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有建制的学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地走过了30个春秋,在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译介学、文学形象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夯实了“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地位。从独尊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到主张两者共奉,再到倡导建议“中国学派”;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当代中国 三十年 跨学科研究 文库
  • 简介:在当下,一种食品,我们说它很好,往往不是因为它好吃且富于营养,而是因为它不含添加剂;一个人,我们说他不错,常常不是因为他给我们乃至整个社会做了多大贡献,而是因为他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够义气、讲诚信……同样,一门学科,我们说它比较“热门”,不是因为这一学科能够济世惠民,

  • 标签: 比较文学 添加剂 学科 义气 济世
  • 简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已于2012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创刊号。本集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承办,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二级学科专业双语集刊,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创刊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科专业 学会
  • 简介:国族文学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在国族文学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 简介:当前比较文学教材编撰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着教材编撰中能力本位意识薄弱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与时代同步的前沿教材,以满足教师、学生和学科的需要;在教材编撰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面掌握比较文学的概念和规律;需要正确处理好教材编撰中的知识积累、思想方法等几个环节,使能力本位贯穿于比较文学教材的始终。

  • 标签: 能力本位比较文学教材体系课程教学
  • 简介: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博士的论著《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已于2012年4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总计413页,34万字。该书是朱崇科从事华文文学研究10多年来有关“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的初步实践和小结,主要从问题意识(如华语比较文学、华语语系文学、本土性等术语概念)和批评实践(如纵横捭阖的比较文学空间诗学、新移民文学等)层面加以阐述。

  • 标签: 比较文学 批评实践 问题意识 华语 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
  • 简介:国内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虽经过实践取得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依据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人才的要求出发,文章探究基于能力本位观的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比较文学课程,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质培养、外语能力,使比较文学课程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 标签: 本科院校 中文专业 比较文学 双语教学 应用型人才
  • 简介: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无庸讳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感于此,何云波、张旭等先生合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并由此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跨文化视野 比较文学 对话机制 越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简介:2010年秋叶转红时,从东瀛日本传来一个消息——“山片蟠桃文化奖”将授予中国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望先生。此时,恰值严先生的又一部大作《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进入编辑整理的最后阶段。

  • 标签: 文化观念 比较文学 异体 发生学 实证 2010年
  • 简介:在媒体制造下,"80后"文学是"反传统"、"叛逆"的符号表征,实则"80后"文学对自由的追求与庄子以自由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教育制度、家庭权威的批判是对中国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承袭。否认延承的背后是媒体等利益群体的商业炒作,任何文学样式都无法离开传统的滋养。

  • 标签: “80后”文学 文学传统 道家文化 现实主义批判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文学本身 英伽登 古代文论
  • 简介: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El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 简介: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 标签: 传统叙事 电影改编 意义走向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朝代次序编写的历时性通史与从文体角度书写的分体文学史是最常见的形式。相对目前流行的历时性通史,分体文学史内容集中,更接近回归文学本位,使专业学习者更易于把握文学的"文学性",也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并且在以社会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史 分体文学史 优势
  • 简介: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延续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随着"底层文学"批评"史化"意识的出现,多有论者从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中寻找新世纪"底层文学"批评思想和理论资源,或发掘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下文学的深层联系,或借重"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资源重构底层观念和批评新体系,或以"五四"文学标准评论新世纪"底层文学",或用"纯文学"观念对"底层文学"合法性进行质疑。但是,由于对不同历史语境辨析不够,缺乏对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的整体性观照,甚至部分评论缺乏对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深度借鉴,以致当下"底层文学"批评潮流稍显乏力。

  • 标签: 新世纪 底层文学 批评 文学资源
  • 简介:文学是通过典型形象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审美表达,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歌对于意境的追求、散文对文道合一创作原则的持守、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戏剧对悲剧美的关注,深刻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本质的审美特征。

  • 标签: 意境 文道合一 典型性格 怨谱
  • 简介:<正>尊敬的各位学者:大家上午好!"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们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全国中文院系课程体系和学科建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高校的文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学科,"现当代文学文学教育"也并非全新的话题,但是在当下的时代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教育 中文专业 时代语境 文学学科 文学专业
  • 简介: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直参与其中。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个互动期:上世纪初为似离实合的"暗合期",既吸收西方体系化、理论化的思维方式和著述体例,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保持着紧密联系。上世纪40至60年代,受时代政治思潮影响,与传统的文化、文论渐次疏远,形成似合实离的"迎合期"。上世纪末至现在,随着学术界和国人反思思潮的涌起,文学史叙事模式逐渐向传统文化、文学理论回归,进入了"融合期"。陶渊明的叙事部分在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离合"互动关系中尤其值得注意。

  • 标签: 叙事模式 暗合 迎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