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律的效能取决于其法律设置是否契合于自身的法律目标。自诞生至数次修订,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法律目标一直是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在法律模式设置上,该大气法承继了传统的不法惩罚模式。然而,在大气法律关系中,政府与个人容易以“惩罚不法”交易“非法行为”;并且,即使所有个体都守法行为,依然不一定能实现高质量的大气环境质量这一结果。因此,不法惩罚模式并不适合大气法,应当以更为合适的环境质量目标模式进行代替。环境质量目标模式是赋予地方政府以具体的大气环境目标,而将个体行为的规则设置与具体调控交由地方政府实施。环境质量目标模式消灭了义务人与执法者“交易”的空间,在个体行为调控上更为有效与科学,并且在现有的环境法律设置中已有雏形。所以,应当从大气法的法律理念、法律设置与政府责任等多方面贯彻环境质量目标模式。

  • 标签: 大气污染防治法 法律模式 不法惩罚 环境质量目标
  • 简介: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是德日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用于判断违法性的两种方法,近年来,其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引介入我国,对于推动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行为无价值的功用与缺陷行为无价值论偏重对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的考量,在违法性判断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其本身是把双刃剑,作为优势的同时也作为其他方面的劣势而存在。(一)基本观点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角度出发,一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主张,行为的违法性更多取决于行为人自身,包括行为和故意过失等因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对不

  • 标签: 结果无价值论 德日刑法 法益 违法性 行为犯 故意杀人罪
  • 简介:张三在公司是个无所事事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看报、喝喝茶、吹吹牛。有职工在公司头头面前建议:得给年纪轻轻的张三分配点具体工作,因为让张三一直这么闲着,既不利于他本人的成长,也影响其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 标签: 《惩罚》 中国 小小说 霍寿喜
  • 简介:下班后步行回家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注意到我独自走在深南大道的身影他们的车开得飞快他们多么害怕我突然闯红灯一把撞死我这个小小的人然后把车子赔我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惩罚》 喑篱
  • 简介:这天早上,旷建伟一睁眼便发现一切都变了样。房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笼子,简陋、粗糙,还脏兮兮的。硕大的木条钉在一起,木条之间的缝隙也很宽大,要是再宽大一点,它肯定什么也关不住。是的,一切都很大——笼子外有更大的房间、灶台、冰箱……场景看起来很熟悉,在哪里见过?他一下子无法确定。继续打量,大得离奇的东西还包括笼子里面在他旁边蹲伏着的几只懒洋洋的鸭子,它们几乎跟蜷缩起来的人一样大。

  • 标签: 惩罚 房间 木条 鸭子
  • 简介:伏尔泰于一七二七年访问英国,他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 标签: 惩罚 英国人 法国人 伏尔泰
  • 简介:一个编辑,在县报干了多年,仍然是个编辑。五年前报社精减人员,他以失败者的身份应聘到省城的一家媒体工作,只用了三年,他便成了编辑部主任。

  • 标签: 编辑部主任 惩罚 失败者
  • 简介: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义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史密斯有五个孩子,整天叽叽喳哈,好像一群小鸟,有时让人喜欢,有时又让人烦透了。因为五个孩子都调皮捣蛋,遇事非要问到底不可。

  • 标签: 惩罚 孩子
  • 简介:一旦遭遇不法侵害,你该怎样做?是忍气吞声.是打架报复,还是启动法律程序寻求法律保护?这里记录的三个真实案例清楚地说明:国家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依法律己、依法办事是我们中学生的行为准则。

  • 标签: 中学生 合法权益 继承权 未成年人 案例分析 初中
  • 简介:故意在犯罪构造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与不法论上的主客观之争相关。当故意作为罪责要素时,对应的是客观不法论;当故意成为构成要件要素时,则表征着主观不法论的兴起。客观归责理论的出现,为客观不法论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但它并未触动主观不法论的核心范围。目的主义代表的主观不法论与客观归责理论代表的客观不法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有必要摆脱概念式思维,从类型思维的角度对刑法中的不法论展开解读。目的主义与客观归责理论各自跟意志归责与规范归责相呼应;故意作为犯属于主观不法的类型,过失犯与不作为犯则应归入客观不法的类型。刑法中不法论的类型化发展,是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体系日益趋向以一般预防为主导的结果。梳理与考察不法论的发展走向,对我国刑法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客观不法 主观不法 结果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 客观归责 违法性
  • 简介:奖励和惩罚作为控制行为的两种常用手段,是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激励方式。然而,人们由于对奖励和惩罚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了在实践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对惩罚目的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误用惩罚,二是对奖励作用的无限放大以及由此而来的滥用奖励。

  • 标签: 奖励 惩罚 教育实践 激励方式 误用
  • 简介:教育中的惩罚行为问题造成了师生相互伤害的怪相,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相左,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亦相左。作为良善教育者理想的教育惩罚,如何范导惩罚行为?如何扬弃教育惩戒?如何突围法律救赎?笔者试从哲学视角探寻一条路径,去除惩罚行为的不纯粹性,去除教育惩戒的诡辩性,去除法律救赎的虚幻性。作为理性理念的教育惩罚,它以儿童生命个体发展为目的,是意志自律者的道德律,是教育惩罚行为的法则;作为知性概念的自然惩罚,在教育惩罚理念的范导下成为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它调和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的同时也顺便调和了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自然惩罚是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法则,它不仅让教育惩罚行为发生的时空可以移动,还为实践中必要的教育强制留下地盘,从而使教育惩罚行为成为可能。

  • 标签: 惩罚行为 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 可能
  • 简介:展览“不法营造”的名称一下就吸引了本刊编辑的注意力。这种通过比照过往生发对当下之观照的态度和做法,往往提供了一种具有时间厚度的、理解艺术的背景。既然策展人秉承着开放的心态来展览实验性的艺术作品,那么本刊则呈现策展人书写的简短展览前言,并辅以更多的作品、现场图片,让作品自我呈现,而不要约束观看者的感受。

  • 标签: 展览 文化机制 艺术作品 反思 自我呈现 策展人
  • 简介:<正>一、关于雇佣人责任《日本民法典》对于雇佣人责任是这样规定的:"(1)为了某一事业(工作、事务)雇佣他人者,被雇佣人在执行该事业(事务)的时候,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时候,不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是,雇佣人在选任被雇佣人以及对其事务的监督尽到相应注意时不在此限……(2)对事务进行监督者的责任亦如前项规定。(3)前二项规定不妨碍对雇佣人或者监督人对被雇佣人行使求偿权。"也就是说,

  • 标签: 雇佣人 工作人员 求偿权 不法行为 民法通则 民法典草案
  • 简介: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惩罚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惩罚法的涵义、作用与副作用及应用原则等.

  • 标签: 惩罚法 不良行为
  • 简介:<正>国人向来很重视教育问题,他们把孩子的培养当作一种社会义务。但是,身为世界上最浪漫的法兰西民族,法式教育在细致严格的同时往往又掺入了温馨而浪漫的幽默色彩。以下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的一个花瓶,花瓶"咚"地一声重重摔到

  • 标签: 社会义务 花猫 给你 社说 波旁 《中国教育报》
  • 简介:惩罚的心理机制是人的羞怯心理和过失心理。人总是有自尊心,不愿意在名誉上或经济上蒙受损失。惩罚使受罚者在惩罚中感到蒙受威胁、损失,从而产生一种强制力,使那些可能带来更大威胁言行得到抑制或得到改正。故而在教育中,惩罚是启动、引导、约束、控制、消除某种行为的重要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讲,凡是能给个体带来苦恼的内心体验,从而约束、影响

  • 标签: 教育惩罚 学生 误区 重要手段 教育实践 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