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并评估牙齿残根保存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需行修复治疗的牙齿残根患者60例,经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及统计。针对患者的牙齿残根修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9.7±2.6)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采用牙齿残根保存修复,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该研究中60例患者接受牙齿残根保存修复后。58例患者修复成功,比例为96.67%。其中显效4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该研究中60例患者非常满意39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90.0%。结论牙齿残根保存修复能够显著改善病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牙齿残根 修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纤维桩在磨牙残冠修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磨牙残冠修复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铸造金属桩修复治疗,观察组采取玻璃纤维桩修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修复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对于磨牙残冠修复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修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玻璃纤维桩 磨牙残冠修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降低其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鼻窦黏液囊肿病人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面部隆起、眼球移位、流泪等非鼻部症状。其中35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4例行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随访0.5~2年,36例(92.3%)症状缓解或消失,3例(7.7%)症状无改善。结论:鼻窦黏液囊肿鼻部症状不明显,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 标签: 鼻窦 黏液囊肿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新常态的背景下,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吸收相关的知识,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能力提升。在心内科临床实习中具体应用与需求上,筛选病例,设计问题。建立小组,收集资料。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完成 PBL 教学。因此,本文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 标签: PBL教学 心内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80例,年龄20~59岁,体重44~69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组(RPS组)和丙泊酚-舒芬太尼组(PS组)。RPS组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瑞马唑仑0.15 m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P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待患者OAA/S评分为0时行胃镜检查术。记录丙泊酚用量、麻醉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观察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S组比较,RP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减少,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胃镜检查时间、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

  • 标签: 苯二氮类 二异丙酚 舒芬太尼 胃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胎龄≤30周考虑NRDS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式按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微创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分别通过胃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牛肺磷脂70~100 mg/kg。采用t检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人口学信息、围生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儿中男53例、女39例,出生胎龄(29.5±1.2)周,出生体重(1 271±242) g。微创给药组47例,其中男25例,出生胎龄(29.5±1.4)周,出生体重(1 285±256)g;常规给药组45例,其中男28例,出生胎龄(29.6±0.9)周,出生体重(1 255±227)g。微创给药组的注药时间和总操作时间均长于常规给药组[60(18, 270)比50(30,60)s, 90(60,300)比60(44,270)s,Z=3.009、3.365,P=0.003、0.001],微创给药组的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给药组[36%(17/47)比67%(30/45),26%(12/47)比47%(21/45),χ2=8.556、4.464,P=0.003、0.035]。结论微创给药技术操作适用于出生胎龄≤30周的早产儿,虽有一定难度,操作时间明显长于气管插管给药,但是技术可行且与气管插管给药比较无不良影响,可降低hsPDA、BPD的发生率。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