型站稳.堵闭术后1,3,6个月和1,3,5年进行持续临床追踪及随访,用超声复查.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为98.4%(179/182),而改良前组成功率为68%(11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超声复查:肺静脉最高流速术前为:(0.5±0.2)m/s,术后:(0.6±0.2)m/s(P>0.05),堵闭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术后X线胸片无肺淤血改变.结论本项技术改良能明显提高介入治疗小儿ASD操作成功率,扩展手术适应证.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等并发症.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