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细胞存在于毛细血管壁,发挥调节脑血流量、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新生血管等多种重要作用。周细胞损伤引起毛细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卒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本文就周细胞的分布、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周细胞 毛细血管 卒中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超声检查异常孕妇65例为本组研究对象,对产妇产前超声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引产和产后随访证实65例胎儿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露脑畸形3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膨出11例,脑室扩张和脑积水24例,开放性脊柱裂7例,全前脑6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颈部水囊瘤5例,漏诊2例,确诊63例,确诊率为96.92%。结论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临床检查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检查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对疾病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本实验于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以此时段内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CT诊断的价值所在。结果所选择的15名患者中,有10名患者的病灶主要在桥小脑角质区,桥前池;有3名患者的在鞍上、鞍旁;有2名患者的在颞区;非典型患者有6例,占比40.0%,典型者有9例,占比60.0%。结论CT诊断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效果显著,可以进行多方位的重建成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较高,采取进行,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应用。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表皮样囊肿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2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头痛241例(84.86%),发热179例(63.03%),恶心呕吐183例(64.4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94例(33.10%),意识障碍49例(17.25%),抽搐28例(9.86%),大小便失禁12例(4.23%)。脑脊液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147例(51.76%),其中>300mmH20者34例(11.97%)。有核细胞数升高225例(79.23%);蛋白升高136例(47.89%);糖降低133例(46.83%);氯化物降低158例(55.63%)。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本组284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79例,占63.03%,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8例,占23.94%,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13.03%。结论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 标签: 艾滋病 神经系统病变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43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4月,对以上患者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为2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为13例,脑囊虫病的为6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为3例,新型银球酵母菌脑膜炎的为1例,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明显比CT高,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检查的效果明显高于CT和磁共振单独检查,p<0.05。结论单独的磁共振检查效果要比CT高,但是还是存在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因此应将二者联合,充分利用CT和磁共振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保证患者健康。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70例无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检测其脑脊液标本,分析其中49例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共检出EV感染49例(70.00%),17例脑炎,32例脑膜炎;脑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3例柯萨奇病毒B3型脑炎患儿病情危重,治疗后1例康复,2例遗留后遗症;脑膜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痛、腹泻、畏光、乏力、肌痛,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脑膜炎和脑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症脑炎可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诊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选取了14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了1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CT和MRI检查,对检测异常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79例患者CT检测异常,异常率是53.38%,对照组有7例CT检测异常,异常率是4.73%,两组异常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字2=84.965,P=0.000);观察组有134例MRI检测异常,异常率90.54%,对照组有21例MRI检测异常,异常率14.1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字2=172.941,P=0.000)。结论CT和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MRI效果更好,更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CT MRI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上采用CT与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观察组,4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CT和磁共振检查,将两组CT与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行C与磁共振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检查新型隐球酵母菌,结核性、化脓性、病毒性脑膜炎以及脑囊虫方面,磁共振检查的异常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上磁共振有较高的异常诊断率,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对其实施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诊断、CT联合磁共振诊断,并以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为参照依据,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证实,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分别为病毒性脑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囊虫病7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3例,三者诊断准确率相比较,磁共振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CT联合磁共振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优选诊断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在奥氮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10例中枢神经系统ADR报告。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及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系统ADR特点。结果10例ADR报告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65岁(46.2±3.5岁)。主要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例),均为用药1月后出现ADR表现,日剂量较高,不良反应表现以椎体外系反应(8例)为主。减少药量或停药后(改用其他药物)症状缓解。结论临床使用奥氮平需掌握适应证、规范用法用量,并密切观察,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通过CT检查和MRI检查的方式,对其影像学特征、病理关系予以鉴别。结果CT检查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4.44%;MRI检查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1.67%。各数据对比相似(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中,CT检查和MRI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还可通过对其影像学数据的分析,为后续诊疗工作的施行创造条件。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对其实施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诊断、CT联合磁共振诊断,并以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为参照依据,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脊液病细胞学结果证实,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分别为病毒性脑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囊虫病7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3例,三者诊断准确率相比较,磁共振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与CT联合磁共振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优选诊断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 标签: 暗色真菌 暗色丝孢霉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患者为单发部位病变,4例患者为多发部位病变;7例患者免疫组化CD20+、CD79a+、LCA+、Ki-67+、CD10-表达均为100%;Ki-67+增殖指数60%-80%11例患者脑脊液均未见肿瘤细胞,行骨髓检查均未见骨髓浸润;10例患者起始化疗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总缓解率90%;11例患者总生存率为81.81%,2年OS率为50%,与单纯化疗的病人相比,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病人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案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选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能带来病人生存获益。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甲氨蝶呤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彩超检查对于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11月诊治的高危妊娠孕妇共计共计 120例为研究样本,分别进行二维彩超检查及三维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于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检出率。 结果:三维彩超的畸形检出率为6.67%,二维彩超的畸形检出率为 3.33%;二维彩超检测的准确率为 50.00%( 4/8),而三维彩超检测的准确率为 100%( 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三维彩超应用于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检查中,检出率高,漏诊率低,该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彩超 胎儿 中枢神经 畸形
  • 简介:脑脊液细胞增多一般与细菌性脑膜炎有关,也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尤其在病毒性脑膜炎早期.一项报告显示,在因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38例患者中(1/4脑炎患者),白细胞总数的中位数为150个/μL,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仅为0.03.相反,因肠道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白细胞总数的中位数为105个/mm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为0.30.肠道病毒并不是唯一能够引起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毒.Tyler等发现,在174例西尼罗病毒脑膜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的患者占45.6%,其中17.2%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增多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