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于真,汉族,原名王肇仁,1929年11月3日生于湖北省黄梅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离休干部,社会学研究员。1947年在华中大学经济系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社会学,系建国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末代学生,师承社会学家吴景超、费孝通等人。同班21人,因社会学系取消,其师长、同学在1957年多遭“灭顶之灾”。20位同窗全部改行。在55岁这年,才走上研究岗位。

  • 标签: 犯罪学 社会学系 推介 中国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院
  • 简介:郭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郭先生是我国最早并且长期坚持青少年犯罪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为开创我国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填补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犯罪界和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1997年被中央五部委评选为“中国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1995年被美国犯罪会国际分会授予“国际杰出学者奖”。1998年被澳大利亚国际刑事教育论坛授予“终身会员”称号,2008年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授予“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终身成就奖”。

  • 标签: 犯罪学 中国 郭翔 青少年研究 终身成就奖 推介
  • 简介:格勒,藏族,1950年5月1日出生,国际知名藏学家。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总干事兼所长,研究员(教授)。兼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客座博士生导师。2010年9月12日当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四届副会长。格勒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

  • 标签: 藏学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美国加州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 简介:蒲文成,男,汉族,青海乐都人,1942年11月生。1960年5月参加工作,曾在青海乐都县任中学教师。1967年藏语文专业毕业,在青海省果洛州从事教学等工作11年。1982年西北民族大学古藏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社科研究工作,先后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社科院副院长,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届常委。2003年元月选任青海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标签: 藏学家 西北民族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 青海省 硕士研究生 社会科学院
  • 简介:才让太(TseringThar),男,藏族,1958年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兼任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苯教研究会(IABRAIRB)副主席、国际藏学会(IATS)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西藏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青海医学院客座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 标签: 藏学家 才让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海南藏族自治州 博士生导师 专家委员会
  • 简介:犯罪的基本问题中,犯罪原因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犯罪理论的解释力是由犯罪原因研究决定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因果关系构成了犯罪理论解释力的基本要素。当前中国犯罪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犯罪原因研究中的问题,导致中国犯罪理论解释力下降。发展中国犯罪的基础理论与增强理论解释力需要关注犯罪现象研究,注重因果关系研究,注重理论解释力的适用范围问题。

  • 标签: 犯罪原因 犯罪学理论 因果关系 解释力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犯罪教材是在1981年初刊印的,这就是华东政法学院陆伦章老师所著的《犯罪》。而几年授课结果,'复积有不少论点与资料,容后添补'〔1〕,到1985年,这部犯罪教科书的新版本再次出版了。这部专著形式的理论犯罪(或者称普通犯罪)无论从其知识结构体系,还是对于犯罪思想的系统叙述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这本犯罪教科书所形成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学术思想等知识内容不同程度上以其具有特色的知识个性与魔力对当代中国犯罪知识的发展与转型产生潜在影响。正是这样,认真阅读这部教材的知识谱系,全面而

  • 标签: 我国首部 教材知识 犯罪学教材
  • 简介:我国犯罪教学改革的基本定位在于“卓越法律人才”大政指引、学科建设与教学经验总结、国外教学理念与方法借鉴、本土职业化需求四个维度上。在此基础上,内容改革为:改善犯罪本体知识、凸显犯罪科学理论、建构刑事司法内容、开创科学方法、推进类型“犯罪史”形成;方法创新为:“技艺”知识法、“活动法”教学法、“诊所”教学法。

  • 标签: 犯罪学 教学改革 “卓越法律人才”
  • 简介:加罗法洛在《犯罪》一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犯罪概念,以对基本道德情感的侵害为实质,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透过自然犯罪的界定评判应罚事实与真正罪犯,既深刻又片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犯罪与刑罚的社会需要,因此对自然犯罪理论在当下的承接与差别作出反思,进而正确理解和适用自然犯罪

  • 标签: 自然犯罪 道德异常 应罚事实 真正罪犯
  • 简介:去年暑假,小柏岚跟着爸爸痛痛快快地周游了世界。开学后的第一天,同学们把他团团围住,要他讲在国外的见闻。

  • 标签: 世界 建筑 见闻
  • 简介:多识·洛桑图丹琼排,出生于1936年。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天祝县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甘肃省多识爱心基金会创办人,兼任藏人文化网顾问等多种社会职务。系雪域当代深孚众望的教育工作者、藏传佛教学者和藏汉翻译家。从事藏语文教学工作四十多年,成就突出,桃李满天下,是"甘肃省劳动模范''、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获得者。

  • 标签: 洛桑 藏学家 西北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者 甘肃省
  • 简介:8月17日上午,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2015年度理事会议在福建警察学院召开。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会长、福建警察学院院长刘瑞榕主持会议、副会长张昌荣教授向与会理事通报了研究会2014年工作情况及理事调整增补事项,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思路。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理事会议 法学会 副会长 学院 警察
  • 简介:1959年云锦凤高中毕业后,面对众多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报考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前身)畜牧系草原专业。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此50多年来,她一直奋战在草原生态的教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上,成绩卓著,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更是我国牧草育种的学科带头人,她为内蒙古乃至全国草业科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草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云锦凤 草原建设 女科学家 牧草育种 畜牧系 草业科学
  • 简介:云锦凤,女,蒙古族,1941年生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牧草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第22届国际草地大会(IGC)继续委员会委员;现任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碳汇研究院院长,内蒙古草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 标签: 女科学家 品种审定委员会 云锦 中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草原
  • 简介:由中国犯罪学会犯罪预防专业委员会与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共同召开的第二届犯罪论坛(上海)于2015年5月3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以“犯罪预防理论有效性的检视与推进”为主题,分为两大部分即“犯罪预防理论研究”以及“犯罪预防实务研究”。

  • 标签: 犯罪预防 犯罪学 论坛会 理论与实践 综述 展望
  • 简介:2015年6月2日,第八届中国犯罪高层论坛"警察·秩序·治理"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和吉林警察学院共同主办。本次论坛汲取了系列警民冲突事件的经验教训,主要围绕社会治安新常态,推动警察治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 标签: 中国犯罪学 社会治安 警民冲突 警民关系 青少年犯罪 司法研究
  • 简介:无论是对促进社会发展还是成就个人幸福生活,较强的领导力都至关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现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领导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著名中学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探索。服务他人扣社会的价值追求、勇于创新和担当的精神气质、充满自信和坚韧的品格特征、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兼具学术和特长的综合素养,被世界著名中学认为是中学领导力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开发领袖培养系列课程、树立卓越领导的榜样、提供校内外各种领导力培养机会、营造让学生实现自我的组织氛围,是世界著名中学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 标签: 中学生 领导力培养 世界著名中学
  • 简介:2015年8月18日,应甘肃政法学院邀请,台湾著名学家王泽鉴教授莅临甘肃兰州讲学。王泽鉴教授在甘肃政法学院作了题为《不当得利类型论与不当得利法的发展——构建一个可操作的模式》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刘晓霞教授主持。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部分师生,以及甘肃省部分法学理论工作者、法律实务工作者300多人到场聆听。

  • 标签: 学术报告 法学家 教授 台湾地区 甘肃政法学院 理论工作者
  • 简介:贾慎修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为人豁达、平易近人,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草地科学事业,为我国草学的繁荣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建设呕心沥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先生率先研究了中国草地的分区,对40亿亩草原进行了区划,揭示了我国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地区分异,为草地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被我国广泛采用。

  • 标签: 草原学 草业科学 草地资源 科学事业 合理利用 特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