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中国古代神话中,女性极少。但女娲,却是位远远超越于男人的英雄。天破时,是她炼成五彩石将天补好;擎天柱折断时,是她砍下鳌足,重又将天撑起。屈原的《九歌》中,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少司命。她"竦长剑兮拥幼艾",挺举长剑护着怀中的幼儿。中国妇女的这两个原型,似乎早已决定了中国妇女支撑苍天、护卫弱者的母爱形象。尽管历史充满曲折与反复,个人命运也各异而不尽相同。

  • 标签: 母爱 母亲 中国妇女 妇女神学 少司命 文学
  • 简介: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西方传教运动深入,特别是《圣经》的翻译,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园地里植下一垄垄香花畦,而耶稣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更是秀而拔萃引人注目,本文试专而论之。首先来看耶稣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近代文学

  • 标签: 耶稣形象 中国文学 基督教徒 鲁迅 茅盾 中国近代文学
  • 简介: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了这一历史趋势。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全球化,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具有不同性质的意义。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和理论批评,反映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现实,成为反帝反封建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翼。著名美学家和批评家、国内唯一审美文化杂志《美与时代》副主编贾玉民教授、刘凤艳主编的《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一书,以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方法为主旋律,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介了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发展成就,成为评介和探索中国工业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扛鼎之作。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 简介:文庙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奉祀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以显示国家推行孔子思想的礼制庙宇,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近邻朝鲜、越南、日本也修建了许多礼制文庙,但由于各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差异,虽然同为奉祀孔子的庙宇,但在布局形式、建筑形制、建筑制度、奉祀人物、祭祀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

  • 标签: 文庙 制度 比较 中国 海外近邻
  • 简介: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外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宗教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诞生以来已经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迄今发现的最早宗教遗址只有3万年。

  • 标签: 中国 西方国家 宗教思想 民族文化 君主专制制度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采用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对中国和英国近万名(中国8937名,英国1035名)中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国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英国儿童积极。(2)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女孩比男孩对待欺负的态度较积极;小学儿童对待欺负的态度比初中儿童积极。(3)儿童在欺负/受欺负关系中的角色与其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有联系。未参与者对欺负的态度最积极,其次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而欺负者对待欺负的态度最消极;(4)儿童对受欺负者的同情多,而去帮助受欺负者的行为倾向少。

  • 标签: 欺负 受欺负 态度
  • 简介:中国的清明节和墨西哥亡灵节虽节日时间不同、地域有别,但两国的节日文化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的清明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追思先人,感恩怀远;勿忘生者,幸福明天是其节日文化寓意之所在;而墨西哥亡灵节历史演变复杂,虽经改良,但仍带有浓厚的墨西哥土著居民阿兹特克人祭奠亡灵、感恩亡灵、崇拜亡灵的节日狂欢文化,“逝者在棺,生者狂欢”是其节日文化的形象描述.本文从两国节日之历史沿革、节日外延、节日意义及节日内涵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层异同分析.

  • 标签: 中国清明节 墨西哥亡灵节 中国传统文化 阿兹特克土著文化 祭奠 文化传承
  • 简介: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而使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走向复兴之路的总结,是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结晶。其形成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比较优势是后发国家稳步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其理论架构和内在逻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和政党制度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这一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方案
  • 简介:确定中国文学的外译者时,过度纠结于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身份并不科学,没有顺应译作流行的客观规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来自原语文化、母语不是目标语的译者,其译作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译作能否被目标语文化接受,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否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界知识分子的需求,应该成为选择当前中国文学外译者的首要标准。因此,国外的汉学家、国内的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都是外译中国文学的合适人选。

  • 标签: 中国文学 翻译 鸠摩罗什
  • 简介: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 

  • 标签: 中国宗教 文化模式 宗教学 亚伯拉罕 伊斯兰教 先知预言
  • 简介:20世纪最后20年间,基督教在中国有很大发展,至20世纪末,全国基督教信徒已达1000多万,其中80%以上在农村。自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教进入中国以后,曾遭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强烈排斥,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冲突,造成许多教案。如今,基督教却在中国传统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活动最广阔、最深厚的农村得以发展,它的发展境况值得关注。

  • 标签: 宗教比较 基督教 中国 发展特点 宗教团体 教徒
  • 简介:<正>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风貌。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现实发生根本转变的社会历史因素,也有由于引进西方当代哲学文化和文艺思潮而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因素。对此,学术界已发表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为该问题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从已有成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看,研究者大多忽略或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主流的社会主义文

  • 标签: 当代文学 自然客体 社会历史因素 审美主客体 本体论哲学 当代哲学
  • 简介: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虽然韩国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多不相同之处,但两国的虎图腾崇拜文化却呈现出息息相通的局面。韩民族文化中的虎图腾崇拜现象,不仅反映了韩国土著文化之根的真正所在,也体现了韩民族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源关系。

  • 标签: 中国西南 少数民族 虎图腾崇拜 韩民族 虎故事
  • 简介: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基督教 圣诗音乐 处境化 本色化
  • 简介: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

  • 标签: 伊索寓言 明末清初 中国化 基督教 文学 天主教传教士
  • 简介:中国近代史上,佛教对社会生活继续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迅猛异常,在相当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女性占了很大比重,且就信仰而言,比男性尤笃。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就佛教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女性中的传播发展、信徒的构成及对信徒的培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做了初步对比研究,以求揭示佛教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女性中传播的特征。

  • 标签: 基督教 佛教 中国女性 中国妇女 基督新教 天主教
  • 简介:中国道德文化主张"整体主义",西方道德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被反复强调的命题。很多学者在对比中西伦理思想观念时明确断言,整体主义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独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理念的西方是不存在或者不重视整体主义的。究竟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的"整体主义",什么是中国鞭笞的"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中西比较 中国式 脆弱性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主义
  • 简介: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元素,美丽的丽(麗)即与鹿有关。而"N级编码"理论则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用以打通史前文化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之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国从古至今的鹿文化也可以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首先,亚欧大陆早期文化中有许多鹿的形象。其次,汉字"麗""禄"等字与鹿有关。再次,《史记》等典籍中有"逐鹿中原"等记述。最后,当代有《白鹿原》《鹿鼎记》等作品。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与它的角有关:一方面,鹿角在早期人们心中具有"再生"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角在早期文化中往往与"冕"相关。鹿角的这两种属性在古代王者的身上得到了统一:新王即位一般要"加冕",由此代表神授的"新生"政权的产生。

  • 标签: 鹿 N级编码 再生 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