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时2种预冲透析器及管路的方法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将90例患者先进行4次肝素生理盐水预冲透析器及管路,然后进行4次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监测每次透析透析效果(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程度、透析回血的盐水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压迫止血时间)。结果2种预冲方法透析器及管路凝血、透析回血的盐水量、压迫止血时间、Kt/V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盐水预冲方法相比,使用单纯生理盐水预冲透析器及管路,可以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微粒污染,不会增加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现象的发生,不会增加透析回血盐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不影响透析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预冲方法 透析器及管路 充分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时2种预冲管路和透析器的方法透析器凝血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将120例患者先进行10次肝素盐水预冲血液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然后进行10次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监测每次透析透析器的凝血状况(透析器凝血程度、透析器残血量、透析器血室容量下降率),同时测定每次透析后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结果2种预冲方法透析器凝血状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盐水预冲方法相比.血液透析时使用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管路和透析器,可以减少肝素用量,且不会增加凝血现象发生,可考虑在有出血倾向需慎用抗凝剂的患者中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预冲方法 透析器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不同透析方法,对于低血压反应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6例进行研究,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完成,遵循计算机表法对纳入对象执行分组处理,得出对照组43例,实施常规透析方法,研究组43例,实施透析液钠浓度指数衰减并配合超滤速度透析法,对比血液透析相关指标、血压情况。结果组间血压透析相关指标相比,研究组数值最优,P<0.05;组间血压情况相比,研究组数值最低,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透析液钠浓度指数衰减,同时配合超滤速度方法,能够进一步降低低血压反应发生的风险。

  • 标签: 不同透析方法 血液透析 低血压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来比较不同的血液透析方法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尿毒症毒素清除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入院的32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的患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乙组患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丙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持续治疗六个月,比较三组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常规血液透析的总有效率达到50%;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清除率达到66.67%;血液透析滤过的清除率达到了70%。结论三种不同的血液透析方法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尿毒症毒素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但就综合结果来看,血液透析滤过法对患者血液内尿毒症毒素的消除率更高,消除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轻微。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常规血液透析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滤过 尿毒症毒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透析方法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38例MHD患者采用HFHD法进行治疗,25例MHD患者采用HD+HP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IL-1、IL-6、TNF-α及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IL-1、IL-6、TNF-α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HD+HP组IL-1、IL-6、CRP水平较HFHD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FHD法相比,HD+HP透析法在清除MHD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改善其微炎症状态方面效果更佳。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微炎症状态 不同透析方法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CHD)和高通量血液透析(HFD)对尿毒症中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探讨HFD治疗的临床必要性。方法将CHD患者4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F60透析器进行HFD,对照组采用F6透析器进行CHD,透析时间为4h,透析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BNU),肌酐(SCr)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将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FD组和CHD组透析前,后血BUN,SCr的下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FD组和CHD组血iPTH,下降率分别为(72.07±13.40)%,(12.12±5.16)%,HFD组iPTH下降率极显著大于CHD组(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对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的的清除作用优于常规透析,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两者无明显差别。

  • 标签: 高通量血液透析 常规血液透析 尿毒症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不同抗凝方法方法:择取医院治疗的70例血液透析且高危出血患者为探究主体,以信封法分成观察组(n=35,枸橼酸钠体外透析管路局部抗凝)、对比组(n=35,普通肝素全身抗凝),分析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管路使用周期、滤器使用周期均长于对比组,观察组体外凝血指标优于对比组,差异均有价值(P<0.05)。结论:予以血液透析且高危出血患者局部枸橼酸体外抗凝的价值较为显著。

  • 标签: 高危出血 血液透析 不同抗凝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在不同抗凝方法的应用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诊的60例血液透析高危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规范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采取无肝素抗凝方案执行抗凝工作,为观察组开展枸橼酸钠抗凝方案实施干预,观察不同抗凝方法应用后,患者的凝血情况和滤器、管路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在不同抗凝方式下,观察组患者0级凝血情况人数占比明显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值差异显著(P

  • 标签: 高危出血 血液透析 抗凝 枸橼酸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膜透析导管两种不同拔除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腹膜透析导管拔除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拔管组24例和"pull"组2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导管类型、导管使用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手术器械、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疼药物应用情况、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pull"组与常规拔管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17.8±2.5)min vs.(68.3±11.9)min,t=-15.923,P<0.001]、住院时间较短[(6.4±0.9)d vs.(10.7±3.1) d,t=-6.608,P<0.001)、住院费用较少[(1950.8±529.8)元vs.(2974.2±1267.9)元,t=-3.679,P=0.001]、术后疼痛程度更轻[(4.00±0.78)分vs.(1.26±0.59)分,P<0.001];②"pull"组随访3~15个月,术中出现导管断裂3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与常规拔管术相比,"pull"方法是安全、实用和微创的。推荐对置管时间<5年者常规使用"pull"技术,≥5年者也可以视情况应用。

  • 标签: 腹膜透析 导管,留置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IDH)的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血液净化中心长期规律透析患者中选取16例透析中低血压患者。每一位患者首先进行三期标准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标准如下使用纤维素膜透析器,碳酸盐透析液,其中透析液钙浓度1.75mmol/L,钠浓度140mmol/L,透析液温度37℃。随后患者进行连续5期不同的血液透析模式治疗,其中包括高钠透析液(固定钠浓度144mmol/L);钠梯度透析液(钠浓度152~138mmol/l);续贯透析模式(标准3小时透析,之后予以1小时超滤治疗);低温透析透析液温度<37℃);低温透析联合钠梯度透析液模式。其中有12例(78%)患者每周行2期,每期5小时透析治疗。透析间期平均收缩压(SAP)为110.7±5.6(100.1-125.5)mmHg;其中有2例患者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结果与标准透析模式比较,低温透析联合钠梯度透析液模式与单纯低温透析液模式中发生IDH的次数较少。结论我们认为血液透析中使用低温透析联合钠梯度透析液模式或单纯低温透析液模式治疗患者,可能是减少IDH发生次数和医疗干预均次的最佳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低血压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检测方法检测透析用水细菌的效果。方法:遴选2021年11月份我院透析用水样本共计60份,检测方法分别应用①过滤法;②涂布法;③倾注法,分别采用普通琼脂(48h,36℃)及胰化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TGEA(168h,20℃)实施细菌培养,互比其细菌菌落数。结果:无论在细菌检出率,亦是培养培养菌落计数中低温度长时间培养(20℃,168h)要远远优于高温度短时间培养(36℃,48h)(P<0.05)。结论:低温度长时间培养(20℃,168h)——TGEA过滤法更加适宜应用在透析用水质量的监测当中,其检测结果准确、便捷等优势,能够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安全。

  • 标签: 细菌培养 TGEA培养基 透析用水 血液透析 细菌菌落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不同抗凝方法的护理流程。方法:进行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的样本选择为到我院之中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筛取其中高危出血患者来作为研究对象。将被纳入本次研究之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小组,结合患者分组情况来分别确定患者的抗凝方式,以此为基础对护理特点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对照组患者应用无肝素抗凝透析、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在随后的护理过程中,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的方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为高危出血患者开展低分子肝素透析,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高危出血 血液透析 不同抗凝方法 护理流程
  • 作者: 田怀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重庆梁平 4052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及透析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4至2022年10月为样本,共126名透析病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名,6个月透析后对透析质量及透析风险进行比较。结果: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液透析6个月结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患者透析前、尿酸(UA)和尿素减减率(URR)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感染性(1.58%(1/63)比对照组(4.76%(3/63)低,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 AVF血管途径进行血液透析,可为肾衰病人提供人工动静脉通道,以改善其肾功能,提高其临床效果。

  • 标签: 血管通路;血液透析;透析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与带袖套隧道导管(central venous tunnel catheter, CTC)两种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指标与血脂指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通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63例采取AVF血管通路,对照组63例采取CTC血管通路,对比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透析质量、肾功能、透析风险。结果透析6个月末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6个月末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及尿素降低率(U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末血清BUN、Cr、UA水平较透析前降低。观察组透析6个月末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率[1.59%(1/63)]低于对照组[4.76%(3/63)],血栓栓塞率[3.17%(2/63)]低于对照组[6.35%(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AVF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可通过建立人工动静脉间直接的管道以改善肾功能水平,避免感染及血栓栓塞的发生,提升血液透析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透析质量 透析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液温度对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规律透析患者,在透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透析液温度,将温度分为3个梯度(36℃、35.5℃、35℃)来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在透析透析液35℃时患者血压较36℃、35.5℃稳定。结论在透析过程中对无明显症状的透析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采用35℃透析液温度时能更好的完成透析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液温度 血压
  • 简介:题目:用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方砖铺教室的地面,需要3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解法一:由方砖的边长是15厘米,可以求出每块方砖的面积是15×15=225(平方厘米),则3000块方砖的面积是225×3000=675000(平方厘米),也就是教室的面积。改用边长是25厘米的方砖来铺,但教室的面积不变,用教室的面积除以每块砖的面积,就能求出需要的块数。

  • 标签: 正方形 面积 边长 教室 方砖
  • 简介:【摘要】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及风险的影响。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至12月期间的126名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名,对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透析质量和风险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血液透析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透析前后尿酸(UA)和尿素减少率(URR)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为1.58%(1/63),低于对照组的4.76%(3/63),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使用动静脉内瘘(AVF)进行血液透析可为肾衰竭患者提供人工通路,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透析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补铁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蔗糖铁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缓释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Htc、SF、TSAT、CRP、MDA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Htc、SF、TSAT水平均显著升高,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Htc、SF、TSAT、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补铁临床效果优于口服铁剂补铁,安全性也更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补铁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血液透析方法HD(单纯 血液透析)与HD+HP(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入住我院的80名尿毒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的血液净化疗法是HD,实验组采用的方法是HD+HP,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相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和尿素氮(BUN)明显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情况HD+HP的治疗相比较HD治疗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与HD+HP对于治疗尿毒症的治疗都有效果,但HD+HP更为明显,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而言,HD+HP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 尿毒症 血液灌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血流量及穿刺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于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对照组患者采用绳梯穿刺。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5%,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部位组织皮下红肿、硬结、条索、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0%,P<0.05。结论绳梯穿刺和钝针扣眼穿刺均未对透析血流量造成明显影响,但钝针扣眼穿刺对患者穿刺部位组织的损伤较绳梯穿刺轻,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绳梯穿刺 钝针扣眼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