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比较长远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生产与人生产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行动指南。

  • 标签: 恩格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客观规律 天人合一
  • 简介:人类在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关系,另一是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画卷。人与人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殖民化。这种殖民化后果是人与自然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逻辑后果。

  • 标签: 自然 关系 殖民化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人与自然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建构.人与自然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现实世界.

  • 标签: 和谐社会 人性 自然 内在机谐 外在和谐
  • 简介: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有着深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小说《沙丘花园》解析,从人与自然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生态智慧。传统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中所包含伟大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现代社会所缺失内容。

  • 标签: 印第安文学 《沙丘花园》 物质性关系 精神联结
  • 简介: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基础,具有发生学意义;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道路。

  • 标签: 人与自然 人与人 共生关系 唯物史观 生态问题
  • 简介:人与自然何以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这是西方绿色思潮关注核心问题之一。西方绿色思潮从各个哲学维度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从存在论意义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在于懂得欣赏自然存在之美;从价值论意义看,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平等天赋权利,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种际平等关系;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对自然生态伦理责任是新文化伦理功能实现;从本体论意蕴看,自然价值具有客观性,自然造就社会,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西方绿色思潮呼吁人类通过恢复自然之魅来倡导新生活方式,建立了一种新自然哲学研究范式,将自然观和文化哲学研究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自然研究方向。辩证地看待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 标签: 西方绿色思潮 自然观 文化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种际平等 生态伦理责任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条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该文从转变思维观念、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生态人格,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健全法律法规、保护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五个方面来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基本途径。

  • 标签: 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 基本途径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度指标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

  • 标签: 人与自然 指标评价体系 和谐社会
  • 简介:湿地是人类重要环境资本,也是富集生物多样性和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态系统。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热点问题。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进程为理论基础,从作用机理和作用核心两个方面,对人类与湿地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分析了湿地保护中的人与自然冲突形式和根源,以及消除冲突原则。文章最后从制度、宣教、科研3个层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推动人与湿地和谐格局形成。

  • 标签: 湿地保护 冲突 和谐
  • 简介:<正>2013年三门峡市认真执行《渔业法》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渔业资源保护,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切实保护黄河中游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保护渔业种质资源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由陕西省潼关县东入河南进入三门峡市境内,流经灵宝、陕县、湖滨、渑池四个县(市)区,在三门峡市境内全长225公里。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 标签: 渔业资源保护 水产种质资源 人与自然 种质资源保护区 陕西省潼关县 保护区管理
  • 简介:白头叶猴——唯一由中国人命名灵长类动物,仅分布于广西崇左市境内喀斯特石山地区,是全球最濒危、最受关注灵长类动物之一.弄岗穗鹛——由中国学者发现并描述和命名第二个世界鸟类新种,仅在广西桂西南地区发现.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广西 和谐共生
  • 简介:一、主办单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二、承办单位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中国林业文联、武警森林部队政治部三、支持媒体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业杂志、国土绿化杂志、生态文化杂志、各省级林业报刊四、征稿内容1、反映林业对改善生态、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巨大作用和显著成效;2、展示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与重大变化;3、表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优美风光与野生动物趣闻轶事;4、记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历史进程;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6、其他与林业和绿化相关内容。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 作品大赛 全国摄影
  • 简介:国际化生产制造业密集广东东莞市,将从2006年起,通过拓宽城市边角地带和空间,见缝插绿,每年营造绿线300公里,新增绿地1000公顷,逐步建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生态绿城。据悉,东莞市委、市政府已专此出台了《实施意见》,规划全市每个镇之间广植绿树,建设300米宽度以上、绿色覆盖率不低于75%绿化带,在市区及城际道路沿线,通过种植30至50米宽度绿林,采用乔、灌、花、草综合配置,构筑起鲜艳斑斓绿色景观廊道。充分利用各镇内机耕道、塘基、河堤、田基广为植树,每年营造农田林网50公里,形成都市里田园风光。

  • 标签: 人与自然 东莞市 生态 和谐 广东 综合配置
  • 简介:在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1997年治理前4920.73km^2减少至目前4602.79km^2,在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基础上,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提出了维持抚河健康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策。

  • 标签: 抚河流域 水土保持 和谐共处
  • 简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一次比一次突显了人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主体性,同时也强化了自然社会-历史性.当代人与自然这一伦理关系之所以被人们所意识,是由于人们面对了一次次科技革命所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向度、非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多向度协同发展.

  • 标签: 科技革命 人与自然 伦理关系
  • 简介:通过分析海淀区绿化生态建设现状以及国外城市绿化经验,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型海淀建议:1、引入自然,森林概念,让大面积森林发挥良好绿化生态效果,提供给人们自然清新。2、重视乡土树种,发挥野花野草优势,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投入增加植物生态作用。3、综合考虑海淀区生态与文化因素,在保持海淀区文化,自然特色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

  • 标签: 绿化生态建设 乡土树种 城市森林
  • 简介: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竹筒茶”、“烤茶”,哈尼族“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饮茶习俗 西双版纳 自然环境 少数民族 历史进程 栽培利用