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行吟》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 标签: 陈洪绶 人物画 《屈子行吟图》 《归去来辞图卷》 艺术风格
  • 简介:郢都沦陷沉江,从此人间望乡。角粽纷投由肺腑,龙舟竞发告忠良。一篇橘颂初心切,千古离骚矢志彰。餐饮落英甘露去,声名连着是端阳。

  • 标签: 屈子 端午 橘颂 离骚
  • 简介:魂兮墨兮一片水在天的稻花大地的农作物长到人身上当星空下降时众水升起稻浪起伏仿佛巨兽在潜行.

  • 标签: 屈子祠 汨罗 农作物
  • 简介:新雨过后祠上空蜻蜓盘旋像神秘的飞行器在侦测雨后的大地月亮尚未升起星星还在云层中——更多的飞行器.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中,汨罗祠曾被无数先贤和民众朝圣和膜拜,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备丰富的弥足珍贵的遗产价值。作为全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这份遗产对于传播屈原、研究屈原仍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 标签: 屈子祠 遗产价值 初探
  • 简介:到旷野来,我是来探访秋天的。秋天,在这南同的海岛上,虽然像一只穿花飞舞的蝴蝶,令人扑朔迷离;而我是一个耽美于秋天的人,从小草的微语里,早已寻得了秋讯。

  • 标签: 秋天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 简介:如丝的细雨不断线地往下飘落,岸边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我们行走在微风细雨的岸边,如此细腻的画面,让我们每一个人陶醉。我感叹于大自然的造化,在崇山峻岭中竟然保有如此的一方奇幻,如此的美,如此的宁静。

  • 标签: 《赤水行吟》 散文 杨剑青 旅行
  • 简介:河西的风沿连霍高速西行,过乌鞘岭后便是空阔辽远的河西走廊了。几千年时空变幻,汉唐盛世已经逝如云烟,如今的河西走廊,千里通途,高速公路全程贯穿,再也不是古时的模样,沿途早已听不到异域商旅的驼铃叮当,看不见羌胡纵马归来,毡庐千帐,但这里依然留下了许多承载中国乃至人类丰厚历史文明和东西文化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 标签: 河西走廊 高速公路 东西文化 历史文明
  • 简介:防盗网少年那会,向往着住高楼大厦。五八年,我的小山村里流行一些描画共产主义生活的民谣,其中两句特别顺口,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十六岁那年,因考学第一次跨进兰州市,酒泉路的青砖石灰的两层楼铺面,让我如临仙境,幻想无穷。偶尔看见一幢四五层高的砖混结构的"摩天大厦",久久地驻足翘望,想不出这里面都住着什么人物。如果哪幢楼的窗外伸出哪怕只有方桌大小的一块露天的台阶,

  • 标签: 街巷行吟
  • 简介:序:甲午秋杪,天地澄朗。时值双休,人道销忧多晷;闰回重九,我欣作健逢辰。遂应杭州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暨马一浮纪念馆敦邀,躬与首届杭州诗歌节之盛会,于是山水俊游,清晖娱目;朋侪良晤,古谊惬心。,盘桓三日,屡屡有作,纪一时之鸿雪,率入讴吟;成十数之芜篇,都无诠次,因颜之日“武林行吟”,

  • 标签: 马一浮 诗歌节 巾漉酒 西溪 新醅 骚坛
  • 简介:一越过山海关,目光沧浪五千里,是我辽阔的东北大地,大地油黑,黑得苍莽而深沉。我看见一个大汉从汗水里起身,一抬手,甩出一颗油亮的太阳。我知道过去没吃食就去闯关东,关东是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白山黑水。

  • 标签: 黑河 闯关东 山海关 大地 白山
  • 简介:天边一隅晨曦被鸟声撩开惺忪的眼,我已跨越时光,铺开一张知青岁月弥漫的生活画卷。青砖灰瓦堆砌的痕迹,在一幅幅陈旧的宣传画里浮现那个年代沉重的背影.一片阴霾里长高的白杨和红柳,在一排排历史镶嵌的印痕里坚韧地拔高自己,一直让顽强的树枝翻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的创业史.

  • 标签: 灰瓦 知青 青砖 创业史 印痕 晨曦
  • 简介:一幅水乡行吟──读蒲松龄诗《途中》其一王家良,李奉荣青草白沙最可怜,始知南北各风烟。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马踏残云争晚渡,鸟衔落日下晴川。一声歇乃江村暮,秋色平湖绿接天。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蒲松龄在几次科场受挫之后,应同邑友人、...

  • 标签: 蒲松龄 行吟 《聊斋志异》 水乡 江淮平原 艺术真实
  • 简介:曾为"左徒""三闾大夫"之职,这对《天问》"多奇怪之事"诗风的形成应有所影响。"语怪"很可能也是独特的外交方式,其"娴于辞令"当包含不少怪力乱神内容。"三闾大夫"相当于"公族大夫"一类职务,掌管与《帝系》《世本》一类有关"谱属"的书籍,当多"语怪"之作,成为《天问》"多奇怪之事"的"谱属"诗形成诱因之一。通过职司的考察,可知《天问》"多奇怪之事"的诗风打上了仕宦经历的烙印,屈原的"语怪"根植于当时的政教传统,而非空穴来风之作。

  • 标签: 屈原 职司 《天问》 语怪
  • 简介:<正>一九八五年五月,笔者在《读书》上发了一篇短文,批评一种对于“爱国主义”的误解。作为例证,简略提到,今天有些人把屈原的自沉不去,作为现代人“爱国主义”的榜样,这种做法是不适宜的。限于篇幅,未能详谈。屈原这样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得了的。夜读《离骚》,余意傍徨,不禁想再写几句。从历史上来看,即使在正统的儒生中间,对于屈原的自沉不去也有不同意见。从汉初的贾谊、扬雄,一直到清代的许多学

  • 标签: 《离骚》 屈原 爱国主义 《骚》 现代人 汉初
  • 简介:芭蕉听雨声声夜半雨敲窗,一叶芭蕉几丈量。不向红尘多问势,驱炎作扇待人凉。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