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9
  • 简介:马积高《赋史》将汉赋分为骚体赋、文体赋、诗体赋三种,追寻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的轨迹并重点论析人对《诗经》、《楚辞》的接受情况,本文所论楚风、北学是指一种传统的文学风范

  • 标签: 两汉文风 北学 学渐
  • 简介:近三年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先秦文学史的演变历程,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先秦文学史的书稿,随后,我可以重回汉魏六朝乃至隋唐时段的文学史研究。通过先秦文学的研究,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汉魏与先秦文学之间的关系。对学史的演变历程及其艺术成就,建立在对先秦时代文学演变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对学史有一个宏观的、鸟瞰式的清醒认识。

  • 标签: 汉文学 先秦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汉魏六朝 礼乐制度 艺术成就
  • 简介:先秦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家灭亡原因和教训的思考,又促进了先秦学的理性和批叛色彩,彰显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 标签: 先秦两汉文学 亡国 奇幻 批判 社会价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03
  • 简介:摘要:徐州旅游一直以“化”见长,“旅游+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徐州文旅融合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文旅融合程度不高,文旅融合产品少,文旅人才缺乏和营销智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推动“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突出徐州的文旅特色,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要。

  • 标签: 文旅融合 两汉文化 徐州
  • 简介:从公共艺术的认知出发,结合徐州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尝试探索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结合地域文化,探讨如何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融入化,从而彰显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使得徐州在同质化的城市竞争中,展现地方特色、探索传统文化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标签: 两汉文化符号 城市公共艺术 艺术创作
  • 简介:2007年10月25日-27日,由《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编辑部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先秦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举行了场大会报告和六场小组讨论。

  • 标签: 先秦两汉文学 学术研讨会 文献 综述 《文学遗产》 四川师范大学
  • 简介:汉文化系统作为我国历史上继先秦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文化高峰,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高度重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两汉 文化教育 独尊儒术 社会发展
  • 简介: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先秦献里有一些反映避讳心理和人名避讳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文史考证。但由于秦汉时期避讳不严、传抄等原因,在利用避讳字考证时还需其他相关材料印证,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证。如果找不到其他材料验证、仅有避讳字材料时,也可“大胆立论,慢慢求证”。即使不严整的“此避彼不避”之文字避讳,对文本断代也有价值。分析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俗讳(畏惧、憎恶、迷信心理形成的避讳)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敬讳(礼制、政治原因形成的避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风行于秦汉及其以降。

  • 标签: 避讳 避讳字断代 出土文献 临文不讳 避讳起源
  • 简介: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首次出版于台湾1978年)。全书共17万字,242页,对易学作了系统的论述。该书目录前附有“本书主要易学家年表”和“易学传承表”,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汉易中几个特殊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一个是易与秦火的问题,对汉易的来源作了清晰的考辨;第二个是易的传承问题,作者按时代划分三个段落考查了易学的传承;第三个是易伪书的问题,

  • 标签: 易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汉 时代划分 传承 汉易
  • 简介: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个或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 标签: 两汉文学 历史变迁 变迁文学史
  • 简介:山西侯马东周、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在配合侯马市的基建工程中,我站分别于1957年夏、1958年秋、1985年春、1990年和1992年冬,在侯马市房管局商品房基地、铁厂、农业局、蔬菜公司批发市场等地发掘出东周至时期墓葬共28座(图一)...

  • 标签: 汉墓 随葬器物 五铢钱 灰陶 圈足 鼓腹
  • 简介:戴震是清代学术的领军人物,他所倡导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启导了乾嘉时期的朴学之风,尤其是他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部辞书的研究与推崇,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语言文字学和经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戴震 小学研究 两汉辞书
  • 简介:论先秦汉语赵振铎一、这里说的先秦汉语,指的是从有文献记载的殷商时代到东汉末年的汉语。就汉语史上说,这一时期是汉语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所谓上古时期。在此之前,汉语早已经存在,但是由于时代绵远,文献难征,一般讲汉语史的都略而不论。而是把这个有文字记...

  • 标签: 先秦两汉 专门用语 《左传》 《汉书·艺文志》 现代汉语 《尚书》
  • 简介:俸禄制度研究张兆凯一、俸禄制度的基本内容西汉俸禄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未载.据《汉书·文帝纪》臣瓒注曰:“汉本有禄秩令,今不传”.臣瓒生率不详,唐颜师古考证为西晋初人.如师古说,则汉之《禄秩令》在魏晋已佚.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曾引用《...

  • 标签: 俸禄制度 中二千石 六百石 后汉书 《汉书》 仲长统
  • 简介:封君封号甚象,然大别之可分为“王”、“侯”、“君”、“公主”四种类型。封号的来源主要是以封地命号、以功绩命号、以民族关系命号、以绍封继绝命号和以情绪意义命号。同一个封君,在不同的时期封号可以改换,而同一个封号,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封号的类别、应用、改换和转移都是封君制内涵的体现,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它还生动地表现了思想、观念、习俗、传统上的很多特徵,是了解和认识汉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 标签: 两汉 封君 封号
  • 简介:自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撰写之后,由于叙事、阙佚等方面的原因,之际出现《史记》续补之现象。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此时期有24位学者参与这一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史记》既有之架构,以补续为目标。不过,由于补史、续史意识的差异,这一时期的《史记》续补也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一是从以补为主到以续为主,二是从私撰到官修,三是完成由补续到“断汉为史”的转变。整体上,之际的《史记》续补由一种经典修复行为发展到自觉续史,最终催生《汉书》这一断代纪传体文献。由于《汉书》的面世,之际《史记》续补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随之终结。

  • 标签: 《史记》 《汉书》 补史 续史
  • 简介:时期由于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不同。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刘安、司马迁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之间存在分歧;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扬雄、班固与王选之间亦有分歧。

  • 标签: 屈原 《离骚》 论争
  • 简介:汉砖对研究汉代思想史、文化史、书法史都有重要作用。在书法史上填补了"前汉无碑"的书法空白点,为汉代书体风格的演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文中就砖文出土、书法研究及著录情况作一简要总结梳理,并且对汉代砖文的研究前景作出理论上的展望。

  • 标签: 砖文 书法 刑徒墓砖 曹操宗族墓砖 民间书法
  • 简介:“方”字的本意是“并”,其字形似并在一起的只船,字义可能由于测绘工具“矩”而引申为方形、方向。而“方内”和“方外”则是人们世界认知中的个截然不同的所在。“鬼方”是商周时期对西北地区部落的称谓,这一称谓的意思应当是“众鬼聚居之地”,这多少与“方外”为鬼神居住之地的观念有关。先秦时期对西北地方居住的部落的称谓还有昆夷、猃狁、獯鬻、匈奴,以及王莽改称的“降奴”等,而称谓的改变折射出的是时人对“方外”世界认知的转变过程。

  • 标签: 方外 规矩 鬼方 降奴 北方 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